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3/25

國際網站推估 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

2019-03-25
新聞來源:聯合報 編譯李京倫、記者章凱閎/台北報導

「世界人口綜述」網站預估二○一九年版的各國生育率排名,在全球兩百個國家中台灣敬陪末座,引發關注。 記者陳靖宜/攝影


「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網站預估二○一九年版的各國生育率排名,在全球兩百個國家中台灣敬陪末座,平均每個婦女僅生下一點二一八個孩子,引發關注。

生育率最高的國家大多數在非洲,包辦前九名,如第一名的尼日每名婦女平均生下七點一五三個孩子,第二名的索馬利亞為六點一二三,第三名剛果民主共和國為五點九六三。東南亞島國東帝汶則擠進第十名

歐美各國中,法國生育率為一點九七三,排名一二六;美國生育率為一點八八六,排名一三五,英國生育率為一點八七一,排名一三八。至於亞洲國家,南韓生育率為一點三二三,排名一九四;日本生育率為一點四七八,排名一七九;新加坡生育率為一點二六,排名一九七。

中國大陸與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但生育率也不如預期,原因可能是該國政策或文化影響印度生育率為二點三零三,排名九十四;中國大陸為一點六三五,排名一六四。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表示,依過往經驗,國際網站生育率統計非採最新數據;我國統計甚至比該網站更低。

但薛承泰也說,聯合國至二○○四年起,每年會列出十大低生育率國家,「我們每一年都上榜。」數據是否最低並不重要,重點是台灣人口即將進入負成長,導致人口結構失衡。

薛承泰說,短期改善應針對第二胎加碼發放兒童津貼,「若每年每位加碼六萬元,持續到五歲,幾年下來,說不定可以扭轉危機。」長期須了解年輕世代經濟負擔是否加重?居住空間是否逐步惡化?「政府不要以為光是增加社工人力、加強宣導,即可奏效。」



川普肯定戈蘭主權 住民:他無權決定

2019-03-25 
新聞來源:台灣醒報 記者許雅筑╱台北報導

川普在推特上大力支持以色列52年非法統治,再度引發爭議。以色列於1967年的戰爭中將戈蘭高地從敘利亞手中奪走,並在1981年將其併入領土,但在國際間並未獲得認同。川普21日透過推特發表支持以色列擁有戈蘭高地主權,引起居住在戈蘭高地的德魯茲人的不滿,也讓眾多阿拉伯國家反對,讓中東情勢更加複雜。

根據《路透社》報導,繼21日川普聲明承認以色列在戈蘭高地的主權之後,許多德魯茲人(一個主要分布在黎巴嫩、敘利亞、以色列、約旦的單一信仰少數民族),於23日聚集在戈蘭高地對川普這樣的言論表示抗議。他們表示戈蘭高地是敘利亞的領土,美國總統無權決定。

留著敘利亞鮮血

根據《路透社(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usa-israel-golanheights-mood/druze-on-golan-heights-reject-trump-backing-for-israeli-sovereignty-idUSKCN1R31SV)》報導,戈蘭高地上以色列與敘利亞領地之間以馬賈岱夏姆斯為分水嶺隔著一非軍事區域。以色列統治的區域散落著總人口大約22000人的德魯茲村落群。他們當中許多人仍有親戚居住在屬於敘利亞的領地中。以色列領地的德魯茲人雖已被以色列統治半世紀,許多人骨子裡仍認為自己是敘利亞人,甚至婉拒以色列提供的入籍選擇。

一位54歲的圖書館員說道:「我們留著敘利亞人的鮮血。如果你為我們的孩子驗血,檢驗結果將會顯示為『敘利亞』。」

阿拉伯國家齊譴責

根據《以色列國家新聞社》報導,敘利亞政府於22日誓言取回戈蘭高地,並且指責川普藐視國際法。不過據報導,川普在22日已準備編纂關於同意以色列對戈蘭高地主權的官方文件。川普也極有可能在本週與以色列首相納坦雅胡會面時簽署此文件。

除了敘利亞之外,川普此舉也遭到阿拉伯世界其他國家的譴責。土耳其外交部長聲明土耳其支持維護敘利亞領土的完整性。阿拉伯國家聯盟也否定了川普的聲明,全力支持敘利亞在戈蘭高地的主權。

========================================================================

補充:
戈蘭高地位於下圖中何地?



