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通論地理-氣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通論地理-氣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2/16

《70年來最大蟲蟲危機》氣候變遷導致蝗災加據 橫掃東非蝗蟲數量6月恐增500倍

2020-2-10
新聞來源:風傳媒
https://tw.news.yahoo.com/70%E5%B9%B4%E4%BE%86%E6%9C%80%E5%A4%A7%E8%9F%B2%E8%9F%B2%E5%8D%B1%E6%A9%9F-%E6%B0%A3%E5%80%99%E8%AE%8A%E9%81%B7%E5%B0%8E%E8%87%B4%E8%9D%97%E7%81%BD%E5%8A%A0%E6%93%9A-%E6%A9%AB%E6%8E%83%E6%9D%B1%E9%9D%9E%E8%9D%97%E8%9F%B2%E6%95%B8%E9%87%8F6%E6%9C%88%E6%81%90%E5%A2%9E500%E5%80%8D-141942982.html



東非爆發蝗害,可能加劇糧食不足狀況


受氣候變遷影響,東非各國自2019年年底遭受暴雨、氣旋襲擊後,如今又面臨上億隻蝗蟲大舉入侵,不僅吞噬糧食,連牲畜飼料也不放過,讓原本就有饑荒、貧窮難題的索馬利亞、衣索比亞、肯亞等國家糧食生計再度告急,許多人嚴重營養不良。聯合國官員強調,目前蝗蟲密度之高,即便6月過後天氣轉乾也無法抑制蝗蟲下一代孵化,屆時蝗蟲數量可能暴增500倍,呼籲全球重視此波蟲害。

放眼索馬利亞(Somalia)的植物,整株大樹都被玫紅色的生物覆蓋。但這些顫動的小東西可不是漂亮的裝飾品,而是成群隨時會起飛,將下一批作物吞噬殆盡的飢餓蝗蟲。乍看之下,這些散佈在索馬利亞北部乾旱土地的蝗蟲,可能還不具備成為東非部分地區70年來最大夢靨的實力,但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粉紅色的蝗蟲將在數周內長成成蟲


目前索馬利亞聯邦政府已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但已有上億隻蝗蟲從索馬利亞、衣索比亞湧入東非其他國家,形成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聯合國人道事務主任洛科克(Mark Lowcock)警告:「若我們再不加快腳步解決問題,這場蝗害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慘痛的災難。」聯合國人道事務辦公室的萊克(Jens Laerke)指出,一隻約2克重的沙漠蝗蟲,一天就能吃掉和自己體重相當的食物,一小群蝗蟲一天就能吃掉3萬5000人份的糧食,索、衣兩國目前面臨的是25年來最龐大的蟲害規模,對許多本就飽受饑荒之苦的國家更造成沈重打擊。


東非爆發蝗害,可能加劇糧食不足狀況


「這波(蟲害),哎,規模真的很大。」肯亞農業部害蟲防治專家泰爾(Kipkoech Tale)表示,已對20多個蟲群噴灑殺蟲劑,但還有許多蟲群尚未處理,甚至有更多害蟲來勢洶洶。外界預估,東非接下來數周會有更多降雨,正好是有利蝗蟲繁殖的條件,若未加以預防,6月時蝗蟲數量可能暴增500倍,災情將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目前肯亞與衣索比亞都只有4架除蟲飛機投入噴灑作業,殺蟲劑供應也尚不穩定,而索馬利亞部分地區又遭到伊斯蘭教極端組織「青年黨」(al-Shabab)控制,讓除蟲行動難上加難。肯亞當局透露,該國已有7萬公頃(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遭蝗蟲入侵,而每平方公里的農田可容納高達1億5000萬隻蝗蟲,近日當局還在肯亞東北發現一個佔據面積長達60公里、寬達40公里的蟲群,破壞力令人憂心。

氣候變遷惹的禍

氣候專家指出,這場數十年來前所未見的蟲害主要源自2019年冬季的異常氣候。2019年底,索馬利亞降下異常暴雨又遭遇強力氣旋,許多阿拉伯半島上的蝗蟲被暴風吹至東非,潮濕和高溫的環境成了孕育蝗蟲的最佳溫床,如今這些蝗蟲正以索馬利亞剛探頭的作物為食。外界原本期望6月過後,天氣轉乾能抑制蝗蟲繁殖的速度。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緊急行動主管伯吉恩(Dominique Bourgeon)則警告,情況不會如此樂觀,現在蝗蟲密度已經過高,即便正常濕度的環境,也不一定能阻擋蝗蟲孵育,事態已相當嚴重,人類必須做出行動。氣候專家認為氣候變遷可能使印度洋形成更多氣旋並影響東非,代表未來可能會爆發更多波「蟲蟲危機」,伯吉恩則稱這種狀況將成為「新的日常」。

專家指出,這代表肯亞、衣索比亞及其他過去極少遭遇蝗害的東非國家面對此次蟲害可能措手不及,但他們可以加入位在「抗蟲前線」的國家。這些西非、中東國家擁有豐富的除蟲經驗,也在經常爆發蝗害的地區培養出訓練有素的監控、預防系統。

蝗蟲入侵恐成最後一根稻草

FAO已向國際請求7600萬美元(約新台幣2286億元)捐款以投入除蟲行動,但目前只籌到1900萬美元(約新台幣571億元),即約1/4的金額。FAO發言人巴薩(Alberto Trillo Barca)呼籲全球,不要小看此波蝗蟲爆發,因為這些「若蟲」再過3到4周就會長出翅膀,並向作物開始萌芽的索馬利亞南部、肯亞部分地區、衣索比亞等地區遷徙。伯吉恩強調,這將對糧食供給帶來災難性的影響,而其他早就因內戰及貧窮而受饑荒折磨的國家如南蘇丹(South Sudan)、厄利垂亞(Eritrea)、吉布地(Djibouti)也可能無法倖免。

烏干達(Uganda)防災特派員奧沃(Martin Owor)表示,蝗蟲9日起已開始在肯亞及烏干達邊界現蹤。資深蝗蟲預測員克瑞茲門(Keith Cressman)稱,再過數周,蝗蟲將開始褪皮,而這階段的蝗蟲呈現亮粉色,也是最飢餓的時期,就像「飢腸轆轆的青少年」,而一個月後這些蝗蟲就會成為成蟲,準備好產卵孵育下一代。



2019/10/31

麥德姆颱風生成 一張圖看沙塵暴今起影響台灣

2019-10-30 
新聞來源: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即時報導

今年第22號颱風麥德姆(國際命名 MATMO)今天凌晨生成,對台灣天氣無影響。中央氣象局今天發布大雨特報,東北風影響,今天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及宜蘭地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

