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區域地理-台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區域地理-台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8/5

人口重大危機 台灣首見 死亡數超過出生數

2019-08-05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https://tw.news.yahoo.com/%E4%BA%BA%E5%8F%A3%E9%87%8D%E5%A4%A7%E5%8D%B1%E6%A9%9F-%E5%8F%B0%E7%81%A3%E9%A6%96%E8%A6%8B-%E6%AD%BB%E4%BA%A1%E6%95%B8%E8%B6%85%E9%81%8E%E5%87%BA%E7%94%9F%E6%95%B8-215005340--finance.html

工商時報【彭?琳、呂雪彗╱台北報導】

人口結構再出現嚴重警訊!我國人口1到6月有8萬8,098人死亡,卻只有8萬5,961人出生,今年上半年死亡人數與新生嬰兒數首度出現交叉,台灣人口自然增加率首次由正轉負,若下半年趨勢不變,將比國發會預期2020年人口自然增加由正轉負,提早一年發生。

對此,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表示,政府若不採取對策,我2022年人口負成長(含移民等社會增加人口)、2027年人口紅利完全消失,對台灣競爭力形成重大威脅。

她說,日本都是老人國,勞動力銳減,4月甫修改入管法,打開14種行業別外來移工大門;我國也有《新經濟移民法》在立法院待審,在不影響國人就業及薪資下,延攬及補充外國優質人才與人力進來,可強化產業升級,避免人口結構快速惡化。

國發會人口推估指出,2020年我國死亡人數為18.1萬人,出生人數為17.8萬人,自然增加率將由正轉負,2021年總人數將達到最高峰2,361萬人,2022年總人口數開始呈現負成長

不過,內政部戶政司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1月份自然增加人數517人,自2月份起死亡人數開始大於出生人數,累計上半年死亡人數比出生人數多了2,137人,人口自然增加率為千分之-0.09。我國人口不但快速老化,自然增加率恐提前於今年由正轉負。

官員認為,現在才8月份,通常下半年出生嬰兒人數比較多,有時候出生和死亡人數有變化是單年現象,還需要觀察更長的趨勢。人口自然增加率雖出現負值,官員認為,可仰靠移入、外配來台等方式,帶動社會增加,今年上半年社會增加4,236人,高於自然增加的負值,加加減減後,今年總人口增加數仍可維持正成長。

國發會人力處長林至美表示,社會增加率往後數十年呈平穩狀態,我國移入正成長,平均每年約1.1∼1.2萬人,至2065年約1.5萬人,略增但呈水平趨勢。但若死亡與出生出現交叉,總人口成長率(社會增加與自然增加的總和)估2022年接近零成長、甚至負值。

林至美說,明年國發會將會再作一次人口推估,105年工作年齡人口減少,但勞參率提升,估五年內我勞動力人口可呈正成長,而因自動化及科技技術提升,每人生產力仍會提升,競爭力不致立即下降。

我老化趨勢陡峭超過日本,出生率又低於日本1.4人,會影響1∼20年後人口結構惡化,非靠出生率提升可改善;除非有移民進來,方可減緩人口結構不均衡,否則坐視其惡化,令人擔憂。



2019/7/3

幸有海洋調節 吳德榮:台灣高溫與定義的熱浪差很大

2019-07-02 
新聞來源:聯合報 記者雷光涵╱即時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904293

6月28日法國南部小鎮締造45.9度的歷史高溫紀錄。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說,歐洲被所謂阻塞高壓盤據,北非撒哈拉沙漠乾熱的大氣,持續向北輸送,帶給歐洲近一周的熱浪。至於台灣因為有海洋調節,不致有極高溫,也從未曾符合過「熱浪」定義。

吳德榮表示,台灣夏季大多是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偶有熱帶大陸氣團由中國大陸移出,帶來較高的氣溫;但因台灣四周環海、海風調節,限制極高溫的發生。世界氣象組織(WMO)對熱浪的定義為日最高溫,高於氣候平均5度,且持續超過5日。以台北站為例,須連續5天出現39.3度以上。與中緯度大陸型的熱浪成因不同,熱的程度有很大差距,不適合相提並論。

至於今天的天氣,吳德榮說,今天東半部、南部有局部陣雨或雷雨,其他地區偶有零星雨;西半部午後對流發展,亦有局部陣雨或雷雨;有劇烈天氣發生的機率,要注意氣象局的特報。各地天氣悶熱,要注意防晒、防中暑。北部氣溫約在26至34度、中部25至34度、南部25至33度、東部24至33度。

明天起至下周一大氣環境轉為西南風,挾帶南海輸送而來的低層水氣,天氣不穩定,午後對流旺盛;迎風面的西南部,因地形造成輻合作用,在其他時段也會帶來局部陣雨或雷雨;期間不排除「劇烈天氣」的發生。

中央氣象局說,周三、周四位於南海的低壓帶的暖濕空氣將順著偏南至西南風進入台灣,各地天氣不穩定。南部及東半部地區整天都有機會出現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午後降雨會較為全面而明顯,各地都有機會出現短時強降雨所造成的局部大雨甚至豪雨,請多留意。

周五低壓帶進入華南,其環流將誘發西南風的增強,將暖濕的水氣輸送至台灣,中南部天氣持續不穩定,除白天容易有局部大雨外,晚上的雨勢也會較明顯。其他地區仍是午後雷雨的天氣型態。周六至下周一西南風持續影響,中南部地區水氣偏多,有陣雨或雷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28日8時500百帕高空圖分析(左)顯示,在歐洲被氣象上所謂的阻塞高壓(藍虛線)盤據,兩側則為低壓槽(紅虛線),甚至於發展成割離低壓,使得大氣型態變化緩慢。1日8時預測3日8時的高空圖(右)顯示,阻塞型態已改變,大氣恢復正常的變化。圖/取自「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


2016/12/21

聖多美普林西比與我斷交後 我邦交國僅剩21國


2016-12-21
新聞來源:聯合報 記者管婺媛╱即時報導;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story/1/2182398



中國大陸外交部今宣布與我友邦聖多美普林西比建交,而聖多美普林西比決定與我方斷絕外交關係。對此,外交部上午將召開記者會說明,總統府方面將等外交部對媒體說明後,再對外回應此事。

聖多美普林西比是台灣在非洲僅存的3友邦之一,日前與我斷交的甘比亞在今年3月初宣布與中共建交後,當時外媒如路透社就特別點名,下一個可能跟北京建交、與我斷交的,就是聖多美普林西比。

當時路透的報導指出,中國大陸正悄悄與聖多美普林西比共和國建立關係。該國總統在2014年曾低調訪問中國大陸。聖多美普林西比曾在1975年與中國大陸建交,但在1997年後兩國中止外交關係,並在同年宣布與中華民國建交。

今年520大典時,聖多美普林西比因逢大選,元首並未來台,而是改派高階官員參與致意;外交部長在今年9月時曾以蔡英文總統特使身份率團啟程赴聖國,參與新任總統卡瓦留的就職典禮。

不過,今年10月國慶典禮時,是聖多美普林西比仍舊沒有派員出席;當時外交部表示,因外長李大維雖在9月訪問時當面邀請,也獲得卡瓦留首肯,但因為「多方因素考量」,沒有派人來,但卡瓦留曾允諾,只要一有機會就會來台做國事訪問。

目前我國友邦有22個,其中只有3個非洲國家,包括史瓦濟蘭、聖多美普林西比和布吉納法索,除教廷和非洲外,其他的邦交國皆分布在中南美洲和南太平洋。聖多美普林西比與我斷交後,我邦交國僅剩21個。