國際小學堂/偌大印度竟是單一時區 還害得窮孩子難畢業

2019-03-22 
新聞來源:聯合報 記者李京倫/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11320/3711478

印度官方計時員去年提議,印度東北部應該採用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時區。圖為印度東北部特里普拉邦農民在日落時收工回家。 (美聯社)


印度國土廣大,以致即將舉行的國會大選投票要從四月十一日到五月十九日,分七階段舉行,不過,全印度竟然只用一個標準時間。研究顯示,這樣不但浪費電力,影響睡眠,甚至會降低學生從國小、國中順利畢業的機會。

東西兩端 差了兩個小時

在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夏天清晨四時許太陽就升起,但在印度其他地方,不少民眾仍在睡夢中。

印度一九四七年獨立以來,為了國家統一,全國採用同一個標準時間,就是格林威治時間加五點五個小時。

不過,印度東西兩端相隔三千公里,經度相差約卅度,以全球廿四個時區、每十五經度為一個時區、每個時區相差一小時計算,印度東、西部實際上相差兩小時,換言之,東部日出時間比西部早兩小時

東部民眾經常抱怨,開始上班時往往已是日上三竿,不能善用日光;天黑了還在上班,不僅多用電力,還增加生產成本。

不少人建議全國採用兩個時區。專家認為,順應生理時鐘生活不但能改善睡眠品質,還有助於提升教育水準。

美國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家賈格納尼近日發表研究指出,印度單一時區導致睡眠品質下降,尤其是貧困兒童。他說,這最終會降低他們的教育品質。

日落較晚 睡眠品質低落

印度全國各地學校在同一時間開始上課,但在日落較遲的地區,兒童就寢較晚,睡眠時間也減少了。日落時間遲一小時,會使兒童睡眠減少卅分鐘。

賈格納尼從官方資料發現,日落較遲地區的學童,受教育年數較少,完成小學和國中教育的可能性也較小。

證據顯示,日落較遲引起的睡眠減少在窮人中更為明顯,尤其在家庭面臨嚴重財務困難的時期。

賈格納尼說:「這可能因為貧困家庭的睡眠環境與噪音、熱,蚊子、過度擁擠以及整體令人不舒服的物質條件有關。窮人可能缺乏經濟資源,無法投資助眠物品,如窗簾、獨立房間和室內床鋪,也無法調整自己的睡眠時間。」

日落延遲 減少受教時間

賈格納尼還發現,即使在同一地區,兒童受教育年數也會隨著年平均日落時間而變化。年平均日落時間遲一小時,會使兒童受教育年數減少零點八年,而且,日落較遲地區的兒童,比較不可能念完小學和國中。

賈格納尼說,如果印度從現有的單一時區,轉變為兩個時區,西部是格林威治時間加五小時,東部是格林威治時間加六小時,粗估印度每年人力資本收益將增加四十二億美元,占印度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之零點二。

印度政府短期內不會改變時區,但東北部民眾早已依照自己的步伐生活,其中盛產茶葉的阿薩姆邦有許多茶園將印度標準時間撥快一小時來工作,依照「茶園時間」來作息。

單一時區 嚴重影響生活

一九八○年代晚期,一家頂尖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曾建議印度採用一種節省電力的時區系統。二○○二年,印度政府專家小組以過於複雜為由,拒絕一個類似的提議。一些專家認為,如果印度有多個時區,會使鐵路容易發生事故,因為列車從一個時區駛入另一時區時,必須重新設定時間。

但去年印度官方計時員提議採用兩個時區,一個由印度絕大部分邦採用,另一個由其餘八個邦採用,其中七邦位於偏遠的東北部,兩個時區相差一小時。

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指出,單一時區「嚴重影響生活」,因為太陽升起時間比上班時間早得多,落下時間又比下班時間早很多。

日出太早導致許多白天時光流失,因為辦公室和學校太晚上班上課,無法充分利用陽光。在冬天,問題更嚴重,因為太陽太早落下,以致要消耗更多電力才能讓人們繼續活動。



2019/3/18

熱帶氣旋橫掃非洲3國 釀150死

2019-03-17 
新聞來源:中央社 辛巴威哈拉雷16日綜合外電報導

熱帶氣旋伊代(Idai)肆虐莫三比克、辛巴威和馬拉威,造成近150人死亡和數百人失蹤。 歐新社


熱帶氣旋伊代(Idai)肆虐莫三比克、辛巴威和馬拉威,造成近150人死亡和數百人失蹤,成千上萬居住在窮困偏遠地區的民眾,因道路和電話遭切斷受困。

根據聯合國和政府官員指出,這3個非洲國家共逾150萬人受伊代影響。

受災最嚴重的是莫三比克中部港口城市貝拉(Beira),機場已經關閉、電力被切斷,眾多家園遭摧毀。風暴於14日晚上橫掃貝拉,接著西進辛巴威和馬拉威,影響數以千計人,特別是莫三比克東部地區。