中央氣象局副局長鄭明典在臉書表示,這波大陸沙塵暴,擴散範圍包括韓國、日本和台灣

大陸沙塵暴擴散範圍包括韓國、日本和台灣。圖/取自鄭明典臉書


今明兩天東北風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天氣稍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中南部日夜溫差大;東北部及東部地區有雨,北部及東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午後中南部山區有零星短暫陣雨。

環保署提醒馬祖、金門、馬公及北部地區橘色提醒(對敏感族群不健康);富貴角地區紅色警示(對所有族群不健康,宜減少在戶外活動)。

環保署提醒馬祖、金門、馬公及北部地區橘色提醒(對敏感族群不健康);富貴角地區紅色警示(對所有族群不健康,宜減少在戶外活動)。圖/取自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


環保署說,28日在中國內蒙地區觀測沙塵PM10小時濃度達1000微克/立方公尺,29日沙塵往南影響至南京及上海一帶,PM10小時濃度達400微克/立方公尺。

環保署說,30日環境風場為東北風清晨沙塵隨東北風南下影響台灣,午後逐漸影響至中南部地區,中南部位於下風處,汙染物易累積,傍晚中部以北地區空氣品質逐漸趨緩,影響程度視東北風移動路徑及降雨強度而有所變化;雲嘉南沿海地區因午後風速增強,短時間可能發生地表揚塵影響空氣品質。

花東空品區為「良好」等級;宜蘭空品區為「普通」等級;北部、竹苗、中部、雲嘉南、高屏空品區及離島地區為「橘色提醒」等級。

環保署說,31日仍受東北風影響,北部及東半部擴散條件較佳,中部內陸地區及雲嘉南以南位於下風處,汙染物易累積。宜蘭、花東空品區為「良好」等級;北部、竹苗、中部、雲嘉南空品區為「普通」等級;高屏空品區為「橘色提醒」等級。

11月1日仍持續東北風影響,北部及東半部擴散條件較佳,中部內陸地區及雲嘉南以南位於下風處,汙染物易累積,午後受光化作用影響,傍晚臭氧濃度易上升;雲嘉南沿海地區仍可能發生地表揚塵現象。宜蘭及花東空品區為「良好」等級;北部、竹苗及中部空品區為「普通」等級;雲嘉南及高屏空品區為「橘色提醒」等級。

環保署說,未來一周,30日至11月4日環境風場持續為東北風;其中今天東北風將挾帶境外汙染物,影響西半部及離島地區空氣品質;中部以南地區位在下風處,需留意汙染物易累積;雲嘉南沿海地區因午後風速增強,短時間可能發生地表揚塵影響空氣品質。空氣品質受氣象條件影響大。

圖擷自天氣風險 WeatherRisk


「天氣風險 WeatherRisk」臉書粉絲專頁表示,今天中部以北會有一些境外汙染,但量不多。冷空氣的主力是往沖繩一帶,到台灣時汙染濃度已稀釋許多,北部空氣會稍稍轉差;背風側的高屏地區空氣品質則持續不太好。

除了空氣品質,「天氣風險 WeatherRisk」表示,更要留意的是受到偏東風和大氣中層的水氣影響,東北角、宜蘭、花蓮沿海要留意持續性的雨勢,用路人要提高警覺。


2019/8/20

辛巴威天災糧食短缺 經濟可能更惡化

2019-08-20
新聞來源:中央通訊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1908200169.aspx

(中央社記者徐梅玉約翰尼斯堡20日專電)非洲國家辛巴威人民的主食玉米今年歉收,僅得80萬噸,較去年減少53%。經濟學家預料此一現象將導致原已不穩定的經濟現狀更為惡化,猶如雪上加霜。

根據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me)估計,辛巴威農村人口中有超過1/3,約360萬人,將面臨糧食不足危機。此一數字至2020年1月將達到550萬人,糧食短缺已經迫在眉睫。

南非新聞網站「財政24」(fin24)日前引述南非農業商會(Agricultural Business Chamber of South Africa,Agbiz)首席經濟學家西羅玻(Wandile Sihlobo)表示,乾旱導致辛巴威2018/2019年的播種季節被迫延後。雖然最終迎來雨季,卻又因為雨量過多以至於農作物受損嚴重,例如3月份的熱帶氣旋伊代(Idai)釀成重大天災。

他指出,乾旱或洪水總是對農作物具有巨大的破壞性。然而對於經濟已呈窘迫的國家,例如辛巴威,氣候不佳所導致的嚴重後果通常會在極端氣候結束後的幾個月開始發酵。

西羅玻說,如果辛巴威是一個經濟穩定的國家,擁有正常的市場機制、政策與基礎建設,農作物收成下降所產生的影響會得到政府的援助,或是進口他國農產品,而得以緩解。

他說:「然而辛巴威並非如此。經濟、政治環境和國家資源依然十分脆弱,玉米市場運作不佳。」

根據西羅玻的看法,辛巴威保守估計至少需要進口100萬噸玉米才能符合未來一年所需數量。

他認為,南非、尚比亞與墨西哥都是辛巴威政府採購的潛在對象。除白玉米外,辛巴威政府可能會向巴西、阿根廷、烏克蘭與美國採購黃玉米。

辛巴威土地面積約3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615萬,1965年脫離英國管轄獨立。現任總統、77歲的姆南加瓦(Emmerson Mnangagwa)於2017年罷免掌權近40年的前總統穆加比(Robert Mugabe)後,接掌國家。人民原以為新任總統可以帶領國家脫離經濟困境,但似乎事與願違。(編輯:馮昭)1080820



2019/8/15

印度南部發布洪水警報 全國豪雨成災釀244死

2019-08-14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 中央社 新德里14日綜合外電報導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3989020


雨季豪雨重創印度,全國死亡人數攀升到至少244人,印度當局今天針對南部克勒拉省(Kerala)部分地區,發布最新洪水警報。

當局警告克勒拉省當地居民,受雨季重創的部分地區在未來24至48小時內,將會出現豪雨或強降雨情形。

包括克勒拉省、卡納塔卡省(Karnataka)、馬哈拉什特拉省(Maharashtra)和古茶拉底省(Gujarat)的部分地區飽受暴雨侵襲所苦,已有超過12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大多數前往政府設立的緊急避難所避難。

