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應用地理-水資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應用地理-水資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4/14

中國湄公河上游築壩猛儲水 嚴重加劇下游乾旱危機

2020-04-14
新聞來源:中央廣播公司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59733


水位不斷下降的湄公河,逐漸露出沙洲,下游水的顏色也不再是泥沙沖刷下來的褐黃色。圖為泰國東北部的湄公河。(美聯社/達志影像)


中南半島母親之河湄公河供應高達6000多萬人口水源,但2019乾旱卻創下50多年來的最低水位,中國在上游築起的11個大壩一直被認為是兇手。日前,美國一份最新研究指出,去年5月到10月間,湄公河下游的水位較正常時下降了近3公尺,但同時期位於上游的中國雲南省表面水位還比過去來得高,研究認為是中國在雨季時不讓水源流向下游,嚴重影響下游民眾生活與生態。

《美國之音》報導,一份以表面濕度指數為研究的模型的研究報告發現,自2012年糯扎渡水電站投入使用以來,中國修建了多座大壩,使得河流的自然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該研究報告作者艾倫·貝斯特(Alan Basist)表示,中國在雨季擋水,然後在旱季放水,試圖穩定水電生產的政策已經開始讓下游國家處於嚴重乾旱危機當中,研究發現,2019年湄公河上游有高於平均水平的自然流量。在雨季,湄公河下游嚴重缺水很大程度上受到當時湄公河上游放水量限制的影響,中國在上游的限制加劇了下游國家的乾旱

商業研究機構惠譽宏觀研究(Fitch Solutions Macro Research)過去也曾發表報告稱,中國在上游蓄水發電的活動,未來數十年將重塑下游有關國家的經濟結構,那裡的通貨膨脹將持續惡化,對中國的依賴繼續加強。例如,湄公河下游國家沿江地帶將不得不棄農經商,棄漁經商,大量依賴從中國進口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更容易被中國勢力左右。

美國對外關係研究會東南亞研究員約書亞·科蘭茲克(Joshua Kurlantzick)表示,中國的行動已經對一些湄公河下游國家的農業和漁業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科蘭茲克指出,「湄公河三角洲淤塞,許多人無法耕作,正在向外遷移,在洞里薩湖和許多其他下游地區,依靠捕魚為生的人們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

中國方面曾承諾將在上游放水,幫助下游應對旱情。科蘭茲克說,沒有理由相信中國會以任何方式維持湄公河下游的流量水平。同時對於外界批評因上游儲水導致下游乾旱的說法,中國外長王毅此前曾否認表示,天旱少雨是主要問題,中國也受旱情影響。2019年的乾旱導致湄公河下游水位降到50多年來的最低點,農民和漁民遭受重創。

========================================================================
問題:
1. 湄公河指的是下圖中哪一條河川?
2. 湄公河源自中國,上游名為__________,流經中南半島五國後注入南海,為中南半島上最重要的河川。流經中南半島五國先後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上文中,「…在洞里薩湖和許多其他下游地區,依靠捕魚為生的人們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請問:洞里薩湖位於哪一個國家境內?








2019/11/9

尼羅河大壩爭端 埃衣蘇三國盼明年1月解決

2019-11-07
新聞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40588


由衣索比亞在尼羅河興建的「雄偉復興大壩」(Grand Renaissance Dam, GERD)。 (網路圖片)


埃及、衣索比亞和蘇丹6日設定目標,期盼在明年1月15日前解決尼羅河水壩爭議。這項龐大的工程已經引發因為稀有水資源而升高爭端的疑慮。

在埃及的要求下,美國總統川普同意在華盛頓邀請3國進行調停。

衣索比亞境內藍色尼羅河(Blue Nile)上的「大衣索比亞復興水壩」(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工程,引發這三個國家之間的爭議。埃及擔心供應該國90%用水的尼羅河河水流量將在水壩竣工後減少,並對蘇丹和埃及等尼羅河下游國家構成社會和環境衝擊。衣索比亞則強調,這個水壩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希望藉由這個水壩,成為非洲最大的電力輸出國。衣索比亞認為,這項耗資40億美元的大壩工程不會產生埃及所擔心的後果。

在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以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總裁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主導下,這3個非洲國家外長於第一天會議結束後表示,未來將就大衣索比亞復興水壩進行4次技術性會議。