聖多美普林西比位於西非幾內亞灣,於1975年7月12日脫離葡萄牙獨立,成立民主共和國,但至今仍是世界上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

前總統馬英九(前右)2014年1月曾出訪聖多美普林西比,旅居當地的台商熱情接機。 圖/中央社


前總統馬英九曾於2014年1月執行「聖宏專案」時到訪聖國,但也曾意外發生聖國總統遲到將近50分鐘,迫使馬英九專機需在空中盤旋等待的狀況。

馬英九總統於去年7月29日接見聖國外長賀姆斯(Manuel Salvador dos Ramos)訪華團時也表示,兩國已建交18年,聖多美普林西比在許多國際場合,包括世界衛生大會(WHA)、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等,都為中華民國仗義執言,他特別表達感謝之意。

外交部長李大維以總統特使身分偕夫人率團於昨天啟程,赴友邦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出席9月3日聖國新任總統卡瓦留(Evaristo Carvalho)閣下就職典禮。當時媒體以「台灣公公」稱卡瓦留,形容卡瓦留與台灣關係密切,不僅子女都在台念書,兒子娶了台灣太太。

=========================================================
補充:

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

主要由聖多美島(火山島)和普林西比島(火山島)組成,位於西非幾內亞灣
面積:1001平方公里
人口:約20萬人,居民主要是班圖人,還有混血種人和印度人
官方語言:葡萄牙語,原為葡萄牙殖民地,1975年7月12日獨立
宗教:天主教

1469年~1472年,葡萄牙人發現了聖多美普林西比,後來在島上建立世界第一個製糖業殖民地。
=========================================================

目前臺灣的邦交國21國分布如下:

非洲(2國):布吉納法索、史瓦濟蘭

歐洲(1國):教廷

中美洲(11國)
    位於中美地峽:瓜地馬拉、貝里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巴拿馬
    位於加勒比海:海地、多明尼加、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文森、聖露西亞

南美洲(1國):巴拉圭

大洋洲(6國):帛琉、吐瓦魯、吉里巴斯、索羅門、馬紹爾、諾魯

2016/6/1

【台灣】台北飆高溫38.7度 設站120年來第3高

2016-06-01
新聞來源:中央通訊社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1日電)全台今天熱烘烘,尤其台北氣溫飆到攝氏38.7度,中央氣象局說,這是台北設站120年來,全年史上第3高紀錄。

氣象局說,西南風帶來溫暖空氣、太平洋高壓強及天氣晴朗陽光輻射是各地高溫共同原因,台北市還多了盆地地形不易散熱效應,加上都會區特性,氣溫飆更高。

氣象局統計,氣象局紀錄到的台北史上最高溫是西元2013年8月8日39.3度,其次是2003年8月9日38.8度,38.7度平2003年8月8日紀錄,都是台北史上全年第3高溫,卻是台北歷來6月最高溫。

值得注意的是,前幾次高溫都是出現在8月,今年6月就發生。

台北先在中午12時54分,出現37.9度高溫時,就創下設站以來6月最高溫紀錄,先前6月高溫是1954年及2001年37.8度。

中午後台北高溫一再飆升,在下午1時多到2時多,陸續出現38度、38.1度、38.2度、38.4度、38.5度及38.7度高溫,7次刷新6月高溫紀錄,比今天發生焚風台東38.3度還熱。

38.7度!台北高溫再創紀錄 氣象局:還會更熱



【台灣】16年來最晚!梅雨大遲到 5月底沒半滴

2016-05-27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 中國時報

好悶熱!由於西南季風啟動,周末前,全台都是高溫炎熱天氣,午後雷雨機率高,氣象局提醒,白天做好防曬,並多補充水分,也要記得攜帶雨具。而現在已5月下旬了,梅雨帶滯留鋒面卻遲遲未來,打破2001年紀錄,成為16年來,入梅最晚的一年。

每年入梅(首波梅雨滯留鋒面抵達)約在5月15日到20日區間,2001年至2008年都是如此,上次最晚入梅是2009年5月26日至5月30日,今年至今還沒入梅,顯然已是16年來最晚。

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表示,去年強聖嬰年,致使今年副熱帶高壓偏強,加上鋒面偏北,不利潮溼的西南風建立,使得今年梅雨季雨期遲了。

梅雨是每年重要的水來源,但天氣風險管理公司天氣分析師廖于霆說,今年春雨偏多,雨量少衝擊不大,只不過恐造成5~6月均溫偏高。

根據氣象局觀測資料顯示,26日各地悶熱,台北高溫一度到34.9度,嘉義也有34.7度,恆春、台南、板橋都超過33度,明後兩天,白天各地氣溫續偏高,西半部地區可達33、34度,東半部平均也有31~33度。

至於降雨部分,這兩天受西南風影響,各地仍以午後雷陣雨型態為主。

此外,昨在南海生成的熱帶性低氣壓,未來將往北移,不排除成為今年第一個颱風,名為「尼伯特」。氣象局氣象預報員林智暉說,由於此熱帶性低氣壓距陸地較近,生成颱風、影響台灣機率偏低。

(中國時報)

2016/5/21

【台灣】保育下一里路 曾文溪口的黑琵餐廳

保育下一里路 曾文溪口的黑琵餐廳
新聞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黑琵經濟學】
作者:廖靜蕙(台灣濕地網特約記者)

發源於阿里山脈的曾文溪,經過138公里的蜿蜒,在台南市七股區海岸出海。從上游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造就生物群聚的棲息地,國家以保育法令陸續公告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野生動物保護區、台江國家公園以及國際級國家重要濕地,在在顯示其重要性。每年10月,全球近1/3的黑面琵鷺陸續抵達曾文溪口過冬,隨著氣候逐漸回暖,只見零零星星的鳥兒覓食,已不復幾個月前熱鬧的鳥況。

根據2016年全球黑面琵鷺普查結果,全球共紀錄了3,356隻,其中到台灣度冬就有2060隻,佔全球數量的61.3%;最大越冬地仍為台南曾文溪口,數量為963隻,佔全球總數 29%,七股名聲在響國際間不脛而走。雖然黑琵數量持續成長,但距離擺脫滅絕的命運仍有一段距離。如何容納逐漸穩定而壯大的黑琵來訪,是保育的下一里路。


曾文溪口主棲地、東魚塭是黑面琵鷺重要餐廳。攝影:郭東輝

中華野鳥學會這幾年觀察到,過去黑琵以七股為主要棲息地,現在逐漸往南、北擴散。台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郭東輝認為,往外擴散代表原棲地資源不足。雖然畫設很多棲地,但食物來源不是那麼充足,需主管機關積極地經營管理,「把這些餐廳擴大經營,食物多才可能容納更多黑面琵鷺。」

魚塭與冬候鳥互動地景 深池養殖不見了

黑琵餐廳並非全部是自然形成的,曾文溪口充分的養分與地形,也是養殖產業重鎮。一池又一池相連的魚塭無止盡的延伸到海口,平日人煙罕見,看似極度荒瘠之地,藉由候鳥的來訪一窺其豐饒物產。這些人類經營的餐廳,隨著季節更迭作息,提供了度冬黑琵、鷺科及雁鴨科候鳥充足食物來源。冬季的黑面琵鷺、鷺科候鳥在魚塭停留覓食的畫面,標記著傳統文化地景中,鹽水淺池養殖者殷勤工作,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可說是台灣里海的代表。