許多住家、學校、店面、醫院和警局都遭破壞。數以千計人被困在滂沱洪水中,他們往高處土地尋求安全,拋棄家產只為求得一線生機。

聯合國機構和紅十字會都加入救援行列,利用直升機裝載食物和藥物補給,送抵這些赤貧的非洲南部國家。

========================================================================
補充:

1、從熱帶氣旋的旋轉方向判斷此地為南半球或是北半球?
2、發生的月份判定季節?


義大利挺一帶一路 歐盟焦慮

2019-03-17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3703166?from=udn-relatednews_ch2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周將出訪義大利與法國之際,歐盟對中國的態度也轉向憂慮,憂心中國在貿易、投資、甚至新一代電信技術領域的影響力急遽升高,而最立即的憂慮便是義大利計劃簽署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了解備忘錄,這不僅引發西方盟國的焦慮不安,義國內閣成員也不全然同意。

經濟日報提供

CNBC報導,義大利總理孔蒂計劃與22日到訪羅馬的習近平,簽署義國加入帶路計畫的初步協議,加強合作發展基礎建設,這代表中國可藉由義國的港口獲得進出歐洲最富饒市場的便利管道,義國則盼望藉此提升出口與投資,帶領經濟脫離十年內第三度陷入衰退的窘境。

義大利雖非是首個加入中國帶路計畫的歐盟國家,卻是第一個以七大工業國(G7)國家、歐盟創始成員國身分,且迄今經濟體規模最大加入國,引發美國強烈反彈、驚動歐盟,就連義國內閣成員也不認同,擔憂機密技術外流、把重要基礎建設的控制權移交到中國手裡。

此外,法國總統馬克宏已完成非洲之旅,訪問衣索比亞及肯亞等國家,以鞏固與非洲國家的關係,也被視為要反制中國在當地迅速擴增的影響力,建立法國的競爭優勢。

值此之際,歐盟正採取迄今最具象徵意義的行動來因應中國積極將影響力拓展至歐洲。歐盟執委會上周公布「歐盟-中國:戰略展望」報告,內含迄今對中國最強硬的措詞,將中國描述為「追求技術領導地位的經濟競爭對手,以及鼓吹其他治理模式的體制敵手」,一改多年來對中國較為和善的態度。

歐盟28個成員國將在21日,即習近平抵達羅馬的前一天,在布魯塞爾召開歐盟理事會會議,討論上述報告所提的中國相關議題,像是「為捍衛重要數位基礎建設可能出現嚴重的安全隱憂,歐盟有必要擁有共同做法來捍衛5G網路。」

負責擴大歐盟事宜的歐盟執委漢恩近來便表達憂慮,擔心歐盟「高估了俄羅斯在巴爾幹半島的勢力,低估了中國在當地的影響力」,特別是中國對巴爾幹國家的龐大借款。

-------------------------------------------------------------------------------------------------------------------------
補充:
七大工業國(G7):美、加、英、法、德、義、日
歐盟(EU)創始成員國:荷、比、盧、法、義、德

========================================================================

加入一帶一路的條件 羅馬擬向亞投行貸款
2019-03-16 
新聞來源:中央社 台北16日電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義大利正考慮向中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AIIB)貸款,作為義大利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計畫的一部分

金融時報中文網15日報導,金融時報獲取的這份長達5頁協定草案顯示,兩國計畫在義大利和「第三方國家」探索展開合作的一切機會。這份內容廣泛的協定將涵蓋政治、交通、物流和基礎建設等領域。

報導說,不同於「一帶一路」倡議之前所簽署的協定,這份尚在研究的文件顯示,兩國將「與亞投行合作」。亞投行是由中國政府號召成立的多邊開發銀行

義大利政府計畫於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羅馬時,針對「一帶一路」倡議簽署諒解備忘錄。

報導說,這次合作可能涉及亞投行一事顯示,羅馬當局試圖使這項協定符合歐盟規則,以減輕歐盟的擔憂,因為亞投行的貸款符合歐盟內部要求的國際標準,其中包括競爭性投標和環境影響調研。