3國外長聯合發表的聲明中指出,同意共同合作,尋求在2020年1月15日以前達成協議。

聲明中表示:「外長們重申,尼羅河對埃及、衣索比亞和蘇丹人民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以及跨界合作和達成協議後共享利益的重要性。」

3國的水資源部長將參與技術會議,聲明中並未具體說明可能的解決方案。

聲明中說,如果無法在明年1月15日前達成協議,將把這個問題交由國家領導人處理,或尋求進一步的外界協調。

尼羅河流經10個國家,是非洲最長河流,也是這些國家的供水和發電的重要來源。

尼羅河的主要支流白尼羅河藍尼羅河,在蘇丹首都喀土木匯集,然後向北流經埃及,最終流入地中海。

專家表示,如果爭議無法在水壩開始運作前解決,這3個尼羅河盆地國家恐將陷入衝突。

這3個國家的談判在今年破局,導致埃及轉而尋求國際調停。

衣索比亞從2012年開始建造這座大壩,最初預期2017年啟用。這座大壩如果完工,將產生6000兆瓦的電力,相當於6座核子電廠。

尼羅河流經10個國家,是非洲最長河流,也是這些國家的供水和發電的重要來源。埃及90%的灌溉和飲水仰賴尼羅河,並主張依據1929和1959年簽署的協定,擔保埃及對尼羅河享有「歷史權利」。


資料來源:高中地理龍騰版

2019/9/23

喜馬拉雅冰川加速消融 恐衝擊亞洲數百萬人生計

2019-09-23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有南北極以外「第三極」之稱的亞洲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區(Hindu Kush Himalayan),近年來受氣溫升高影響,區內的巨大冰川正快速消融,可能衝擊數百萬人生計,釀成亞洲最具毀滅性的氣候變遷衝擊。

當地冰川快速消融,起初將在未來幾十年增加水流量,隨著消融面積擴大,流入河川的冰水將愈來愈少,導致流域內的國家為爭奪日益稀少的水資源而衝突不斷。

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區的升溫速度已快過全球平均,使冰川加速消融。這些冰川提供農民灌溉水源、多座水力發電廠發電及數百萬民眾飲用水。約2.5億人住在這個區域,更有16.5億人仰賴發源於喜馬拉雅河川的下游水資源。源自此山區的主要河川包括雅魯藏布江、恆河、印度河、湄公河,對區域經濟至關緊要,且隨著人口增長,用水需求也大增。

根據喜馬拉雅調適、水和韌性研究(HI-AWARE)計算,在本世紀前印度河、恆河下游地區及雅魯藏布江盆地的用水量,將分別增加24%、42%,以及107%。工業及民生用水將增加三至七倍。

印度TERI高級研究學院區域水文研究副教授普拉卡什博士(Dr Anjal Prakash)說:「這座廣大的高山山脈,是全球最大的淡水來源之一。喜瑪拉雅山是兩極之外,以冰雪形態儲存的最大淡水來源,因此又被稱為『第三極』。」

他說,就算達成巴黎氣候協議最具野心的目標、即在本世紀結束前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地區仍將升溫攝氏2.1度,區域內三分之一的冰川消融




2019/6/23

巴拿馬運河的水危機

2019-06-23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https://tw.news.yahoo.com/%E5%B7%B4%E6%8B%BF%E9%A6%AC%E9%81%8B%E6%B2%B3%E7%9A%84%E6%B0%B4%E5%8D%B1%E6%A9%9F-215008087--finance.html

工商時報【林國賓】

已有百年歷史的巴拿馬運河今年遭逢史上最嚴重的旱災襲擊,在將近六個月苦等不到甘霖下,運河啟動船舶載重通行限制,對海運業與巴拿馬經濟的影響甚鉅。

■Climate change poses new threat to Panama canal.

