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北】新北投溫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北】新北投溫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7/14

【台北】新北投溫泉(二)~北投溪、北投石、地熱谷

2017-06-28

在新北投的走踏行程中,
除了上一篇介紹的景點外,
還有北投溪和地熱谷,
這些景點都是步行就可以抵達,
屬於輕鬆自在的行程的。




從北投捷運站出來後,往前走,
沿著北投公園旁步道走到光明路,
過馬路,來到水美溫泉會館,
會館外有手湯可來泡一泡,
尤其是冬季時分,
可是一股暖流啊!

這次走踏新北投正是夏季炎熱時分,
就感受一下青磺泉的溫度,
絲毫沒有暖流的感受…因為夏天的台北實在是太熱了。



泡完水美手湯後,再度走入北投公園,
來到一個可溜滑輪的地方,
「北投溪」在這裏轉了一個大彎,
就是曲流地形,
這裏可以見到兩座石橋横跨在北投溪上,
有一座可是有百年歷史呢!

以下兩張石橋照片,看的出來哪一座是具有百年歷史的石橋呢? ↓



北投溪
北投溪的溪水源自地熱谷的滾燙溫泉,
內含有豐富的礦物質,
流入北投溪後逐漸冷卻,
並在北投溪的岩石上結晶沉澱,
形成一層層淺白色的「北投石」,
這種礦石具有放射性元素「鐳」,
目前只有臺灣北投和日本秋田縣玉川有這種礦物,
而且北投石的名稱是用臺灣地名來命名的,
為了復育北投石,在北投溪上成立了北投石保護區。

日據時期,日本對於北投溫泉的整體規劃極度重視的主要原因,
除了北投具有天然的溫泉資源外,
另一個因素即是「北投石」的發現。
由於清查臺灣的山林資源是當時殖民統治的主要工作之一,
自1905年岡本要八郎發現「北投石」開始,
1911年至1915年間,總督府殖民局陸續出版針對北投溫泉放射性的相關調查報告,
報告中均表示在對「北投石」 尚未有深入瞭解之前,
對於北投石與北投溪應予以保護。
而岡本要八郎於 1915年發表的「北投石調查報文」中, 
除對溪水與北投石進行化學分析外,
也詳細記錄了當時北投溪的河域型態,
將其分成10個區段,
並建議自北投溪「第一瀧」以上應禁止採石,
以保護「北投石」可能的生長範圍,
這可能是當時的北投公園沒有擴及整個谷地,
而公共浴場以東的河道沒有任何設施的原因。
日本政府於1932年更公告北投石為「天然紀念物」,
並在北投溪沿岸立牌嚴禁開採,
使之能供世人永 久觀賞或研究。
(資料來源:https://www.aec.gov.tw/webpage/knowledge/files/index_05_6.pdf)



北投溪第一瀧 ↓
由這裡開始上溯至地熱谷溯源,
河床裏以安山岩礫石為主,
礫石表面若有黃白色六面體結晶堆疊附著在上面,
這些晶體就是「北投石」。
(瀧就是小瀑布的意思)


第二瀧 ↓


第二瀧的對面就是古老浴室-瀧乃湯 (青磺泉) ↓

沿著北投溪續往源頭走↓








古老的水泥橋 ↓





沿著北投溪旁步道上溯就可抵達地熱谷了

地熱谷
(又稱為地獄谷、磺水頭、玉泉谷、鬼湖)
位於大屯火山群西南側,
為一盆狀窪地,
可能是蒸氣爆裂口遺跡,
底部有多處溫泉湧出,
有硫氣味,熱氣瀰漫。

地熱谷面積約3500平方公尺,
是北投溪的源頭。

地熱谷的溫泉為透明酸性明礬綠礬泉,
微綠似玉,俗稱「青磺」,
酸性硫酸鹽及氯化物含量很高,
具有放射性元素,
因而有促進身體保養、休養與療養等效果,
也因此帶動北投溫泉的興盛與繁榮。