克勒拉省警方今天告訴法新社,今年雨季在克勒拉省造成的死亡人數增加到95人,另有至少59人失蹤。

鄰近的卡納塔卡省至少有58人喪命,當局已在洪患災區救出約67萬7000人。

熱門觀光地區克勒拉省去年遭逢近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洪災肆虐,造成約450人死亡,包括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遭破壞,還在致力重建的克勒拉省如今再度在雨季豪雨成災中首當其衝。


========================================================================

熱浪大雨接連侵襲 印度雨季上百人喪命
新聞來源:民視新聞網
2019年7月17日 上午10:31

南亞國家包括尼泊爾、孟加拉、印度,目前適逢雨季。季風雨來得又急又強,至少130人死亡,好幾百萬人受到影響。其中,印度的狀況更是極端。不久前,印度才飽受高溫旱災之苦,現在卻有許多地區大水成災。

一開始是高溫旱災襲擊,在全印度造成130人死亡。光是北部的比哈爾省就有100人熱死,是比哈爾省史上熱死人的最高紀錄。

印度西部的馬哈拉斯特拉省則是遇上數十年最嚴重的旱災。但現在,卻又出現淹水成災的景象。一乾一濕,災情同樣慘重。

CNN氣象主播賈瓦赫利報導:「藍條柱代表6月初到7月中旬,實際的降雨量,正常雨量是綠色這一條線,每一天降雨量都低於正常雨量,一直到前幾天雨量激增超過正常值,這是大問題,但2019年季風雨量仍是偏低。」




商業大城孟買的水災是十多年來最嚴重的,整個城市幾乎停擺,火車站和高速公路通通積水。

才熱死最多的人比哈爾省,這下子大雨下個不停,洪水滾滾來襲,周邊省分和鄰國尼泊爾、孟加拉也都遭殃,已傳出死亡災情。專家表示,氣候變遷的危機使天氣在極端擺盪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氣候專家郭許說:「1980年中期到2010年中期這段期間,印度遇上過300個極端氣候,絕大部分出現在2005年之後,可以說極端氣候的強度和頻率都增加了。」




印度第六大城市清奈正是極端氣候的最佳代表。2015年罕見的大雨,清奈許多地區淹水成災。但今年由於雨量出奇的少,缺水嚴重。

更糟的是,清奈的基礎建設完全無法應付。不過專家警告,不只是清奈,這將是全印度必須面對的大問題了。

郭許說:「我們的基礎建設無論是雨水下水道系統,防洪措施、社區防洪等,尤其是較貧窮社區還有交通系統,都要更有彈性。」

如果基礎設施不趕快跟上來,印度除了有重大的經濟損失外,還會有數以百萬計的民眾生命財產面臨威脅。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
問題:

印度半島氣候年分三季,分別是哪三季? 月份及影響因素分別是什麼?



2019/8/1

衛星影像看歐洲熱浪 大地通紅如陷赤焰之中

2019-07-30
新聞來源:中央通訊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1907300148.aspx


衛星影像顯示,歐洲大陸歷經6月的極端高溫後,7月又被熱浪席捲。(圖取自twitter.com/ESA_EO)

(中央社倫敦29日綜合外電報導)歐洲近日飽受熱浪帶來的極端高溫。一幅紅通通的歐洲衛星影像,凸顯歐洲大陸歷經6月的極端高溫後,7月又被熱浪席捲。

根據歐盟「哥白尼計畫」(Copernicus program)蒐集資料而成的衛星影像,呈現歐洲各地6月底與7月底的高溫,特別是荷蘭、比利時與德國。根據歐洲太空總署(ESA)發表聲明,巴黎近日出現攝氏41度高溫,打破1947年的舊紀錄。

科普新聞網站SPACE.com指出,地球雖會進入變暖、變冷的自然循環,個別的氣候事件一般也無法歸因於氣候變遷。但目前的暖化趨勢與其他劇烈氣候,則肇因於前所未有的人為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所致;二氧化碳是常由車輛與工廠活動排放出的溫室氣體。

相較遠古始新世(Paleo-Eocene)出現大暖化得耗時數萬年,今日的全球暖化150年就達成,速度驚人。

除巴黎創下氣溫新高,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安道爾、盧森堡、波蘭與德國也都相繼改寫高溫紀錄。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當高氣壓吸引來自北非、葡萄牙、西班牙等地的熱空氣後,歐洲北部就會發生熱浪,出現高溫與潮濕的天氣。

歐洲中期氣象預報中心(ECMWF)預報團隊主管修森(Timothy Hewson)表示,晴天也會增加日照強度,讓氣溫進一步升高,乾燥的土壤條件 讓能使地表降溫的水汽變少,助長熱浪威力。

雖然熱浪並非罕見,但氣象專家表示,全球氣溫上升會讓熱浪變劇烈,且可能變得更頻繁,這是氣候變遷更可預見的衝擊之一。

英國氣象局氣候專家麥吉(Grahame Madge)表示,雖然氣候變化會自然產生,今日的世界已較工業化之前升溫約1度,極端氣候也因此變得更容易出現。(譯者:陳亦偉/核稿:劉文瑜)1080730


歐洲近日飽受熱浪帶來的極端高溫,西班牙一處森林遭野火肆虐。(路透提供)


熱浪襲擊北歐,包括法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創了高溫新記錄。圖為法國西部羅亞爾河乾燥的河床。(法新社提供)


法國今夏第2波熱浪25日達到高峰,巴黎氣溫高到攝氏42.6度,打破1947年以來紀錄,其他多個城市也各自創下新的高溫紀錄。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攝 108年7月26日


法國遭受史上罕見的熱浪侵襲,許多民眾直接跳入艾菲爾鐵塔對面的噴泉中納涼。(中新社提供)


法國巴黎氣溫近日居高不下,艾菲爾鐵塔對面的噴泉因噴出巨大水柱而形成一道彩虹。(中新社提供)


法國今夏第2波熱浪25日達到高峰,巴黎氣溫高達攝氏42.6度,打破1947年以來紀錄,異常炎熱。圖為一名男子在電器行挑選風扇。(美聯社)


席捲整個歐洲的極端高溫天氣使德國連續兩天刷新最高氣溫紀錄。德國氣象部門當天在下薩克森州林根市錄得42.6攝氏度的氣溫,為該國自188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溫。圖為25日下午,柏林市中心一處公園內曬太陽的人。(中新社提供)


熱浪襲歐洲,法國首都巴黎25日下午3時左右氣溫達到攝氏42.6度,刷新1947年7月出現的40.4度紀錄,許多民眾到巴黎托卡德洛花園噴水池戲水。(美聯社)


近期熱浪席捲歐洲,各地飆破攝氏40度以上。(安納杜魯新聞社提供)