2018年底時,巴拿馬運河出了一個問題:水太多了。

暴雨狂下使其主要水源─人造湖加通湖(Gatun)水位爆滿,迫使運河當局打開閘門,將多餘的水洩放至大西洋。

但到了2019年初,在氣候變遷因素的催化下,巴拿馬運河又面臨水問題危機,只不過這次問題剛好相反:運河水域爆發115年歷史以來最嚴重的乾旱。

運河乾旱引發經濟問題

運河管理局環境、水和能源執行副總裁瓦格斯(Carlos Vargas)說:「往年旱季大概持續四個月,但這次打破歷史紀錄。 」

瓦格斯進一步補充說,加通湖的水位一度下降了八英尺,期間船舶載重上限連續下調五次,導致運河管理局損失約1,500萬美元的收益。巴拿馬運河每天船舶通行量大約有40艘。

近年來巴拿馬深受氣候變遷的影響,由於海平面不斷上升,其風光明媚的聖巴拉斯群島(San Blas)有可能在幾十年內就完全消失。

然而,巴拿馬運河是巴拿馬的代表詞,運河因氣候變遷面臨的問題更是升級到國家層次的危機。

拉美環保組織Cemda的負責人阿拉尼斯(Gustavo Alanis)表示,「這類極端氣候現象短期內不會消失,考量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我認為巴拿馬應採取更積極的作為,因為其經濟高度依賴運河。」

巴拿馬運河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世界主要貿易航道,2016年才進行了擴建,使其能夠容納更大的船舶。但僅僅三年後,如果想要因應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天氣,運河已需要以興建第三個人造湖的形式來進行升級。

巴拿馬新科總統柯迪索(Laurentino Cortizo)將於7月上任,他必須得決定是否建造一個除加通湖和阿拉胡伊拉湖(Alajuela)之外的新湖泊,這些湖泊不僅供作運河之用,同時為全國半數以上的地區提供電力和飲用水。

瓦格斯指出,運河管理局將於12月完成該計畫的可行性評估,預估計畫所需經費可能高達好幾億美元。但巴拿馬知名環保人士索利斯(Felix Wing Solis)則提出警告,指政府必須注意「不能以犧牲森林來建造新的湖泊。」

航運限制影響業者

運河面臨的新威脅正值中美貿易緊張情勢升高以及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全球貨運的前景已籠罩陰霾,丹麥的馬士基(Moller-Maersk)是全球最大的貨櫃運輸公司,預估今年貨運業的成長率將介於1∼3%,去年全球貨運量成長了4%。

瓦格斯淡化運河航運限制的影響,他說,行經美東港口的船舶通常都符合目前限制的規定,整體來說對運河90%的航運交通並沒有影響。

不過,巴拿馬某家大型海運業者的商業部主管則持不同看法,「怎麼可能會沒有影響,我們公司就深受衝擊,同一艘船配合規定載運量會變少,所以我們要不營業額會減少,不然成本一定會變高。」

這名要求匿名的海運業主管進一步說明指出,「如果船舶超過載重規定,業者必須先卸下部分貨櫃,這些貨櫃改為陸運,陸運當然成本比較高。」



2015/10/24

【中國】【南亞】達賴喇嘛感嘆故鄉喜馬拉雅冰河恐消失


2015-10-22
新聞來源:民報 / YAHOO奇摩新聞

 


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10月20日接受《美聯社》(AP)訪問指出,人類應該採取積極有力行動,應付日愈暖化的(脆弱)全球氣候,其中包括喜馬拉雅冰河,以及青藏高原(Tibetan Plateau)。現年80歲的西藏佛教導師達賴喇嘛表示,人類有道德責任立刻採取行動;然而,實際情況似乎並非如此,我們往往祈求上帝或佛祖的垂憐救援;他認為這(恐怕)非常「不合邏輯」。

達賴喇嘛告訴《美聯社》指出,青藏高原的溫度近來持續上揚,近50年來其上升速度,較全球均溫高出3倍,約超過1.3度C。他認為這個重大問題,不應被輕忽面對;青藏高原雪國地帶的喜馬拉雅冰河,蘊藏全球40%的淡水存量,並孕育7大河流,成為中國、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及孟加拉五國的主要飲水來源。達賴喇嘛也告訴《路透社》(Reuters)說,2/3喜馬拉雅的高山、高原的冰河,可能在2050年消失掉。

青藏高原(Tibetan Plateau,國際間又名為喜馬拉雅高原Himalayan Plateau),位於中亞地帶,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4000~5000公尺),面積250萬平方公里,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相較於南極、北極)之稱。中國境內之青藏高原,占全中國23%面積。