引入海水的淺坪養殖具有300~400年歷史,已形成西南沿海動態的文化地景,淺坪養殖每年要「曬坪」一次,漁民在冬季收成後的曬池,雖要曬乾卻不能太乾,要曬到恰恰好,既能養出濕軟的水藻,讓之後放養虱目魚時,有水藻可吃;水藻養得好,虱目魚才能吃得飽又健康。

在水分未乾前的一、兩天,池裡剩下的魚蝦、底棲類生物,幾乎是度冬的黑面琵鷺最愛光顧的地方,吸引上千隻冬候鳥來訪,成為重要的覓食棲地。這也是何以台灣黑琵保育取決於能否與養殖漁業共生,養殖業的作為,決定了黑琵以及候鳥的食物來源,有如經營黑琵餐廳。

但淺坪式養殖經濟效益低,又耐不住極端氣候的衝擊,隨著養殖技術日新月異,密集、深池養殖型態帶來高產值、高收入,高出淺坪養殖每單位3~4倍,20多年來逐漸替代傳統淺坪養殖,已成回不去的養殖型態。

這個在趨勢曾文溪口北側的東魚塭也不例外。漁民為了經濟效益,部分轉租出去,或改為池深1.5~2公尺深的水池,目前只剩極少數魚塭養殖虱目魚,其他都改為文蛤養殖。維持相同水位的深水養殖,終年不放乾,改變地貌以及景觀。池深不見底,見不到鷺科,黑琵也不靠近。

2月的東魚塭,部分收成後的魚塭,業者請來怪手整地。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研究人員蔡金助說,文蛤養殖管理容易、利潤高,不過一段時間就需整地,因為文蛤是濾食性,糞便會造成土地酸化,因此隔一段時間就得翻土,將不好的土推到邊緣;翻地之後、灑藥消毒,展開另一個養殖循環。


東魚塭魚池收成後,業者正在整地。攝影:廖靜蕙

蔡金助生活在當地,20多年來不間斷地觀察監測黑面琵鷺族群數,他說,2002年的東魚塭,曾是眾多黑琵聚集之處,覓食之後就到主棲地(黑面琵鷺野生動物保護區)休息;這幾年數字不斷往下掉。

台管處力挽淺坪養殖 尋找深池養殖永續可能

「那時當地都是淺坪魚塭,黑面琵鷺、雁鴨都會來訪;現在因廢棄或放租轉手給養文蛤的業者,原本的紅樹林、芒草也消失了,地形地貌的改變,不再吸引候鳥來訪,原本熱鬧的景象也變得單調。」蔡金助描述著過去的冬季盛況,少了避風的紅樹林、也沒有可吃的魚兒,疑似黑琵,尤其是雁鴨科減少的主因。

為了恢復這種人與天地和諧共生的景象,2009年成立的台江國家公園,與台南大學研究團隊,在該校西校區,以友善生態的養殖方式,飼養虱目魚,並且配合黑面琵鷺訪台週期放魚苗、收成,當黑面琵鷺歷經數千公里的飛行,疲累的抵達曾文溪口,收成後的淺坪魚塭剩餘的雜魚、蝦類,有如黑琵餐廳,補充牠們長途飛行後的能量。

「我們期待業者能以規模的1/10改以友善生態、傳統淺坪、鹽水養殖,就能增加黑面琵鷺覓食棲地。」計畫平台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課長黃光瀛說,淺坪養殖的虱目魚,只需陽光照射、長藻類,輔以少量飼料,就能養活虱目魚,節能減碳,對環境較為友善。黑琵吃的不是虱目魚,並不會影響漁民的收入。

「相對的,深池養殖單位面積魚的數量十分密集,還需投入大量飼料,有污染的疑慮。」黃光瀛解釋,台江國家公園4月放魚苗,9月收成,黑面琵鷺來台過冬,剛好可以吃殘存的雜魚;到了隔年虱目魚苗要放之前,黑琵已經北返,這種循環形成人與野生物之間自然的接軌。

目前實驗養殖的面積約10公頃,從槽溝引入純海水養殖,收成的虱目魚則做成罐頭,去(2015)年研發了魚鬆、虱目魚丸、生鮮魚肚、全魚真空包等產品。去年放了13000尾魚苗,收成7276斤,收成的產品送弱勢團體以及周邊學校,消費者可於台江國家公園的合作社。


台江國家公園推出的友善生態養殖產品。攝影:廖靜蕙

只是,增加黑琵食源一定得淺坪養殖?各界看法不一,尤其是將深水養池改回淺坪式養殖欠缺現實考量,光是將挖深的池子填回來,對環境又是衝擊。

黑面琵鷺保育學會理事吳世鴻即指出,讓黑面琵鷺有得吃,不在於深池或淺坪養殖,關鍵在於曬池;一些長期荒廢陸化的魚塭,反而更不利黑琵覓食。同樣的道理,淺坪式魚塭如果冬季不放乾水,45公分的水池還是不能讓黑琵使用。鼓勵漁民每年冬季放乾水池,留下約15公分的水以及雜魚,才是解決之道。

「深池虱目魚塭一樣會怕病菌滋生而曬坪,只是沒有每年都曬。」他說,漁民在20年前逐漸棄淺坪而改深池,是因深堵的虱目魚產量大且價格好,又較不用擔心冬天的寒害;相較於深池養殖,一些長期荒廢陸化的魚塭,反而更不利黑琵覓食。

東魚塭不管租約是否要求淺坪式養殖,至少須要求承租者每年有一定面積進行曬池,曬池的面積增加,就能提供黑琵食物來源。「光是這個動作就有利於增加黑琵及冬候鳥覓食環境。」吳世鴻指出,鹹水淺坪虱目魚塭的養殖方式,確實對生態環境及黑琵相對上較友善,但並不能就此否認或忽視深池魚塭,以及其他廢棄、休養中的魚塭所具備的濕地保育功能。

無論是台管處努力經營6年的淺坪式養殖示範,或建議深池養殖業者每年交替曬池,都說明了生產與生態之間存在契機。「里山倡議」所揭櫫的產業兼顧生產地景,並照顧社區居民生活的理想,或許是曾文溪口轉機。蔡金助即以老鷹紅豆為例,期待市政府可以參酌成為管理依據,共創產業與環境雙贏。




【台灣】食農教育體驗 台中大雅小麥成活動焦點

2016-05-10
新聞來源:大紀元 記者賴瑞台中報導

為推廣「吃當地,食當季」理念,台中市政府環保局結合麥之鄉產業發展協會,首波活動將以大雅小麥為主題,辦理農產品文化介紹、農產導覽、實地體驗及農產DIY,民眾可踴躍報名參加活動。


台中市大雅區被稱為台灣「小麥原鄉」,種植面積約80公頃,居全台之冠。(賴瑞/大紀元)


台中市大雅區從日治時代開始種植小麥,面積約80公頃,種植面積居全台之冠,被稱為台灣「小麥原鄉」大雅麥農在每年11月15日至30日期間以不整地灑播方式栽種,為該區農民研發出來的特殊栽培方式,且不使用農藥,強調自然環保。

環保局表示,首波食農教育體驗活動將於5月18及25日登場,以大雅小麥為主題,針對當地小麥文化做深入淺出的說明與介紹,並實地參觀製麵廠,了解小麥到麵條的生產過程,最後由自己動手準備午餐,品嘗抹茶、藍藻、香蕉、蕎麥與紅薏仁等不同口味特殊研發的麵食,感受大雅小麥的美味與健康。

