2015/8/24

烏腳病之父 王金河醫師辭世


2014-03-15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記者王涵平、洪瑞琴、楊金城/台南報導〕「台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前晚(2014-03-13)病逝台北,享壽九十八歲,消息傳回,鄉親紛表驚訝與不捨。

故事曾寫成小說 躍上螢幕

王金河生前曾經說,醫護烏腳病人要有疼心、感心、耐心、恆心及信心,他長期照護烏腳病患的故事,曾由鹽分地帶小說家黃崇雄寫成中篇小說《烏腳病房 》,並改編電影劇本「一隻鳥仔哮啾啾」,獲得一九八八年金馬獎觀眾票選第一名、亞太影展最佳影片。

醫病也醫心 給截肢者安慰

一九一六年出生的王金河醫師,是台灣光復後北門地區唯一一位醫生,與夫人毛碧梅體恤貧苦患者,除免費義診,更給予病患精神上慰藉,例如當時沿海地區開始流行烏腳病,患者需截肢,王金河除盡力給予醫療,面對患者怨嘆「沒作歹事,為何要剁手剁腳」,王金河會引用聖經小故事給予安慰,因此王金河醫師夫婦也被尊稱為烏腳病患的父母。

烏腳病消弭後,在前台南縣長蘇煥智任內,王金河捐出金河診所成立台灣首座醫療博物館—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紀念一段苦難的歷史。

=========================================================
補充:

烏腳病(b
lackfoot disease)學名為壞疽、脫疽、或俗稱「烏乾蛇」的血管疾病,大部分是屬於血管疾病中因末稍動脈血管硬化所造成的,並非傳染所致,有時發生在手指就稱為烏手病,這是一種地方病。

烏腳病的出現和當地居民飲用地下水有關,由於西南沿海地區淺層地下水的鹽份含量較高,故居民的飲用水來自於深層的地下水,然水中含有「砷」,因而導致居民出現慢性「砷中毒」,砷其實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其化合物之一就是古時候常拿來當做毒藥的砒霜。

烏腳病曾在嘉南沿海一帶的北門、學甲、義竹及布袋四個鄉鎮流行,此四處為最早發現烏腳病病人的地區,稱「舊流行區」,其他西南沿海鄉鎮有烏腳病病例發生的則稱為「新流行區」。在1920年左右日據時代即已發生,當時病例數較少,1956年後出現大量病例,引起衛生當局和醫學界注意。

烏腳病的「舊流行區」

烏腳病一開始並沒有什麼症狀,只有因肢體末端血液循環不良,而出現的手腳末端有冷、麻感覺,以及將手、腳抬高一陣子,指尖和腳尖就變成白
色的徵候。另外,一般人手腳如果碰到尖銳的或是熱的東西,就會很快地縮回來;但是烏腳病患者因為手腳末端的末梢神經受到破壞,因此缺乏這種反射動作,使得四肢末端特別容易受傷而發生潰瘍,且潰瘍不容易痊癒,而是慢慢擴大、變成黑色壞疽,然後繼續往上延伸,當地人稱烏腳病為「烏乾蛇」,「烏」指的是壞疽的顏色,「乾」是指壞疽部位不會流出血水,「蛇」則是指壞疽會從四肢末端往上延伸,患部會有極度疼痛的現象。

為解決台灣西南沿海烏腳病的問題,即讓當地居民不再飲用地下水,政府於是在1965年舖設自來水管線,徹底解決此疾病。




位於北門區成立的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為台灣首座醫療博物館。









資料來源:
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http://www.blackfoot.org.tw/know/know.html


2 則留言:

  1. 第一次看到烏腳病,大約是國中的地理課本。
    當我看到患者手腳發黑的狀況,讓我愣了很久,這是怎麼樣的怪病啊?!
    後來得知,是因為居民飲用了含有''砷''的地下水才會發病,還好政府在之後架設自來水管線,這種病就消失了!
    而王醫師當年免費義診,醫病也醫心,讓患者有活下去的動力,直得我們向她鞠躬表達尊敬!

    回覆刪除
  2. 王醫師仁心仁術,為病患免費治療怪病,除了感謝之外,也應該要以此當作警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