地熱谷是大屯山群區域內水溫最高的溫泉,
泉水溫度約在80100之間,
屬於酸性硫化物泉,具有腐蝕性









從地熱谷走出來後,
沿著中山路往捷運站的方向走,
沿途會經過北投溫泉博物館,
還有一處千禧湯,
這是個露天溫泉,
要著泳裝才能入浴,
入門票真的很便宜。




【相關文章】

【台北】新北投溫泉(一)~新北投捷運站、火車站、北投公園、北投圖書館、北投溫泉博物館

2017/7/2

【台北】新北投溫泉(一)~新北投捷運站、火車站、北投公園、北投圖書館、北投溫泉博物館

2017-06-28

今天下午走訪新北投許多景點,這裏是日據時期的溫泉勝地,曾經走過繁華,有那卡西、酒家菜、機車載客、及各式溫泉旅館與飯店。現在再走入新北投,依舊可以找到有百年遺跡的事物,也可靜下心來想像一下昔日的繁榮景象。

「北投」之意為「女巫」,此地原為平埔族的凱達格蘭族(Ketagalan)部落居住之地,當時凱達格蘭族人來至此地時,看到地熱及溫泉冒著霧氣,認為這裏有女巫居住,因此稱之為「Pataum」,北投即從此音譯而來。

北投的溫泉與地熱乃因其所在為大屯火山山腳下,溫泉多屬來自火山的酸性硫酸鹽泉。依水質區分,北投溫泉有青磺泉(為一天然湧泉,日人稱瀧乃湯,為酸性氯化物泉,如地熱谷溫泉)、白磺泉(人工溫泉,日人稱星乃湯,為酸性硫磺泉,如硫磺谷溫泉)、鐵磺(日人稱鐵乃湯,為中性碳酸鹽溫泉)。 北投溫泉業者絕大部分提供的是白磺泉,只有少數是青磺泉。

造訪新北投的路線安排:
新北投捷運站—新北投舊火車站—北投公園—北投圖書館—北投溫泉博物館—瀧乃湯浴場—北投溪—地熱谷—露天溫泉(千禧湯)—復興公園泡腳池—返捷運站



新北投捷運站
這次再度造訪時,新北投捷運站的牌樓整修中,
下方照片是2016年11月20日拍攝的。




新北投火車站
新北投捷運站的前身是日據時期的新北投火車站,1916年從北淡線延伸至新北投的溫泉線(也稱浴場線、新北投乘降場),這是新北投溫泉繁榮興盛的重要原因。車站站體屋頂上原本只有三個老虎窗圓孔,1937年擴建增至四個老虎窗圓孔,觀察每個老虎窗的距離,就可看出哪一個是擴建時才做的。
1988年因為捷運站的興建,台鐵新北投線也結束營運走入歷史,當時台北市政府以象徵性一元的價格,將新北投火車站賣給彰化的台灣民俗村保存展示。1996年開始有新北投車站返鄉的倡儀行動,在各方人士的奔走努力下,新北投車站終於在2017年4月1日在新北投捷運站旁的七星公園復建了。

新北投火車站的原貌

新北投火車站現址在七星公園,編為七星街1號

復建的「新北投車站」,原貌是藍色,現則為原木的顏色


內部有新北投車站的歷史背景介紹
  
原來的木頭採用的是台灣的紅檜木,顏色較深紅;現在看到的顏色較淺的木頭則是從北美洲進口的。
老虎窗的圓孔,上為銅片

這塊空地是原本火車站站體所在,但因太靠近車流量大的馬路邊,復建時則將站體往後移至七星公園。

北投公園
新北投捷運站對面就是北投公園,漫步北投公園內,找尋百年前新北投繁華的遺跡。1913年6月17日開園的北投公園,乃因臺灣總督府為了迎接皇太子裕仁,臺北廳廳長井村大吉同意將瀧湯浴場改建成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現今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同時,也將附近環境整建成公園,即北投公園。

公園內有三座噴水池,公園入口處的一座是新建的,另外位於圖書館前的兩座則是有百年歷史了。

2009年完工的跳躍溫泉,就在公園入口處,定時會有噴泉

雁鴨噴水池:雁鴨曾遭竊,現在看到的雁鴨是復刻版,中間的噴水台是日據時期就有的

中間的噴水台是日據時期就有的。這座噴水池曾是電影《向左走,向右走》的拍攝場景

公園內的兩座石橋
有一座具有百年歷史,你看的出來嗎? 