「食育」是生存的根本,被看成是智育、德育及體育的基礎,民眾要認識農業,可從最基本日常生活的吃開始,藉由農業體驗活動與接觸農村田園生活,可直接了解食物如何生產、食物的營養成份,以及如何吃得安心,而大雅當地麥農與麵廠契作的產品,如蕎麥麵、紅薏仁麵、台灣小麥燒與甘香小麥茶等,更是「食當季」、「用在地」以及「好元氣」最佳的代言者。


補充:
(新聞來源:2016-03-03 大紀元)

台中市農業局表示,大雅區從日治時代開始種植小麥,目前栽種的小麥品種以「台中選二號」為主,主要用途為供應台灣金門地區小麥栽培種子,名聞遐邇的金門紅標高粱酒,即是其產品。

大雅麥農每年11月在2期作水稻收成前,以不整地灑播方式栽種小麥,此小麥省工栽培法是當地農民研發出來的特殊栽培方式,曾於農事經驗發表競賽時獲得肯定。


2016/5/9

【台灣】Google彰濱擴廠遇阻? Google說話了……

2016-05-09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記者張聰秋、李靚慧/綜合報導〕有平面媒體報導,Google在彰濱工業區線西區投資興設台灣資料中心(2013年12月11日落成啟用),第3期擴廠工程因水源不足遇到阻力,縣府和水公司今一致澄清指出,沒有缺水問題,計畫持續進行中,就連Google也發表聲明強調公司在台灣擴建資料中心的計畫,未曾改變過。


Google︰台灣擴建資料中心計畫未變

今晚,Google透過公關公司發表的聲明稿中表明立場,聲明稿中指示,「我們於台灣擴建資料中心的計畫未曾改變。」2年多前,Google啟用台灣資料中心,當時就承諾會長期投入Google台灣資料中心,相關團隊和設施至今仍不斷成長,一直以來,Google資料中心最專注的項目之一便是開創永續發展,以降低營運對環境帶來的衝擊,因此,Google會持續與台灣政府與各界合作夥伴一起努力尋求各種機會,讓Google的營運能夠提升永續資源的使用。

媒體報導引發關注,水公司第11區管理處副理許瑞銘澄清指出,長期彰濱用水確實會有困難,短期用水都有辦法應付,Google目前已擴廠到第2期,第1、2期申請的用水量,水公司老早就充裕供應,Google目前用水量未達預期水量的目標,「哪裡會有缺水問題?」3期正在進行中。

縣府建設處長戴瑞文表示,Google 擴廠計畫仍在持續進行中,相關設廠用水計畫,縣府與Google都有共識應採用再生水,而一直以來,縣府與Google都持續保持書信聯繫平台,中央和縣府全力促成Google再生水的使用計畫,目前就等Google回應,只要Google決定要用再生水,縣府和中央會攜手合作,加快供水時程。

縣長魏明谷指出,Google第3期擴廠案,相關工業水源問題,等計畫中的鳥嘴潭水庫和福馬圳攔河堰興設完成,未來彰化縣工業水資源將會更充裕,而福馬圳水源現已有1個14億元計畫在規劃中,計畫內容是研擬沈澱福馬圳水源,做為工業用水。

不過,魏明谷也認為,彰化縣本身沒有水庫但有占地3600多公頃、全台最大的工業區的彰濱工業區,許多知名企業和國際大廠如Google,都有意願在彰濱工業區擴廠,彰化水資源缺乏,民生用水在彰北靠台中支援,彰南靠雲林支應,他希望520新政府就任,能夠儘速協助地方解決民生和工業用水,以及電力資源不足等問題。





2016/3/27

【台灣】政府錯失4關鍵…油染北海岸 行家傻眼


2016-03-26
新聞來源:聯合報 記者吳淑君、洪欣慈、李順德、江慧珺/連線報導


擱淺的「德翔台北」貨輪,船體斷裂,數個貨櫃落海,重油不斷溢出,新北市環保局昨天派出大批人力清理油汙。 記者許正宏/攝影



德翔台北貨輪油汙影響範圍 圖/聯合報提供


德翔台北貨輪再次造成北海岸生態浩劫,資深海運人士批評,政府主管單位未能主導,又錯失搶救黃金時間,八年來同一海域已有三貨輪擱淺,政府卻沒學到教訓,至今連像樣的搶救機具都沒有。

環保署回應,事件發生期間海象不佳,須以安全為重,已盡力處理但進度沒辦法趕。

這位海運人士指出,先抽油是對的,但動作慢了,時間沒抓準,第一時間處理得不夠積極。第一個四天天候差,不該派直升機冒險吊掛人員上船,結果造成墜機二死三傷;第二個四天是好天氣,應該趕快讓船浮起來拖離礁石並固定好,可惜錯失黃金時間,第三個四天大浪又來,終致船身斷裂。

他說,這半個月的搶救行動,政府單位竟未掌握先機和主導權,心態太過樂觀,讓行家看了很傻眼。他說,要航商設法找專家、找機具,一定先考慮成本,這樣怎麼會積極?政府主管單位應該代處理,找最貴的技術,最好的團隊,解決問題再找航商出錢。

他直言,此海域風浪大,事故機率很大。二○○八年巴拿馬籍貨船晨曦號船底破裂漏油;二○一一年,巴拿馬籍砂石船瑞興輪洩油汙染北海岸海域,海難事故一再發生,政府卻都沒學到教訓,「很不可思議。」


環署:第一時間已啟動應變


行政院長張善政(右)昨與新北市長朱立倫(中)到德翔台北擱淺岸際勘查,聽取環保署長魏國彥(左)報告。 記者曾健祐/攝影


環保署水保處副處長劉瑞祥表示,擱淺處理流程一定是先抽油,再移貨櫃,最後才移船體,否則移船體過程中很可能讓貨櫃破裂,造成更大損害。除汙過程中環署第一時間便與新北市環保局投入人力處理,依法船公司需提出船體移除、抽油等計畫,但並非等到船東提計畫環署才動作。

劉瑞祥表示,事件發生第一時間環保署便啟動應變機制,召集相關單位開會、整合資源。處理期間都有定時和行政院匯報,廿四日政院決定成立院級應變小組並召開會議。


張揆:待天候好轉加快除油

行政院長張善政昨天表示,由於天候惡劣、船身斷成兩截,暫時無法繼續抽油,所幸斷裂部位的艙底殘油已抽取乾淨,漏油量相對減少。他希望天候好轉時,評估可否平行作業,以加快除油速度。



德翔台北擱淺事件簿 圖/聯合報提供

=========================================================
心得:

漏油已嚴重影響北海岸的生態環境,除了沿海魚類的死亡外,油污也已隨著海浪影響到北海岸的岸邊,希望石門的藻礁、老梅的綠石槽能逃過這一劫,讓美好的生態環境繼續保留下來。

去年(2015-11-14)帶著高202班同學前往石門洞觀察藻礁,去了老梅看了石槽、用磁鐵吸鐵砂,也在前往富貴角燈塔的沿路上觀察到風稜石的樣貌,這些存在腦海裏的美麗景象,希望能繼續保有,深切的希望未來不要再有類似的情況發生,讓我們的學生、未來的孩子也能享受未受污染影響的生態環境。


2016/3/14

【台灣】土壤液化高潛勢區 宜蘭最廣北市居次

2016-03-14
新聞來源:中央通訊社

土壤液化潛勢區14日公布。宜蘭縣包含宜蘭市3大區域、壯圍鄉、五結鄉還有冬山鄉都市計劃區雖都在高潛勢區內,但只要是民國89年後的建築物,都可不必過於擔心。圖為宜蘭高中周圍潛勢區。 (取自土壤液化潛勢區查詢系統) 中央社 105年3月14日