達賴喇嘛告訴《美聯社》表示,青藏高原雪國地區土地70%是凍原,有著規模龐大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沼氣被冰雪封存;一旦凍原融化,後果將不堪設想;大概會有現行全球溫室氣體總量25倍的二氧化碳被釋出,引爆災難性後果。西藏政府的相關報告資料指出,如果青藏高原的凍原融化,將有123億噸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之中。

2015年11月底將在巴黎將召開的《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大會(COP21,21代表廿一世紀)。達賴喇嘛的西藏流亡政府,也將派出代表團體出席(僅管並無投票權)。目前,他已錄製氣候變遷談話影片,供各界參考;他並告訴《美聯社》指出,這是人類共同要面對的問題,不是一個、二個國家的各別家務事。他並說:「除了這個地球以外,人類沒有其它居所可住」。正如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關心地球環境,氣候變遷問題一般,達賴喇嘛也倡議,人類應該採取行動,面對地球環境的重大危機。他並在教宗今年發布的氣候變遷通諭文件,簽名背書。

中國與達賴喇嘛 誰真關心西藏

儘管西藏自治區落入中共手中長達56年(達賴喇嘛從1959年開始流亡);不過,中國政權,似乎只關心取得統治權,以及如何善用當地資源,而不像達賴喇嘛一樣,把西藏當做藏人故鄉一般加以珍愛,關心其土地環境。《德國之聲》2014年11月24日的報導指出,中共已在海拔3300公尺以上的雅魯藏布江中游,興建多處水力發電廠。中國國家電網西藏電力公司認為,這對西藏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

《德國之聲》引述目前居住德國的國際水資源,水利工程專家王維洛的看法指出,西藏其實並不缺電,而且開發西藏的太陽能和地熱資源,應該優先於開發西藏的水力資源。他提醒說,目前中國科學家,對雅魯藏布江興建發電水壩的可能影響,認識不足,其未來後果將不堪設想。它將改變上游地區的降水(雨雪),加速西藏高原升溫。王維洛也向德國之聲解釋,國際科學家將「地球升溫2度C」視為地球生存極限;然而,西藏高原,於近50年來的升溫已超過2度,高於世界其它地區。水壩的建造,很可能加速暖化問題,例如,中國三峽大壩,並沒有原先專家所說的"冬暖夏涼"功能;事實上,反而讓重慶地區溫度,繼續上升。


2015/8/21

【北美洲】加州水局官員:厄爾尼諾不會解決北加州旱情


2015-08-13
新聞來源:大紀元

(大紀元記者楊帆舊金山報導)8月11日(週二),在舊金山商會舉辦的公共政策論壇上,加州水資源控制局(State Water Resources Control Board)董事馬修斯(Felicia Marcus)指出,一直謠傳頗廣的「厄爾尼諾現象」(El Nino)不能緩解北加州的大旱。馬修斯說:「不要指望『厄爾尼諾現象』會緩解北加州面臨的乾旱,南加州也許會有一點受益,但是北加州不會有什麼影響。」

去年,有科學家認為會有「厄爾尼諾現象」為加州帶來大量降水,但是「厄爾尼諾現象」沒有出現。今年5月,一些氣象專家相信,今年在幾千英里外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會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可能緩解加州乾旱。

但是馬修斯說,「厄爾尼諾現象」非常難預測,它對洋流和信風的產生、強弱的依賴很大,並且即使產生了,水汽主要會分布在南加州,比如洛杉磯地區,所以可能南加州乾旱會受到緩解,但是北加州不會。

加州已經面臨第四年的嚴重乾旱,馬修斯認為,這是當代最糟糕的一次大旱。她介紹,加州州府正在加大對水資源項目的投資,並且加強回收水的利用,嚴格執行節水法規。

加州現在主要的水利項目包括:聯邦政府的中谷項目(Central Valley Project)、州府項目(State Water Project)、還有很多地方的項目,比如:科羅拉多河系統(Colorado River System)、赫奇赫奇水庫(Hetch Hetchy)、東灣水務局(EBMUD)、歐文斯山谷(Owens Valley)。

據近期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對加州乾旱的報告,加州有超過40萬英畝的農業用地停止農耕,超過1萬7千個與農業相關的人員失業,社區正在逐漸失去飲用水。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乾旱導致了加州的野火數量增長,對經濟、空氣、土地和水都造成了嚴重損失。- See more at: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8/13/n4502679.htm#sthash.oBfMiQSz.dpuf