一名歐盟外交官說,「義大利加入一帶一路可能涉及亞投行的參與,這將改變遊戲規則」,「如果亞投行不參與項目貸款,一帶一路將很難順利進入歐盟關鍵成員國」

義大利副外長、反建制政黨「五星運動」(FiveStar Movement)成員史特法諾(Manlio di Stefano)說,「我們已經仔細檢查了所有方面,考慮了歐洲和義大利的限制因素,各級政府都達成了一致」。

據報導,目前為止,「一帶一路」基建案絕大多數貸款都來自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這兩家雙邊貸款機構秘密發放的貸款,幾乎都與陸企的建設合約掛鉤。

根據草案,中義雙方同意消除一切投資障礙和貿易壁壘。史特法諾說,「雙方將簽署一項主要協定,外加系列附屬協議,約20項不同類型的協議」。

「一帶一路」計畫旨在為歐亞大陸、中東和80多個非洲國家的基建計畫提供資金和承建。但美國和歐洲主要國家擔心,該計畫偏向中國企業,對參與計畫的國家製造了債務陷阱,並被用於加強北京的戰略和軍事影響力。

報導說,義大利計畫加入「一帶一路」一事引起美國和歐盟的強烈抗議。一些中東歐國家雖已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但義大利將是首個簽署該倡議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成員

羅馬方面認為,與中國加強合作有助於解決義大利居高不下的公共債務以及來自非洲的非法移民等問題。歐債危機以來,中國企業已收購了義大利的電網、高科技製造商和奢侈品牌等戰略資產。

2019/3/2

簡又新專欄 – 2018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有那些共識?

2019-02-06
新聞來源:By 簡又新,台灣英文新聞-時評
新聞連結: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627951


外交部提供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每年舉辦締約方會議(COP),2018年第24次締約方會議在波蘭舉行。以下分享簡又新大使身為觀察員之所見所聞。

根據國家參與公平原則,按照慣例,COP會議輪流於東半球與西半球舉辦,歐洲地區亦分為東西區輪流辦理,而東歐則以波蘭為首選之地。去年COP舉辦於35萬人口的小城-卡托維茲(Katowice),亦是產煤最多的區域,產量占該國98%,其能源轉型倍受關注

本次會議相較2015年簽訂《巴黎協定》未能引起當初主導國家元首多關注,肇因於各國的「城門失火」與「家裡失火」。以法國為例,因提高燃料稅引起的黃背心運動持續不斷,導致馬克宏總統未能出席COP會議英國則是時逢脫歐協議爭議德國亦國內政壇變動而受影響,所以無心主導氣候會議。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也未能達到如期目標,反觀開發中國家如:印度與中國,則是後起直追,除展現執行力外,亦在綠能產業交出好成績

原本COP會議預計通過2018年9月韓國仁川發布的IPCC報告,該報告警告地球均溫上升幅度必須在攝氏1.5度以內,而非過去提出的攝氏2度,才能降低乾旱、洪災、極端高溫等災害,並且讓數億人民免於貧窮之苦。最後卻因為產油大國如美國、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等國家阻撓,該報告未能取得各國共識

國際氣候媒體更批評此會議表現為「懦弱、自私、不負責」的行為,實為令人難過。「氣候變遷誰該負責?」成為本次氣候會議在氣候援助資金方面的討論重點新興國家「BASIC」,亦即巴西(Brazil)、南非(South Africa)、印度(India)與中國(China)四個國家,在這次的會議中,堅持財政援助、富國和窮國分工,並反對過去雙頭馬車的政策施行,因此呼籲整合排碳標準,建立統一陣線等。為延續巴黎協定的「香火傳遞」,各國仍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艱辛地完成巴黎協定的「規則手冊」,而其他未能取得共識的碳交易、氣候援助資金等談判內容,則延至下次氣候會議。

暫時完成任務的COP24在波蘭落幕之際,因原訂舉辦COP25的巴西,正逢右派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上任,以財政經費有限為由放棄主辦權,所幸在會議最後一日宣佈由南美洲智利(Chile)為舉辦國。無論如何,各國必須抓緊時間在COP25完成本次未能達到共識的更多細節,並達到排放承諾,以期《巴黎協定》能夠在2020年順利生效。

台灣英文新聞Taiwan News 林靜怡/編輯整理,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授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