(中央社記者黃巧雯台北14日電)土壤液化潛勢區中午開放查詢8縣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指出,8縣市中以宜蘭縣高潛勢區占15.48%最高,主因當地地質生成過程多為泥沙淤積台北市占比6.2%居次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今天公布全台8縣市土壤液化潛勢區,開放查詢範圍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宜蘭縣、新竹縣市、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其他像是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市資料預定年底公布,並於108年完成全國應調查區(排除山區、岩盤或礫石層)的調查。

經濟部今天同步指示工業區、加工區、油電糖水等重要經建設施主管機關進行盤點,如重要水利設施或發電廠,當初設計時是否有做地質調查。

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江崇榮表示,地調所這次公開中央政府的初級圖資,扮演火車頭角色,將帶動之後中級圖資建制、示範計畫執行,包括地質改良。

其中,台北市、台南市今年2月下旬已向地調所索取7000孔、4000孔鑽探資料,將啟動中級調查工作。

針對外界質疑,地調所調查採取2.5萬分之一的比例尺「不夠精確」,江崇榮強調,比例尺不是問題,討論重點應在於圖像使用多少可靠資料,因此同樣鑽孔數,即使採取不同比例尺,精確度仍相同。


經濟部次長楊偉甫(左)與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江崇榮(中)等,14日在經濟部說明土壤液化資訊公開議題。 中央社記者徐肇昌攝 105年3月14日

至於鑽孔空間、密度不均的問題,江崇榮強調,不能只考量鑽孔數量,還需考慮地質情況,未來第二、第三代圖資將隨著蒐集資料的累積,逐步提高鑽孔密度,且後續鑽探調查也會鎖定低密度區進行。

經濟部次長楊偉甫表示,由於土壤液化主要發生在砂質土壤,若確定當地地質為岩石,並不須考量鑽孔密度。他以金門為例,地質主要為花崗岩,因為土壤不會液化,所以「鑽1孔或鑽10孔意義都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地調所資料顯示,這次公布8縣市中以宜蘭縣高潛勢區占15.48%最多,其次是台北市占6.2%,屏東縣占3.05%再次,其餘新北市、新竹縣市、台南市、高雄市各占0.37%、0.05%、2.65%、1.35%。

高潛勢區面積最大的則是屏東縣的8498公頃、其次是宜蘭縣7624公頃。
至於宜蘭縣土壤液化高潛勢區占比最高的原因,江崇榮解釋,主因為有許多魚塭區、河口區,地質生成過程多為泥沙淤積,與台南市安南區情況類似。

江崇榮表示,台北市也因有許多河流,如淡水河、基隆河流經地區容易有砂質土壤,因此當地鑽孔密度就會稍高,未來做第二、三代圖資時,上述容易發生液化地區,將逐漸增加其鑽孔數量。

2016/2/20

【臺灣】公開土壤液化潛勢區 政院研議可行方案


2016-02-18
新聞來源:中央社

行政院長張善政日前指示1個月內公開土壤液化潛勢區及相關配套,行政院政務委員許俊逸今天邀相關部會研商,請內政部研議整體可行解決方案,依短、中、長期分階執行。

許俊逸說,經濟部已長期調查研究,目前經濟部針對可能有土壤液化潛勢區域,已完成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宜蘭縣、新竹、台南市、屏東縣等7個都會區土壤液化潛勢圖測製;今年將辦理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明年辦理桃園市、苗栗縣、花蓮縣、台東平原等地,至基隆市、南投縣及金門縣、澎湖縣、連江縣等列入下一階段調查,請經濟部加速完成。

許俊逸表示,政府基於政府資訊公開法規定,主動公開土壤液化潛勢區調查成果與相關圖資,已完成測製的圖資,將依規劃作業時程於3月13日前,完成土壤液化潛勢區公開系統,提供套疊街廓含道路資訊與座標查詢功能,方便民眾及各界使用。

經濟部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已長期調查研究地震引致的土壤液化潛勢,歷年有計畫逐步測製全國主要都會區土壤液化潛勢圖,16日召開「土壤液化潛勢圖資整合會議」,請各單位提供現有土壤液化相關圖資,由中央地質調查所圖資整合,以利資料完整性。

經濟部表示,土壤液化潛勢圖是區域性及大範圍環境地質成果彙整,將土壤液化潛勢初步區分為3級,顯示在設計地震(約為5級、6級震度)時,高、中、低土壤液化潛勢區的分布範圍,經濟部預計於3月公開土壤液化潛勢圖資及查詢系統。

經濟部說,造成土壤液化現象,須同時具備細砂質土層、地下水位高及足夠地震力擾動等因素。公開土壤液化潛勢區相關圖資只是機率發生高低,不代表地震來時,必然發生土壤液化現象。

有關公開土壤液化潛勢區相關配套措施,內政部將朝提升新建建築土壤液化潛能評估,強化建築物基礎結構設計,加強監督機制方向辦理。

既有建築物方面,內政部研議委託專業技師公會成立諮詢服務團初步篩選判定,提出因應對策,以減少土壤液化對建築物安全影響。另加強宣導作業,讓民眾瞭解何謂土壤液化現象、公開土壤液化潛勢區意義和對建築物的影響,減少不必要疑慮。



2016/1/23

周末為何急凍冷爆?3分鐘「北極震盪」影片說分明


2016-01-22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入冬最強寒流本週末報到,中央氣象局21日正式發布全台「低溫特報」,指稱近10年來最強的寒流即將席捲全台,未來從23日開始連4天,全台灣地區,包括外島在內,溫度都將降至10度以下,有些地區體感溫度更是在零度以下,降雪的下線高度也下修1000公尺以下。專家分析這波寒流是與「北極震盪」有關,氣象局也針對這個現象製作了一支短片,帶民眾了解急凍寒流的原理。



氣象局釋出一支近3分鐘的影片介紹「北極震盪」(Arctic Oscillation),地球用緯度高低分成寒帶、溫帶與熱帶,寒帶是在北緯66.5度以上,也稱為北極圈,冬天北極冷冽的寒風向南吹向溫帶地區,但還有另一道強勁氣流「極鋒噴流」環繞著北極,它會像孫悟空的緊箍咒一般,把北極寒風限制住,這兩道氣流相互拉扯的現象,就叫做「北極震盪」。

如果極鋒噴流較強勁,北極寒風就只能停留在寒帶,溫帶居民就能過一個溫暖的冬天,這就稱為「正北極震盪」;如果極鋒噴流不夠力,變形成歪七扭八、關不住北極寒風時,冷空氣就會南下肆虐溫帶地區,這叫做「負北極震盪」。當「負北極震盪」發生時,副熱帶與熱帶一般來說受到的影響不大,但還是會有被掃到的時候,就像這次台灣23日到25日的超冷寒流。

「北極震盪」曾在2010年橫掃北半球的溫帶地區,當時歐美溫度急遽下降,美國山區降到零下10幾度,日本北海道也積雪成災,不僅陸空交通受阻,還導致關東與東北上萬戶停電。當時英國媒體還曾以「迷你冰河期」作為標題,當時台灣也受到波及,低溫持續了數日。


2015/11/24

【台灣】台灣歡迎您:呂慶龍大使出席法國企業奧斯卡頒獎典禮行銷台灣報導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hXwOFwuLfg
2015-02-05



Q1:請問你在影片中看到什麼? 聽到什麼? 感受到什麼?
Q2:若要你行銷台灣,你會想怎麼做?