【北美洲】「怪獸」厄爾尼諾今冬或衝擊美國加州-聖嬰現象


2015-08-15
新聞來源:大紀元

(大紀元記者古昱綜合報導)美國國家氣象局氣候預測中心週四(8月13日)說,今年的厄爾尼諾天氣現象可能是歷史上最強的。所有的計算機模型都預測今年深秋或初冬,一個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將達到頂峰。今年冬天,歷經乾旱的加利福利亞州或受厄爾尼諾衝擊而遭受百年不遇的暴雨。 


隨著變暖的海水湧向美洲,太平洋上正在變強的厄爾尼諾有可能成為紀錄中最強的一次。加利福尼亞NASA噴氣動力實驗室的氣候學家帕特澤特(William Patzert)說:「這肯定有可能成為『怪獸』厄爾尼諾。」
美國聯邦預報員宣布厄爾尼諾現象會在北半球持續整個冬季的幾率超過90%,影響將延續到早春的可能性為85%,高於上個月預測的80%。

目前厄爾尼諾在海上的跡象「強過時值1997年同一時期的情況,」而1997年形成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歷史紀錄上最強的一次。出現大的氣候現象的許多因素已經具備,海洋變暖「堪與我們所看到的1997和1998年的大怪獸厄爾尼諾相比。」帕特澤特說:「現在一切都在朝著厄爾尼諾發展,如果這種現象按其可能性發展下去,可能會帶來大量的洪水、泥石流和混亂。」

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氣候預測中心副主任哈爾珀特(Mike Halpert)說:「我們預計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是歷史記錄中最強中的一個,」「可能是自1950年來歷史紀錄中最強的厄爾尼諾之一。」

強烈的厄爾尼諾可以將通常造成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叢林大雨的亞熱帶急流帶到加利福利亞和美國南部。但是,這麼大的降雨,過去已證明對加州是具破壞性的。1998年初,暴雨造成大面積的洪水和泥石流,導致17人死亡,加州損失超過5億美元。

專家們說,儘管厄爾尼諾可能會給加利福尼亞帶來大量雨水,但幾乎可以肯定這不會解除該州四年的乾旱問題。該州的供水來源,中、北加州不會像南加州那樣從厄爾尼諾現象中獲得那麼多降雨。

厄爾尼諾現象起源於東太平洋不同尋常的暖水溫,可以影響全世界的天氣。在美國,可以給加利福尼亞州及美國南部帶來大量的冬季降雨。厄爾尼諾現象也與澳大利亞和印度的乾旱、太平洋大量的颶風和全球變暖有關。

斯坦福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斯溫(Daniel Swain)在採訪中說,目前的厄爾尼諾現象及北太平洋不同尋常地變暖將「非常可能產生創紀錄最暖的一年。」

但要確保出現如1997年那樣的氣候現象,目前的天氣形勢尚缺少一個因素,就是中、西太平洋的信風放緩,讓這個天氣形勢向東移動。如果信風不放緩,帕特澤特說:「這就會變成一個普通的厄爾尼諾。」

聯邦預報員說,厄爾尼諾天氣系統造成的影響每次都不一樣,從來都難以預料。研究厄爾尼諾現象的專家們注意到,在過去60年中,幾乎沒有可以相比較的情況,每一次的厄爾尼諾現象都被證明是唯一的。哈爾珀特說,厄爾尼諾現象所造成的結果變化也很大。
- See more at: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8/15/n4504470.htm#sthash.hPIiNNT4.dpuf


2015/8/16

驚爆水危機! 2030年全球供水將減40%


2015-08-10
新聞來源:東森新聞官網

由於人口急速成長、氣候變遷等影響,聯合國估計,到了2030年全球供水量將減少40%,全球超過29億人將面臨水資源浩劫。而台灣年降雨量雖然高居世界第二,諷刺的是,竟然是全球第18大缺水國,原因除了地形陡峭留不住水以外,水庫淤沙、水費便宜以及水管老舊都是缺水主因。反觀年降雨天數不到30天的以色列,以及需進口水的新加坡卻從不缺水,他們都注重汙水回收、再生水以及海水淡化工程,因此成功打造出荒漠奇蹟。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顯示全球有將近5成人口都面臨用水短缺,台灣今年三月也歷經了67年以來最嚴重旱災,主要原因首先有,台灣山高地形陡峭即便年降雨量世界第二高,但仍留不住水成為第18缺水國,另外96水庫當中有50座水庫泥沙淤積嚴重,蓄水量只剩2/3,再來也因為台灣自來水全世界第三便宜,每度最便宜只要七塊導致成本提升,還有水管管線老舊漏水率達20%,造就了台灣即便雨水豐沛但仍年年缺水。