比利時近日籠罩在熱浪中,7月25日全國最高溫達到攝氏41.8度,創下新高溫紀錄,布魯塞爾則也達到40度,比媒形容熱浪快讓全國當機。(資料相片)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布魯塞爾攝 108年7月26日


熱浪席捲歐洲 氣象專家:台灣不會這麼熱

2019-07-27 09


近期熱浪席捲歐洲,氣象專家吳德榮說,由於台灣夏季有海洋調節,不致於會有極端高溫。(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余曉涵台北27日電)近期熱浪席捲歐洲,各地飆破攝氏40度以上,讓不少人憂心熱浪是否會出現在台灣。氣象專家吳德榮說,由於台灣夏季有海洋調節,不致於會有極端高溫。

歐洲全境近來籠罩在打破高溫紀錄的凶猛熱浪,各地飄破40度以上,甚至不少地區還打破歷年高溫紀錄。

台灣是否也會出現類似熱浪的極端高溫,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表示,巴黎7月25日下午締造42.6度的歷史高溫紀錄;根據當時當天早上8時500百帕高空圖分析顯示,正如6月底,歐洲再度被氣象上所謂的「阻塞高壓」盤據,兩側則為低壓槽,大氣型態變化緩慢。

吳德榮說,北非「撒哈拉沙漠」乾熱的大氣,持續向北輸送,帶給歐洲4、5天的「熱浪」

他也說,台北是不可能這麼熱的,並分析台灣夏季大多是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因海洋調節,不致於有極端高溫。

吳德榮指出,偶有「熱帶大陸氣團」由中國大陸移出,帶來乾熱的大氣;但因台灣海島型氣候有海風(海溫最高約僅30度左右)調節,限制極高溫的發生,故台北最高溫紀錄僅39.3度,39度以上也就這麼一次。

若說台北40度以上會成常態,吳德榮強調,那是有違常識的,除非太平洋消失。(編輯:張芷瑄)1080727



2019/7/3

幸有海洋調節 吳德榮:台灣高溫與定義的熱浪差很大

2019-07-02 
新聞來源:聯合報 記者雷光涵╱即時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904293

6月28日法國南部小鎮締造45.9度的歷史高溫紀錄。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說,歐洲被所謂阻塞高壓盤據,北非撒哈拉沙漠乾熱的大氣,持續向北輸送,帶給歐洲近一周的熱浪。至於台灣因為有海洋調節,不致有極高溫,也從未曾符合過「熱浪」定義。

吳德榮表示,台灣夏季大多是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偶有熱帶大陸氣團由中國大陸移出,帶來較高的氣溫;但因台灣四周環海、海風調節,限制極高溫的發生。世界氣象組織(WMO)對熱浪的定義為日最高溫,高於氣候平均5度,且持續超過5日。以台北站為例,須連續5天出現39.3度以上。與中緯度大陸型的熱浪成因不同,熱的程度有很大差距,不適合相提並論。

至於今天的天氣,吳德榮說,今天東半部、南部有局部陣雨或雷雨,其他地區偶有零星雨;西半部午後對流發展,亦有局部陣雨或雷雨;有劇烈天氣發生的機率,要注意氣象局的特報。各地天氣悶熱,要注意防晒、防中暑。北部氣溫約在26至34度、中部25至34度、南部25至33度、東部24至33度。

明天起至下周一大氣環境轉為西南風,挾帶南海輸送而來的低層水氣,天氣不穩定,午後對流旺盛;迎風面的西南部,因地形造成輻合作用,在其他時段也會帶來局部陣雨或雷雨;期間不排除「劇烈天氣」的發生。

中央氣象局說,周三、周四位於南海的低壓帶的暖濕空氣將順著偏南至西南風進入台灣,各地天氣不穩定。南部及東半部地區整天都有機會出現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午後降雨會較為全面而明顯,各地都有機會出現短時強降雨所造成的局部大雨甚至豪雨,請多留意。

周五低壓帶進入華南,其環流將誘發西南風的增強,將暖濕的水氣輸送至台灣,中南部天氣持續不穩定,除白天容易有局部大雨外,晚上的雨勢也會較明顯。其他地區仍是午後雷雨的天氣型態。周六至下周一西南風持續影響,中南部地區水氣偏多,有陣雨或雷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28日8時500百帕高空圖分析(左)顯示,在歐洲被氣象上所謂的阻塞高壓(藍虛線)盤據,兩側則為低壓槽(紅虛線),甚至於發展成割離低壓,使得大氣型態變化緩慢。1日8時預測3日8時的高空圖(右)顯示,阻塞型態已改變,大氣恢復正常的變化。圖/取自「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


2019/3/18

熱帶氣旋橫掃非洲3國 釀150死

2019-03-17 
新聞來源:中央社 辛巴威哈拉雷16日綜合外電報導

熱帶氣旋伊代(Idai)肆虐莫三比克、辛巴威和馬拉威,造成近150人死亡和數百人失蹤。 歐新社


熱帶氣旋伊代(Idai)肆虐莫三比克、辛巴威和馬拉威,造成近150人死亡和數百人失蹤,成千上萬居住在窮困偏遠地區的民眾,因道路和電話遭切斷受困。

根據聯合國和政府官員指出,這3個非洲國家共逾150萬人受伊代影響。

受災最嚴重的是莫三比克中部港口城市貝拉(Beira),機場已經關閉、電力被切斷,眾多家園遭摧毀。風暴於14日晚上橫掃貝拉,接著西進辛巴威和馬拉威,影響數以千計人,特別是莫三比克東部地區。

許多住家、學校、店面、醫院和警局都遭破壞。數以千計人被困在滂沱洪水中,他們往高處土地尋求安全,拋棄家產只為求得一線生機。

聯合國機構和紅十字會都加入救援行列,利用直升機裝載食物和藥物補給,送抵這些赤貧的非洲南部國家。

========================================================================
補充:

1、從熱帶氣旋的旋轉方向判斷此地為南半球或是北半球?
2、發生的月份判定季節?