2015/11/19

【台灣】亞洲第一!員山子分洪道 傳導中樞首曝光


2015-11-19
新聞來源:聯合晚報 / 聯合新聞網


基隆河在水位達到62.5公尺時,就會進入左方靜水池,達到63公尺就自動分洪,高低落差達43公尺接近4層樓。記者林潔玲/攝影

極端氣候強颱豪雨屢創新高,今年9月強颱杜鵑風狂雨驟、雨量驚人,員山子分洪道水位和分洪量,皆雙雙創下歷年新高,而確保基隆河下游的北北基地區800萬人口,倖免於水患,靠的就是「亞洲最大分洪道」,直徑12米、近4樓高的員山子分洪道,其成功監控分洪道運轉的最重要命脈,則是位於分洪隧道上方的傳導神經—纜線。

今年9月杜鵑颱風時,員山子分洪道最高分洪水位達66公尺,分洪總量達2,021萬立方公尺,創下第一高。而在8月蘇迪勒颱風時,也達到第三高,最高分洪水位達65.6公尺,分洪總量達1,435萬立方公尺。

啟用10年的員山子分洪道,分洪33次、累積分洪體積達1.82億立方公尺,平均一個颱風分洪量為552萬立方公尺。由於杜鵑颱風為平均分洪量的3.6倍產生大量淤泥,今年也特別進行第二次清淤作業。經濟部次長楊偉甫說,員山子分洪道在國際上相當有水準,基隆河有平均70%~80%的流量將分流,到達一定水位63公尺後,就會自動分洪。


楊偉甫指出,興工近3年半的員山子分洪道,94年10月28日竣工,耗資60億元。全長2,800公尺,圓形斷面直徑達12公尺,近4層樓高,堪稱亞洲第一分洪道,其最大分洪量可達每秒1,310立方公尺,可將基隆河81%的洪水,分流入東海,守護新北市713公頃及基隆市316公頃土地。

水利署表示,員山子分洪道近三年屢創分洪新高水位,而能成功監控分洪道運轉的最重要命脈,是位於分洪隧道上方的傳導神經—纜線,將即時水情資料、影像監控資訊等訊息,零時差傳送至中樞神經的員山子分洪管理中心,再由24小時值勤的管理人員,將資料彙整,提供給淡水河流域水情中心及相關地方政府,聯手進行防汛作業。


員山子分洪道小檔案

竣工:2005年

耗資:60億元

規模:長2.8公里、圓形斷面直徑12公尺,近四層樓高

分洪:共分洪33次、累積分洪量達1.82億立方公尺



員山子分洪道的重要神經即是上方的纜線,可24小時傳送影像等資料。記者林潔玲/攝影


員山子分洪道出口。記者林潔玲/攝影


員山子分洪道的重要神經即是上方的纜線,可24小時傳送影像等資料。記者林潔玲/攝影


而纜線傳送的影像等資料,將進入監管中心,也可算出雙北市未來六個小時的水位。記者林潔玲/攝影


員山子分洪道出口。記者林潔玲/攝影
在北海岸的濱海公路上,會經過員山子分洪隧道出口。洪水從道路下流入東海。

2015/10/17

【屏東】魯凱族石板屋列世界文化資產 台灣第2處


2015-10-16
新聞來源:中央通訊社


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MF)15日宣布2016年文物守護計畫全球50處名單,屏東魯凱族石板屋聚落雀屏中選。(取自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MF網站 www.wmf.org)


(中央社記者黃兆平紐約15日專電)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MF)今天宣布2016年文物守護計畫全球50處名單,屏東魯凱族石板屋聚落雀屏中選,繼2004年澎湖望安中社村(花宅)後,台灣第2個入選的文化資產。

WMF最新宣布登錄的文化資產共有50處,分布於36國,年代從史前橫跨到20世紀,包括比利時知名地標布魯塞爾司法宮、因應2020奧運拆遷的東京築地市場周邊歷史街區、義大利二次世界大戰集中營、約旦佩特拉古城、葡萄牙里斯本的聖克里斯多福教堂、英國最大民居溫特沃斯木屋(Wentworth Woodhouse)、美國亞利桑那州的聖薩維爾修道院、韓國儒學家所設計的園林建築心遠亭(Simwonjeong)、大辛巴威石造遺跡(Great Zimbabwe)等。

台灣屏東霧台鄉魯凱族石板屋聚落這次被選中為世界建築文物守護計畫(World Monuments Watch),殊為不易,不僅是對聚落文化價值高度肯定,對長期致力爭取國際社會關注文化保存議題的政府及民間單位來說,也是一大鼓舞。

魯凱族石板屋位在好茶聚落,「好茶」原稱Kucapungane,是魯凱族的發源地,據稱已有600年以上歷史,當地標高約在海拔1000公尺,被稱為「雲豹的故鄉」,魯凱族人也自稱「雲豹的傳人」。

魯凱族在好茶舊社區發展出完整、豐富的部落生活領域,包括依山勢錯落而建的100多棟聚落建築,以及已逾20代頭目傳承家系的中心住屋,還有石板屋的獨特建築技藝與傳統,深具歷史、文化與藝術保存價值。

台灣目前16支原住民族,擁有各自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為亞太南島文化圈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此次魯凱族石板屋聚落成功登錄國際保護名錄,彰顯台灣文化的多元樣貌,以及在世界遺產潛力點的國際價值。

WMF總部設於紐約,成立迄今50年,為全球最早投入世界遺產與建築文化保護的國際非營利組織,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重要合作夥伴。

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致力推動文物修復保存工作,迄今遍及全球135個國家,涵蓋約790處文化資產。最著名的包括吳哥窟佛寺神殿、水都威尼斯、古羅馬遺跡、北京紫禁城、復活島巨石像、法國古堡群、東日本大地震文化財保護等。

=========================================================
補充:

好茶村(魯凱語:Kucapungane)位於台灣屏東縣,為該縣霧台鄉的村里行政區劃之一。位於中央山脈大武山山區背脊面的該台灣原住民村里,分為無人常住的國定古蹟-好茶舊社(舊好茶)及好茶新村(新好茶)和古查布鞍(新新好茶)。

好茶村組成人員均為台灣原住民的魯凱族,本世居於太武山一處陡峭懸崖,該部落亦普遍認為為魯凱族發源地之一。1980年,臺灣省政府經評估後,特地以地形不適居住為由,將其整魯凱部落遷村至山脊,並結合舊村規劃為屏東縣原住民文化園區重要據點,惟新居場所地處偏僻,仍有土石流威脅及年輕人力外出就業等社會問題。八八風災過後,新好茶再度遷村至瑪家鄉,成為新新好茶。(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5/10/16

【台中】大肚山番薯 搶攻穆斯林市場


2015-10-16
新聞來源:中國時報 / 中時電子報

「大肚山的番薯、邁向國際市場!」占全世界1/4人口的穆斯林是食品界的新興市場!台中市沙鹿果菜運銷合作社積極搶攻新興市場,大肚山上的紅土地瓜、鳳梨加工製品等,皆已取得清真驗證(Halal Certified),讓台中市拔得頭籌搶攻新興市場的入門票。

大肚山上的大肚、龍井、沙鹿區是番薯的故鄉,因土壤內病蟲害多,被譽為健康食品的番薯,卻隱藏著農藥危機;沙鹿果菜運銷合作社近年來鼓勵小農採用有機無毒種植,從源頭把關讓消費者吃到安全無虞的紅土番薯。