中東國家以色列,國土有7成被沙漠覆蓋,每年只有降水30天左右但卻從不缺水,挖下乾沙,翻出下層濕潤土壤,有別於台灣大面積灑水灌溉,以色列的滴灌技術瞄準根部,滴滴命中紅心,一滴水都不浪費省下四成水,每年農作物拼出口上看20億美元。以色列農夫:「這很新鮮又飽滿,你看他不會乾枯會有毀損。」除了積極回收汙水,以色列人也將海水視為可口的泉水,短短200公里的海岸線就有32座海水淨化廠,目前境內就有23%的用水都是由海水淡化製造,逆滲透淨化技術只要90分鐘,鹹海水變身飲用淡水。此外新加坡節水政策也值得借鏡。新加坡已故總理李光耀:「讓我們讓新加坡,每一滴水都能夠飲用。」

四成用水向馬來西亞進口的新加坡水庫卻還是保持著超過九成的安全水位,這都要歸功於新加坡的再生水科技,回收的汙水經過過濾,淨化後成為再生水計畫讓每滴水都能使用兩次,目前再生水已占總用水量的三成,反觀台灣目前共有46座汙水處理廠,若汙水回收率能達七成未來再生水廠建設完成,每天將可產出近2百萬噸再生水或許能成為台灣節水一劑良方。

2015/8/13

【歐洲】瑞士偷水為牛隻解渴 法國抗議:請還水

(配合區域地理-歐洲、應用地理-水資源)

2015-08-12 
新聞來源:中央社新聞網


(中央社記者鄭傑憶羅馬11日專電)被稱為「藍金」的水成為寶貴資源,瑞士近來為乾旱所苦,更是滴滴珍貴。為了讓牛隻解渴,瑞士派出空軍汲水,但因為沒有取得許可就進入法國所屬的湖泊,引起一場外交風波。

湖泊遍布的瑞士近來也飽受缺水之苦,每天要喝上100公升水的乳牛,也感受到乾渴的威脅。而牧草因為缺水而乾枯,畜牧業者可能得仰賴雜糧來餵食牛隻,水井、蓄水池也逐漸見底。

瑞士「蒂西諾郵報」(Corriere del Ticino)指出,為了協助農民對抗旱象,瑞士在7月中派出空軍以直升機汲水,但因為擔心危及河流裡的魚類生存,很快就被禁止。接下來空軍在紐沙泰爾湖(Neuchatel)取水之後,藉著地利之便也從萊斯魯塞湖(Lac des Rousses)汲水,但這裡已經是法國屬地,引起當地政府抗議。


至今尚未釐清,中央政府巴黎是否同意瑞士空軍取水。即使瑞士已經表示歉意,但法國萊斯魯塞地方政府要求,瑞士應該要償還偷走的水。

依照不同的飼養方式,產出1公斤的牛肉最多可能消耗超過2萬公升的水,若是生產1公斤的穀物只需要約1000到1500公升的水。為了節省水資源,本身是素食主義者的義大利癌症專家韋羅納希(Umberto Veronesi)呼籲,應該少吃肉,尤其是耗水量高的牛肉。
=========================================================
(應用地理-水資源 (龍騰版))
虛擬水(virtual water)
指生產產品或服務所需要的水資源。虛擬水並非真正的水,而是以「虛擬」的型式包含在產品中。生產一件棉T恤須消耗2,700公斤的水量,包括從灌溉種植棉花的過程中所蒸發的水量,以及生長用的水,紡織染整到成
衣水洗等製程的用水。生產一公斤小麥需要耗費1,000公斤的水,而生產一公斤牛肉更耗用高達16,000公斤的水。


(區域地理-歐洲-瑞士)
瑞士產業
精細工業(如.鐘錶)發達、高山乳農業(酪農)、放牧業、觀光業、銀行業…

                                 這是在瑞士鐵力士山拍攝到的牛鈴聲

瑞士牧牛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