2018/8/14

暖化使寒帶森林增 人類成幫兇

2018-08-13
新聞來源:台灣醒報


目前地區樹木面積雖然增加,但見證人類行為對於地球生態的影響。(Photo by Samuel Menezes on Flicker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更多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全球森林覆蓋率消長,從中見證氣候變遷影響痕跡。美國大學最新研究發現,目前地球上森林覆蓋面積相較36年前不減反增7%。雖然如此,科學家仍語帶保留指出,地球上熱帶森林面積已大幅減少,反觀過去寒帶地區因為地球變暖後,才讓樹木得以新增。

據英國《獨立報》報導,馬里蘭大學科學家利用長達35年的衛星數據分析後發現,地球上樹木覆蓋面積比1982年多出7%,來到近224萬平方公里,不過,之所以出現淨成長是因為熱帶樹木減少幅度低於來自熱帶以外地區的樹木成長。

研究人員指出,樹木在熱帶地區減少是因為農業擴張,新的成長地區則是來自於過去太冷,而無法讓樹木生長。換言之,地球暖化已造成地球樣貌也跟著改變。

據《Phys.org》報導,以對比來看,研究人員發現新增的樹木面積約相當於德州與阿拉斯加州2地加總,樹木新增地點包括沙漠、苔原、山區、都市內以及其他非植被地。原因包括人類因素以及全球暖化讓部分山區林木線增加以及俄羅斯與美國等地大型農場遭廢棄而造成。

這篇為時2年編撰的報告也發現,地球上裸地覆蓋率減少3%,而且主要集中在亞洲的農業地區。歸根究柢,6成變化是因為人類活動造成,剩餘4成也是因為人類活動間接影響所引起。

據《發現雜誌》報導,歐洲樹木增加35%高居各大陸樹木面積增幅之冠,原因應是蘇聯垮台後,在東歐所實施的在農業地區植樹造林出現成效。裸地覆蓋率減少大多是因為亞洲農地增加造成。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自然》期刊。


升溫4-5℃拉警報! 全球進入熱室地球危機

2018-08-08
新聞來源:TVBS 新聞 https://news.tvbs.com.tw/world/970280?utm_source=Yahoo&utm_medium=Yahoo_news&utm_campaign=newsid_973162


科學家提出警告,目前全球正逐漸走向「熱室地球」危機,即使按照目前的全球減碳目標恐怕也難以扭轉趨勢。一旦跨越了升溫4到5度的門檻,屆時會引發氣候變遷的骨牌效應,海平面比現在要高出10到60公尺,許多島嶼和沿海城市都會被淹沒,再也無法居住。



示意圖/TVBS


野火燎原、熱浪來襲,眼看地球快要變成一顆大火球,還有加速融化的冰河,極端天氣席捲全球誰也吃不消,這些反常的氣候現象恐將成為地球的新常態。地球發高燒,正邁向「熱室地球」效應。

旁白:「熱室地球狀態意味著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4-5度、海平面也比現在升高10-60公尺。」

海平面上升10至60公尺勢必淹沒眾多島嶼,以及威尼斯、紐約、東京等沿海大城市,這就是「熱室地球」的氣候災難場景。根據美國科學院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人類未來將面臨炙熱高溫和海平面上升的世界,屆時地球上有部份地區不再適合人居住。

旁白:「攝氏2度、也就是華氏3.6度,也許是全球氣候變遷的懸崖臨界點。」

2015年簽署的巴黎氣候協定,把升溫目標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即使各國努力達標,恐怕還是阻擋不了地球日益發燒。

學者:「一旦超過了攝氏2度門檻人類大概還可以調適,一旦升溫達到攝氏3-4度,以我們手邊現有的證據來看,地球將無法再以現有的狀況來支撐現代世界生存。」

目前全球溫度比工業革命前高出1.3度C,以每10年增加攝氏0.17度的速度變暖中,人類現在還能自行管控地球環境,然而攝氏2度上限臨界點一旦被突破,等於把控制權拱手還給地球本身。

氣象主播:「海冰有阻擋作用,它們把冰河往上推避免陸冰入海,一旦海冰流失導致融冰,陸冰融化海平面也會上升。」

海冰消失、陸冰跟著融化,骨牌效應一出,地球的機制不是人力能夠控制。

旁白:「極地永凍層融化、亞馬遜雨林被毀、南極海冰融化,這些碳吸儲庫會開始向外釋出,數以百萬噸計的溫室氣體導致快速升溫,難以遏止的全球暖化效應。

森林、海洋和土地每年吸收高達45億噸的碳,以免排放到大氣層。隨著地球逐漸暖化,過去保護人類的自然現象反倒成為加劇溫室效應的推手。

旁白:「超級旱災、物種大量滅絕,還有海平面大幅上升嚴重衝擊沿海城市。

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4-5度的「熱室地球」後果難以想像。研究指出,最壞的情況雖然100、200年後才可能出現,只是一旦開始人類將無力回天。

倫敦帝國學院海格教授:「現在就得減少排放到大氣的二氧化碳,才能在本世紀中期達到零排放狀態升幅,只有這麼做才能將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2度以下。」

現在還有機會,雖然要從4℃的毀滅之路轉向勢必耗費龐大努力,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總不能兩手一攤什麼都不做。


2018/8/12

乾旱太嚴重!袋鼠爭搶牧草吃 澳洲政府:取消射殺限制

2018-08-09
新聞來源: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809/1231122.htm#ixzz5NwTtczlI


▲▼澳洲,乾旱,牲口,袋鼠,新南威爾斯州(圖/路透)

▲澳洲乾旱,動物沒有牧草能吃,只能靠人工餵養。(圖/路透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澳洲人口數最多的新南威爾斯州在8日宣布,全境進入50多年來最乾旱的時期,面對如此緊急的情況,政府也下達非常措施,取消射殺袋鼠數量的限制,以防止牠們跟牲口搶食牧草。

根據外媒報導,新南威爾斯州州政府表示,超過80萬平方公里(309,000平方英里)的地方已經處於乾旱狀態,是從1965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還造成當地水庫乾涸、農作物歉收。

根據預測,澳洲這場乾旱在短時間內無法緩解,將繼續持續約3個月的時間,當地農民必須決定,是要以高昂價格的飼料繼續餵養牲口,或是將其出售,儘管政府已投訴約4.3億美金(約台幣130億)的金額進行相關補助,不過這些錢遠遠不及農民的損失。澳洲初級產業部長布萊爾(Niall Blair)表示,澳洲農民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乾旱的冬天,大家都希望能盡快降雨,解決旱象。


▼澳洲乾旱情形嚴重。(圖/路透社)
▲▼澳洲,乾旱,牲口,袋鼠,新南威爾斯州(圖/路透)


當地政府也在近日取消射殺袋鼠數量的限制,農民在射殺袋鼠時暫時不需要預先申請,因為許多農民帶畜養的牲畜外出找草吃時,發現袋鼠也來了,並且把草都吃光了,布萊爾稱,若是放任這樣的情況繼續發生,很有可能會出現成千上萬的袋鼠挨餓跟受苦,最終導致重大的動物危機。