沙鹿果菜運銷合作社理事長童育賢說,合作社深知「吃在地、食當季」的重要性!4年前決定要製作加工食品時,就從在地大肚山上57號及66號地瓜開始,除減少食物運送里程及方便田間管理,積極調節地瓜的產銷問題幫助在地小農。

童育賢指出,合作社還率先申請台灣清真產業品質保證推廣協會認證,因清真認證嚴格,必須遵守伊斯蘭教法所訂的食用品原料成分、加工製程、清潔衛生管理等規範;過程中排除不合宜的成分並避免交叉汙染,適合穆斯林食用,更符合消費市場食安訴求。

農業局長王俊雄表示,穆斯林市場是未來食品的新興市場,沙鹿果菜合作社與大肚山的番薯小農契作合作,生產加工食品開創經濟產值,市府將全力輔導農民往無毒安全方向邁進。

=========================================================
補充:

清真/Halal的由來 
(資料來源:中國回教協會 http://www.cmainroc.org.tw/ef05/homeweb/catalog.php?infoscatid=64)

穆斯林在飲食用品上受其宗教信仰之規定而呈現出一番特色。依照真主安拉在古蘭經的明白規定,穆斯林要吃Halalan(合法的)、Tayyban(衛生的)食品。由此可知穆斯林的Halal食品從西元七世紀開始就成了穆斯林飲食上的必要認知。而在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將之稱為伊斯蘭食(用)品或清真食(用)品。

古蘭經與聖訓關於食品規定之記載仁慈的真主說:

「眾人啊!你們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佳美的食物。」(2:168)

「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安拉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野獸吃剩的動物,但宰後才死的,仍然可食;禁止你們吃在神石上宰牲的,禁止你們求籤,那是罪惡。…凡為飢荒所迫而無意犯罪的(雖吃禁物,毫無罪過),因為安拉確是至赦的、至慈的。」(5:3)

「海裡的動物和食物對於你們是合法的,可以供你們和旅行者享用。」(5:96)

「祂(主)用它為你們生產穀類、橄欖、棗樹、葡萄和各種果子,在這當中,對於那些沈思默想的人們確是有一種跡象。」(16:11)

「祂命令他們行善,禁止他們作惡;准許他們吃佳美的食物,禁止他們吃汙穢的食物。」(7:157)

穆罕默德使者(真主恩賜他平安)說:「凡是醉人的都是犯禁的。」

「安拉痛恨酒:飲酒者、陪酒者、買酒者、賣酒者、製酒者、運酒者、酒具以及與酒有關的。」

「穆聖禁食禽類中一切有利爪的,禁食獸類中一切有獠牙的。祭品、兩棲、冷血、獠牙猛禽、雜食均不食。」

簡言之,豬肉所衍生出來的所有東西或被它所沾染到的食材或沾染到的炊具都不能食用;還有酒類或血製品,哪怕是一滴都不能喝或是當成調菜佐料;還有非經穆斯林所下刀宰殺的雞鴨牛羊等;還有不吃雜食的動物,像狗、貓、猛禽、兩棲、冷血(蛙蛇鱉類);以及祭拜神明的貢品。所有這些都是穆斯林的禁品,不吃主要是服從安拉的規定。再就理性探討而言,人類為求健康應講求選擇「衛生」與「衛性」的食品。

穆斯林所認同的飲食標誌─清真Halal全世界有十五億的穆斯林人口,分佈於五大洋、六大洲的56個伊斯蘭國家中。在宗教信仰與飲食生活習慣上用Halal作為共同認定的文字,此即全球穆斯林所共同使用的食(用)品標誌。今日,由於穆斯林消費人口與消費能力快速成長,以及全球穆斯林對於消費權益的保護意識抬頭,穆斯林對於Halal檢驗之食(用)品的需求增多,導致全球商貿搶佔穆斯林Halal貨品市場,推動了全球清真Halal貨品需求的熱潮。


2015/9/23

台灣經濟展望差? 彭淮南提三對策


2015-09-23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 聯合新聞網

台灣今年面臨GDP成長率僅剩保1.56%的窘境,台灣12A總裁彭淮南怎麼看?成為立院今早一大焦點。彭淮南提出三對策,對抗全球經濟這波成長率修正潮。

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威脅,要靠「產業與技術合作,同時分散市場」減低衝擊,此外應團結加入國際經濟組織加入區域整合行列。針對美國升息,彭淮南認為年底前升息機率高,可能升值一碼,就算外資匯出一半資金部位,台灣不用怕,還可以應付。

央行總裁彭淮南今早赴立法院作業務會報,立委高度關注二大議題面向,一是中國問題,包括人民幣貶值、中國股市重挫對台灣中國曝險、紅色供應鏈,一是全球經濟成長率恐面臨修正下滑的問題,美國升息與台灣經濟看法,央行是否採行預防性匯率與利率政策因應。

針對全球經濟問題,彭淮南說,除了美國有復甦外,IMF估2008年開始全球經濟平均成長率由5%降至3%,產業鏈、人口老化、各國財政撙節等等問題,造成全球出口下滑,這是全世界現象。

針對未來近二年景氣看法,彭淮南說,台灣貿易高度依存中國,但中國不可能一直維持最高的成長率 一定會消退,除了投資、消費力減少外,產業面還面臨產業在地化、進口替代,加上2016年中韓簽FTA,台韓出口相似度高達78%,台灣經濟的確面臨很大的壓力,現階段應該要團結,趕快加入國際區域整合。

紅色供應鏈問題,彭淮南說,外在環境不可能不變,台灣也沒有大到可以影響外在環境,要接受要調整自己來接受改變,他很佩服台灣IC產業跑到印度印尼去設廠,未來不能全部集中在中國,產業跟技術合作、分散市場才能減少衝擊。

針對匯率與利率看法,彭淮南還是強調,由市場供應來決定,貨幣政策只能有某種程度效果。

2015/9/22

李鴻源談社會住宅:800萬人塞大台北 不淹水才怪!


2015-09-22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 圖/報系資料照

分享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今天下午出席「國土計畫法專家會議」時,表示許多人現在在談社會住宅,不過若是把八百萬人都放在大台北地區,房價不高、不淹水、不缺水才怪。

根據蘋果日報報導,身為親民黨總統參選人宋楚瑜,核心政策幕僚的李鴻源,對於洪秀柱在今日提出的住宅政策,提出看法。李鴻源表示:「只要是賣的,就會把資產再投入房地產,最後就要想一個炒房的抑制機制。」他也提出三項質疑:一.政府接近破產邊緣,要花多少錢蓋房子?二.政府拼命開支票,是否能做到?三.要蓋在哪?有多少國有地能蓋?