位於兩座石橋間的廣場,原本這裏要設置往陽明山纜車站,目前停建


北投公園內的一隅,位於光明路旁,有一座「花崗岩螺旋導水石溝組」,一旁還有兩座石燈籠(看起來是新做的),還有介紹井村大吉貢獻的石碑(井村大吉於1909~1914年任職臺北廳廳長,為了讓北投成為大型遊憩區,而規畫興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及「北投公園」)。
「花崗岩螺旋導水石溝組」
  
井村大吉的石碑

石燈籠

「天狗奄」是北投溫泉第一家民營的溫泉旅館,日據時期的地址為「芝蘭二堡北投莊七十三番地」。西元1895年,日本人平田源吾來到北投,發現這裏的溫泉具有極佳的療效,便在此調養膝蓋的舊傷及腳氣病,且在隔年開設「天狗奄溫泉旅館」。目前留下的僅有卵石組成的階梯及上方的兩根石柱。


北投圖書館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是臺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曾獲得綠建築鑽石級標章證書,座落於北投公園內,為地下一層、地上二層,總面積650坪的建築,周圍林木茂密、環境清幽。
圖書館的屋頂為輕質生態屋頂,設有太陽能光電板發電,可發電16千瓦電力,並採大量陽台深遮陽及垂直木格柵,降低熱輻射進入室內,降低耗能達到節能效果。綠化屋頂及斜坡草坡設計可涵養水分自然排水至雨水回收槽,再利用回收水澆灌植栽及沖水馬桶,達到綠化與減少水資源浪費。建物使用木材及鋼材,該建材皆可回收再利用,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破壞。在室內健康與環境指標方面,對於木材建材除做白蟻防治外,並使用生態塗料及免除不必要的裝修工程,減少污染及有毒物質的釋放,避免影響人體健康。(資料來源:臺北市立圖書館官網)

圖書館的背面朝向北方,此視角可看到三層樓的建築型態,緊鄰北投溪。圖書館的開窗面為北側與南側,西側不開窗以避免西曬。
  
圖書館的正面朝南,這邊只能見到二層樓建築,從正門進入,則地下一層,地上二層。


地下一層的洗手台的特殊造型

圖書館前的地面石磚上,有五塊刻有描述北投溫泉相關的文字,其中之一即是清朝時來此地採硫的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圖書館外右側立有國父孫中山的銅像

北投溫泉博物館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前身是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建於日據時期大正2年(西元1913年),是仿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館所興建。建築物的構造以磚木及鋼筋混凝土完成,屋頂則是為了透氣設有許多通風窗,該建築有兩層,入口處是二樓,往下的一樓設有男女更衣室、小浴池、大浴池、貴賓池等浴池。大浴池服務男賓,小浴池服務女賓和小孩,可見當時的重男輕女,泡湯的男女比例也非常懸殊。此外,大浴池周圍的圓拱柱與位於西側窗戶的彩色玻璃,在下午時刻太陽映照下有了極為明亮華麗的沐浴氣氛。

戰後,公共浴場因管理單位更迭終至荒廢,1994年,由於北投國小師生在進行鄉土課程的戶外教學時,於荒煙蔓草中發現破敗的溫泉公共浴場,透過他們的請命及地方熱心人士的奔走,經過臺北市政府的斥資整修,而有今日的「北投溫泉博物館」。

北投溫泉博物館位於新北投溫泉區內,於西元1998年開幕,免費開放參觀,館內建築物為國家三級古蹟。




小浴池,供女賓和小孩使用


大浴池,是男賓專用的



貴賓池



西側的彩繪玻璃窗,午後陽光照入,色彩繽紛





北投石
北投石是溫泉沉澱的結晶物,從北投地熱谷冒出的泉水,因「青磺泉」而產生硫酸鉛鋇礦物,酸性硫酸鹽及氯化物含量很高,且從地底深處溶解往上帶來微量稀土族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受水溫、溶解度、酸鹼度等因素影響逐漸結晶沉澱在礫石表面及裂縫間,漸而形成一層層淺白色的「北投石」。全世界僅在台北市北投區與日本秋田縣兩地的溫泉中,有此礦石的產生。
產於北投溪的北投石,是世界上四千多種礦物中,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稀有礦石,具有放射性的含鉛重晶石。
在北投溫泉博物館裏展示的北投石

【相關文章】
【台北】新北投溫泉(二)~北投溪、北投石、地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