不過澳洲袋鼠產業協會(Kangaroo Industrie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的總裁雷(Ray Borda)對此則提出擔憂,他認為這種作法會影響動物的動物福利,雖然我們了解農民的困境,但這樣的動作對袋鼠來說是最壞的結果;政府應該可以請專業的射擊手,以更人性化的方式減少袋鼠的數量。

澳洲環境與能源部表示,澳洲南部地區在4月到10月的時候,都會出現「嚴重乾旱」,而從1996年到2015年之間,澳洲東南部的雨量相較於1900年,下降了11%;由於氣候變化,澳洲的乾旱有可能越來越嚴重,目前乾旱區域已經覆蓋新南威爾斯州,而鄰近的昆士蘭州有超過一半的地方也處於乾旱狀態。

2018/5/4

恐怖沙塵暴襲印度 上百人喪生

2018-05-04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印度北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區二日晚間遭到強烈沙塵暴侵襲,強風塵土過處,樹木連根拔起,泥巴屋不見四壁,電塔和電線桿紛紛倒塌,包括首都新德里在內的數個城市塵土蔽日。當局表示沙塵暴至少造成一百一十六人死亡,逾二百五十人受傷,許多人在睡夢中被壓死。

印度的北方省、拉賈斯坦省、旁遮普省都受到沙塵暴影響,北方省和拉賈斯坦省一度出現時速逾一百卅公里強風,首都新德里的最大陣風也將近時速六十公里。當地許多房舍是磚瓦砌成,因此不敵強風遭吹垮,或是被倒下的大樹、電線桿砸毀,造成傷亡。

沙塵暴過後,緊接著又有雷暴發生。由於雨季六周後才會降臨,這場暴風雨來得頗令民眾吃驚。當局預估死亡人數還會繼續攀升,混亂情況還會持續發生。

印度北部夏季常見沙塵暴發生,但這等規模死傷人數非常罕見。北方省有六十五人死亡,四十三人死於阿格拉地區。知名古蹟泰姬瑪哈陵位於阿格拉市,但未蒙受任何損失。沙漠省拉賈斯坦省有卅三人死亡,旁遮普省兩人喪命。

在拉賈斯坦省艾瓦地區開設度假飯店的洛里亞,在汽車險些被吹走時棄車逃生。他說:「至少在過去廿五年,我沒見過這麼強烈的風暴。所有人嚇得拔腿找掩護,樹木和房屋被刮起。簡直噩夢一場 。」

上月有類似的沙塵暴發生,在北方省奪走十五人性命。

官員表示,由於這場沙塵暴在夜間來襲,多數受害人是在睡夢中,被吹垮的房屋或倒塌的牆壁、樹木、電塔、電線桿壓死。夏季時,許多印度人會睡在屋外躲避暑熱。救難人員三日仍在一些坍塌房屋的瓦礫堆中尋找生還者。

氣象預報未來兩天仍有暴風雨,當局提醒民眾持續提高警戒。

========================================================================
補充說明:

印度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但西北部有熱帶沙漠

熱帶季風氣候在印度一年分三季:
3~5月:熱季
6~10月:雨季 (西南季風影響)
11~2月:涼季 (東北季風影響)



2018/4/1

日本相機飄洋過來台灣? 洋流專家說有兩種可能

2018-03-28
新聞來源:聯合報 記者張芮瑜╱即時報導

「大海飄來的相機,找的到主人嗎?」宜蘭縣蘇澳鎮岳明國小師生昨天淨灘發現一台疑似從日本漂流過海來到台灣的數位相機,透過網路協尋失主,引發全民關注。地方文史工作者廖大瑋,2017年曾做出划獨木舟前往石垣島的成功創舉,他今表示,石垣島與台灣雖然距離近,但依照全球洋流狀況,穿越黑潮直線漂流過來機率是「完全不可能」。



該相機上的照片最近日期是2015年9月,地點在日本石垣島,師生懷疑是有日本年輕學生去石垣島遊玩,不慎落水遺失。不過廖大瑋說,宜蘭蘇澳與石垣島的角度雖近乎平行,不過中間有一道洋流以60度角方向從台灣沿岸往石垣島方向一年四季流動,「相機實在不可能直線穿越黑潮,來到台灣。」

他提出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是因為颱風,颱風來襲時海上的低氣壓是以逆時鐘方向轉動,與黑潮反方向,有可能相機因此順流飄過來。
第二種原因,則是在石垣島遺失的相機沿黑潮洋流漂到東京灣,一路來到美國沿岸,再到橫越太平洋來到菲律賓外海,再往北來到台灣,等於環太平洋一圈。廖大瑋分析,黑潮每秒速度約1至2米,這樣的「環太平洋」大概時間正是2年。
廖大瑋說,第二種可能性乍聽之下非常難以相信,不過黑潮是全世界第二大洋流,這機率仍舊比小相機「逆黑潮」來的高。


=======================================================================

問題:

從上方報導中的第二種原因來看,這台相機歷經洋流的帶動,在太平洋上繞了一圈才飄到台灣,你能說出這幾段洋流系統的名稱嗎?


2017/5/14

5毫米雨量 竟釀秘魯最慘災難

2017-05-14
新聞來源:聯合報 記者董俞佳/秘魯利馬報導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6812/2461374

台灣平均年雨量達兩千多毫米,平時一天下個五毫米,如家常便飯,根本不算什麼,也不會釀災。

被稱為「無雨城」的秘魯首都利馬,年雨量只有五毫米。受極端氣候影響,利馬三月有一天下了一年份的雨量,還連下兩個禮拜,造成河川潰堤、逾十五萬人流離失所、數萬公頃農田損失,災後重建須耗費近十億元台幣,當地政府預期將出現財政赤字。

利馬屬於熱帶沙漠氣候,每年的平均雨量只有五至六毫米左右,不過今年三月中突降豪雨,根據秘魯氣象局統計,當時一天內就降下五毫米,已是利馬一整年的累積雨量。雨勢密集降了兩天,隨後再斷斷續續下了近兩個禮拜,因當地沒建置合適的排水設施,出現史上最嚴重災情。

即使災害已發生超過一個月,但當地重建之路仍十分漫長,受災最嚴重的標拉(Piura)地區,大部分仍無水電可用,登革熱等蚊蟲病肆虐。此外,當地是農業大鎮,多以務農為生,失去農田,也等於失去老本,災民欲哭無淚。