至於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所提的20萬戶社會住宅政策。李鴻源也質疑,這20萬戶要蓋在哪裡?花多少錢?他更是批評當初台北市長柯文哲的政見中,五萬戶社會住宅不含土地的造價,就要花上1250億,但台北市並沒有這麼多錢和地,「把20萬人塞進台北,等地震把這些人毀掉,這什麼意思嘛?」

李鴻源以自身為例,表示過去擔任內政部長期間,曾撥給台北市3塊地、新北市5塊地,來蓋社會住宅。不過到最後,卻因為鄰避效應,打折扣成青年住宅。內政部最後花了30億元,卻只製造出1千多戶社會住宅。李鴻源憤怒表示,這些人亂開支票,竟然沒有人能告訴他們不要再亂說話,「大家都瘋了!」。

李鴻源表示,大台北有土壤液化嚴重的趨勢,發生六級的地震,就會倒四千戶。現在怎麼還在談社會住宅?而不是想想把這些人塞在台北,到底符不符合台灣利益?李鴻源認為,像在台北市、新北市、台南市這種土壤液化嚴重的地方,應該要採取防災型都更


最強入侵種中國河蟹逃了 台灣生態大危機


2015-09-22
新聞來源:天下雜誌 / YAHOO 奇摩新聞

中國大閘蟹逃跑了。八月,一場蘇迪勒風災在大閘蟹養殖地苗栗縣、新北市烏來區造成損害,大批大閘蟹趁著養殖池受損時逃逸,近80戶養殖戶損失上百萬,看似農業損失,實際上卻是台灣的生態大危機。



中國河蟹 美國農業通緝犯

學名「中華絨螯蟹」的大閘蟹,是原產於中國的河蟹,以黃澄澄的飽滿蟹膏走紅於台灣。

2011年,苗栗縣長劉政鴻在當時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協助下,力推苗栗大閘蟹養殖,之後還高薪聘請中國專家教苗栗養殖戶養中國大閘蟹,被稱為是中國農業技術、品種銷往台灣的第一例,中國河蟹成了「農業新移民」,住進了台灣。

但很多人不知道,中國河蟹已經橫行北歐、地中海、北美,造成當地原生無脊椎動物滅絕,河蟹的挖掘行為還會造成當地河堤侵蝕。

從英國的泰晤士河、德國易北河、萊茵河到美國舊金山、紐約市周遭的河流,中國大閘蟹都氾濫成災,逼英國人往河裡投毒、德國人用電網電擊來消滅中國河蟹,但最終都宣告失敗。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施習德指出,「美國農業部還將大閘蟹列為通緝犯,發出只要發現,務必斬草除根的通緝令。」

台灣卻只把大閘蟹當成珍饈美食,施習德說,聯合國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將大閘蟹視為全球百大外來入侵物種,對台灣本土河蟹將造成衝擊。

施習德說,日本雖也進口中國大閘蟹,但規定只能煮熟或在餐廳食用,禁止民眾買賣活體,以保護日本毛蟹與生態。

既然各國都這麼怕中國河蟹的入侵力量,為何還引進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郭金泉說,當時學界曾反對,但農委會漁業署卻不顧學者反對,支持大閘蟹引進,認為可以靠舉辦大閘蟹養殖設施與防逃的講習,針對養殖業者進行教育訓練,可避免外逃衝擊生態。

但是再嚴密的防範跟訓練,還是敵不過颱風,大閘蟹還是逃了。郭金泉建議,「現實上為養殖產業需要,引進外來種,可以改良品種、增加基因多樣性與龐雜度,但不能漫無規章,要有嚴謹管制與精密配套,才能讓生態與養殖產業和諧發展。」……( 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581期 )

2015/9/10

綠島潛水 撞見全球最老珊瑚


2015-09-05
新聞來源:中國時報

綠島海裡比陸上更豐富!有全世界最高的團塊微孔珊瑚「大香菇」,保育區內的珊瑚覆蓋率也很高,因位於黑潮暖流主流通道上,綠島物種豐富、水質清澈,能見度約30、40米,加上特殊地形、冬季水溫不會太低、交通便利,讓綠島全年皆可潛水,還有四種豆丁海馬,僅約1公分大,要在茫茫大海中找到牠非常不容易,但嘟嘟嘴超萌的模樣,讓全世界潛水員為之瘋狂。

大香菇位在綠島石朗漁業資源保育區內,台灣珊瑚礁學會榮譽理事長鄭明修表示,它是全世界最高、圍寬第二大的團塊微孔珊瑚,高12米、圍寬31米,因為外形長得像香菇,而被稱為「大香菇」。這種團塊微孔珊瑚每年只長一公分,因此推估已達上千歲,可能也是全世界最老的團塊微孔珊瑚。

豆丁海馬1cm整天隨波逐流

綠島地形特殊,由海底火山噴發而成,周邊海域緩坡型地形,很適合潛水,加上黑潮洋流終年不斷,帶來許多海洋生物。泰星悠潛網執行總監李世明跑遍帛琉、西巴丹、馬爾地夫等潛水勝地,他認為綠島水下世界具國際級水準,且是台灣最佳潛水勝地,包括大峽谷、雞仔礁、一線天等,都是綠島絕佳潛點。

在飛魚潛水教練俞明宏的帶領下,我看到難得一見的豆丁海馬,海馬當然不是馬,而是魚類的一種,我看到的是紙片豆丁海馬(克里蒙氏海馬),體型只有1公分左右,不僅超小,厚度約3張紙片,住在水流強、湧浪大的海域,每天跟著鈣化仙掌藻搖來搖去,「過著隨波逐流的生活」,所以非常難拍攝,也因為難拍、難見到,潛水員們才會這麼瘋狂。

要在茫茫大海找豆丁海馬可不容易,但綠島還有十分親民的潛點「小丑魚島」,就位在大香菇附近,一整座礁石上就有數十隻小丑魚,有時幸運還能看到未孵化的小丑魚寶寶,卵上有一顆一顆的小眼睛。潛水教練怪獸說,綠島有四種常見的小丑魚:克氏海葵魚、粉紅海葵漁、白條海葵魚和眼斑海葵魚,其中眼斑海葵魚俗稱公子小丑魚,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尼莫」,這些小丑魚很受大人小朋友的喜愛。

海龍夫妻情深火焰貝似火把

綠島生物真豐富,我還看到少見的日本海龍和火焰貝,俞明宏說,日本海龍夫妻感情好,都是一對一起出現。怪獸帶我去淨海撿垃圾,還順帶看了少見的火焰貝,火紅色的觸鬚隨海流飄盪狀似火焰。還有鰻鯰、網紋石斑魚、高鼻魚、雷達魚、章魚、獅子魚、海百合、海蛞蝓、大圓盤擬海葵、海葵蝦、硨磲貝、青嘴龍占、螳螂蝦……,以及會把珊瑚吃光光的棘冠海星,因為牠的剋星大法螺被人類濫捕,所以少了天敵的棘冠海星就在海裡大吃特吃。

綠島的海洋像是百寶箱,每趟下海潛水都有不同的收獲,俞教練說:「綠島的海洋就像取之不盡的圖書館,隨時都有驚喜,能認識很多海洋知識。」俞明宏是基隆人,16年前帶學生到綠島潛水,因為太喜歡綠島,就搬到綠島開潛水店,已在地深根10年,熟悉許多潛點和生物。除了海洋生物,他也在海裡製作了浪漫潛點,綁上十字架,營造水下教堂,常有許多遊客來辦海中婚禮或求婚,非常浪漫。

保育抬頭盼建汙水處理廠

近年綠島觀光業盛行,居民保育意識逐漸抬頭,常自發性淨海淨灘,保護海洋環境。但觀光發達也帶來隱憂,鄭明修指出,千年大香菇看起來生氣蓬勃,大珊瑚上有許多魚類和其他軟硬珊瑚、藻類群聚,但其實這是被嚴重附著的慘況,加上海洋環境汙染、氣候變遷以及人為破壞,大香菇的健康每下愈況,未來恐有崩解的危機。他建議,綠島遊客民宿眾多,應及早建汙水處理廠,保育區也要落實執法:「看綠島是要觀光,還是要把魚吃光光?吃魚只能用一次,但賞魚卻可以無限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