學校與民間的救援仍持續進行,包括飯店、民宿等免費提供給災民住宿空間;學校等民間團體也持續募集物資,提供災民所需的水、食物及奶粉、尿布等。

不只災民受影響,各區停班、停課近一周,市區自來水源因汙濁也斷水一周,蔬果價格更漲到天價。秘魯農業部顧問馬力歐表示,這是秘魯史上最糟糕的一年,過去從未出現過如此慘重的災情,數百條路斷、橋毀,因陸上運輸系統癱瘓,得出動船運、飛機載送農產品前進首都,才恢復農產品的供應量。

馬力歐表示,過去秘魯沿岸屬於沙漠型氣候,未來將思考改變種植策略,避免農業損失與糧食危機,政府此次推出農民救濟措施,每個農民最高可向銀行無息貸款一千兩百美金,在未來十年內還完即可。

秘魯郵報社長伊凡表示,這次的災害如此嚴重,反映出極端氣候下,地方硬體設施無法因應極端氣候威脅,地方政府應變能力不足,無法在第一時間搶救的問題。秘魯政府須全面改善沿海地區的排水系統等設備,避免災害再度發生。


小檔案/秘魯氣候危機

秘魯位於南半球赤道附近,地形變化多端,有安地斯山高地,多座海拔六千米以上的雪山,還有亞馬遜熱帶雨林、沙漠地區等。地球上有卅二種氣候,秘魯就有廿八種之多,不過受到氣候暖化影響,秘魯的冰河急速溶解,統計一九七○年至二○一四年,有百分之四十二的冰河已消失。

此外,過去首都利馬終年氣候溫和,高低溫都在廿至廿六度之間。不過,現在的氣溫越來越高、且熱的天數越來越長,利馬自去年起,每年超過卅度以上的天數日漸上升,被稱為「無雨城」的利馬也開始出現大雨。

=========================================================
補充:

一、臺灣的年平均雨量有2,515公釐(毫米)。

二、聖嬰現象
祕魯南部~智利北部沿海為熱帶沙漠氣候,終年乾燥少雨,原因包括:(1)副熱帶高氣壓籠罩;(2)西臨太平洋,有祕魯涼流流經;(3)東有安地斯山脈,阻擋東南信風。

受到聖嬰現象的影響,東南太平洋岸祕魯涼流(湧升流)減弱(∵東南信風減弱),海水異常增溫,使得東南太洋岸受低壓影響而帶來降雨,易造成水患;反之,在西太平洋岸的印尼、澳洲等地則會受到高壓影響,天氣晴朗少雨,易形成旱災,甚至引發森林大火。

聖嬰現象發生時,因為祕魯涼流減弱,所以魚群隨之減少,魚變少了,鳥也會減少,鳥變少了,鳥糞就減少了。


聖嬰現象

2017/1/11

全球洋流模式恐崩解 北半球將進入冰河期

2017-01-09
新聞來源:TVBS官網 (http://news.tvbs.com.tw/world/699118)

今年的冬天比往年都要溫暖,2016也確定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均溫攝氏14.8度,比前年增加了0.2度,也是連續3年全球氣溫刷新紀錄。現在美國有最新研究指出,由於暖化使得極地加速融冰,導致全球洋流模式被破壞,北半球如果進入冰河期,有如好萊塢電影「明天過後」的情節,恐怕會真實上演。



好萊塢災難電影「明天過後」,讓大家看到全球暖化加劇之後的悲慘後果。

電影明天過後片段:「極冰融化可能會影響到北大西洋海流,我想已經發生了。」

電影情節描述海水洋流因為全球暖化而停滯,造成災難性風暴,大海嘯襲擊,海水淹沒城市,隨後地球進入小冰河期。現在根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最新研究,「全球海洋環流模式」在不久的未來可能發生崩解,導致北半球陷入冰河時期,「明天過後」的情節恐怕不遠了。

旁白:「研究預測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在公元2100年前將增加一倍,導致北極和格陵蘭冰層融化,大量淡水會流入大海。」

紀錄片旁白:「格陵蘭島的大冰原出現裂縫,一英里寬的湖泊,傾瀉而成深達三千英呎的峽谷深淵。」

淡水大量注入海中,將會破壞大西洋經圈翻轉環流,海流可能在300年內全部停止,也就是海洋環流模式恐怕會在公元2400年前瓦解,北半球進入冰河時期。

主播:「南極地區海冰創下有史以來的新低,就在過去幾年達到歷史新高後,如今卻在今年出現同期的最低點。」

融冰危機拉警報,南極洲最大冰架「拉森C」上的裂縫也加速擴大。

旁白:「拉森C冰架上一道既有的裂縫,在去年十二月突然急劇變大,目前只有長約20公里的連接處,阻止拉森C冰架斷裂。」

暖化是冰架崩解的主因,「拉森C」冰架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裂開,產生一座面積超過5千平方公里的冰山,空降全球前10大,甚至比1912年4月,導致鐵達尼號沒入大西洋的冰山還要巨無霸。

歌詞:「不需要氣象預報員也知道風兒往哪吹。」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這麼唱,世人也不需要溫度計就能知道,2016實在好熱。

旁白:「2016是有紀錄史上最熱一年,也是連續第三年刷新紀錄。」

去年全球氣溫的第一份相關報告出爐了,證實不少科學家的預測,2016不但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還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1.3度,直逼聯合國「巴黎氣候峰會」設為努力目標的升溫攝氏1.5度上限

旁白:「北極地區的暖化速度,比地球其他地方高出一倍,去年十月中阿拉斯加地區的氣溫,比往年高出了華氏35度。」

隨著氣候異常越來越明顯,今年冬天似乎也比以往來得溫暖,去年全球均溫是攝氏14.8度,比前年增加攝氏0.2度,北極增溫幅度最大,非洲和亞洲多處也出現異常高溫,南美和南極洲的部分地區氣溫則是低於正常值。

旁白:「去年七月科威特出現華氏129度高溫,相當於攝氏54度,七月成為史上最熱的月份,直到八月和它打成平手。」

去年全球各地林火、熱浪、乾旱、洪水、豪雨,天災不斷,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增加,再加上聖嬰現象釋放熱氣,地球熱到生病了,再這麼高燒下去,人類擔心的氣候末日恐怕想躲都躲不掉。


2015/10/26

【中美洲】史上最強颶風侵襲墨西哥後 威力減弱


2015-10-25
新聞來源:中廣新聞網

颶風「派翠莎」路徑圖 (維基百科)

史上最強颶風「派翠莎」(Hurricane Patricia)在襲擊「墨西哥」之後,威力迅速減弱,不過,當局警告,颶風夾帶的豪雨仍有引發嚴重水患及土石坍方的危險。

這起被列為美洲最強烈的超級颶風「派翠莎」(美西時間)周五晚上在「墨西哥」西南部海岸登陸後,強風豪雨使得路樹被連根拔起,許多街道水淹成河,好在拜西部高山之賜,使得颶風威力減弱,同時,也使得颶風避免直接侵襲人稠密的城市及觀光地區。風災損失比原先預期的減少很多,而且也沒有傳出傷亡。

目前颶風威力已減小成為熱帶低氣壓,逐漸朝墨西哥中部及東北部移動。不過,根據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預測,接下來仍有500毫米的雨量。

政府擔心今年以來,活動越來越頻繁的「科力馬」火山所噴發的火山灰可能與大雨混合,釀成嚴重土石流。當局已呼籲民眾嚴加防範。


10月23日,達到創紀錄的最高強度的颶風派翠莎正逼近墨西哥西部 (圖:維基百科)

2015/9/23

9月23日秋分日夜均等 氣溫逐漸降低


2015-09-23
新聞來源:中央社 / 聯合新聞網

今天是秋分,古有云,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意指一天當中晝夜均分。不過,氣象局觀測,28日當天,台灣的日夜時間才會均等。

另外,秋分以後,氣溫逐漸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和「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的說法。

今天是秋分,氣象局說明,秋分這天太陽幾乎直射赤道,明天起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之後南半球白天時間變長,夜晚時間縮短,反之,北半球的日照時間也會越來越短,夜晚越來越長。

中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提到,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意指秋分這天的晝夜均分,各有12小時。

不過,根據氣象局觀測,受緯度影響,今天台灣日落時間是下午5時50分,台灣晝夜均分日期會落在28日,太陽將在上午6時升起,日落時間將在傍晚6時落下。

氣象局表示,雖然古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後氣溫會逐漸降低,但台灣民眾真的要感受天氣明顯轉涼,可能得等到11月起才會明顯有寒意,民眾可以好好把握夏天的尾巴。


2015/8/29

104年9月1日 修正豪(大)雨雨量分級定義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豪(大)雨雨量分級定義修正對照表 

特報
種類
雨量
分級
現行定義
修正定義
預計於民國10491日實施
大雨
特報
大雨
24小時累積雨量達50毫米以 上,且其中至少有1 小時雨量達15 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24 小時累積雨量達80 毫米以上,或時雨量達40 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豪雨
特報
豪雨
24 小時累積雨量達130 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24 小時累積雨量達200 毫米以 上,或3 小時累積雨量達100 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大豪雨
24 小時累積雨量達200 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24 小時累積雨量達350 毫米以 上之降雨現象。
超大
豪雨
24 小時累積雨量達350 毫米 以上之降雨現象。
24 小時累積雨量達500 毫米以 上之降雨現象。


2015/8/16

澳海洋學家稱 馬航MH370殘骸可能隨洋流至法屬留尼旺


2015-07-31
新聞來源:蘋果即時
澳洲海洋學家30日表示,根據南印度洋洋流的情況判斷,不排除29日在法屬留尼旺島發現的飛機殘骸屬於馬航MH370航班的可能性,但由此反向追溯定位飛機墜海地點不太實際。   

法屬留尼旺島位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部,距離此前重點搜索馬航MH370航班的澳洲西海岸4000多公里。西澳洲大學海洋學家查里塔帕蒂亞拉奇在受訪時表示,南印度洋有一逆時針方向運動的巨大洋流,在靠近南極的地方由西向東運動,速度較慢;在赤道以南改為由東向西運動,速度較快;在馬達加斯加島以東海域由北向南運動,而在澳洲西海岸由南向北運動,形成一個迴圈。   

海洋學家表示他們去年建立的模型顯示,飛機墜海18至24個月之內,殘骸有可能最終抵達留尼旺島那個區域,根據他的模型測算,殘骸可能會在兩年內向西漂流至馬達加斯加,也可能向東漂流至塔斯馬尼亞島甚至更東。   


澳洲聯邦科學和工業研究組織(CSIRO)海洋學家大衛格里菲斯則表示,從留尼旺島反向追溯以定位飛機墜海地點的做法不太可行,因為其中牽扯到太多變數。另一位研究洋流的海洋學家塞比耶對留尼旺島殘骸是否屬於馬航MH370航班有所懷疑,他認為如果MH370航班從現有搜尋區域墜海,其殘骸現在還漂不到留尼旺島。即便這塊殘骸確屬MH370航班,也並不意味著在附近區域一定能找到其他殘骸,因為海洋運動的方式就像一個巨大的彈球機,殘骸可能散落在非常廣大的區域。(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Q:上文「…南印度洋有一逆時針方向運動的巨大洋流,在靠近南極的地方由西向東運動,速度較慢;在赤道以南改為由東向西運動,速度較快;在馬達加斯加島以東海域由北向南運動,而在澳洲西海岸由南向北運動…」,上述所提及的洋流,名稱分別為何?

【東亞】中國天津大爆炸 環署澄清毒物不會空污台灣


2015-08-15 
新聞來源:on.cc東網。
天津發生嚴重大爆炸,網路社群在瘋傳天津大爆炸,未來的一週,如有下雨,不要淋雨,有毒物很有可能兩天就擴散飄到台灣了。環保署澄清表示,不會飄到台灣。(互聯網圖片)

【on.cc東網專訊】天津發生嚴重大爆炸,網路社群在瘋傳天津大爆炸未來一周影響台灣的信息,「天津大爆炸,未來的一週,如有下雨,不要淋雨,有毒物很有可能兩天就擴散飄到台灣了,雨中毒物含量相當高,還是少淋為妙。」環保署特別發新聞稿澄清,汙染物會先吹向東北方,並不會往南擴散到南方,呼籲民眾不用恐慌,也不要再散布轉貼。

環保署表示,近來有人在網路轉傳散布不實訊息,傳言天津大爆炸毒物會影響台灣。環保署說明,台灣位於亞洲季風區內,夏季時,受大陸低壓與太平洋高壓的影響而吹西南風,目前正處在8月炎熱夏季時節,受旺盛的西南季風影響,地理位置在台灣西北部的大陸天津,所產生的污染物完全不會影響台灣。

環保署也利用美國海洋大氣總署(NOAA)軌跡模式,研判天津大爆炸受到當地風場影響,污染物會先吹向東北方,並不會往南擴散到台灣。

美國海洋大氣總署(NOAA)軌跡模式推估天津大爆炸污染物會先吹向東北方,並不會往南擴散。(環保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