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30

【台中】清水高美濕地


「高美」位居於台中市清水區最西北方的區域,緊鄰大甲溪與台灣海峽,高美古稱為「高密」,因為這一地區的海灘深度能將撐船的竹竿整支吞沒,在台語發音上,「高」與竹竿的「竿」發音相同,「密」則有淹沒的意思,故稱「高密」。而「高美」一名則為日據時期所改的稱呼。

高美濕地可以說是一塊新形成的區域。民國六十五年台中港通航後,在短短不到二十年時間,高美海邊形成了一片濕地(保護區範圍的面積約701.3公頃),因為人為干擾少,慢慢的這裡成了候鳥的天堂樂園。高美濕地為泥質及沙質灘地兼具,加上與河口沼澤地帶鑲嵌在一起,因此孕育豐富且複雜的濕地生態,以及目前所知全台灣最大族群的雲林莞草區,形成乾濕相間伴有植物生長的複雜地形。動物相豐富,尤其以候鳥資源最吸引人注意。

高美濕地形成於大甲溪口南側與台中港北防砂堤的北側之間,由於受到台中港北防砂堤「突堤效應」的影響,因而在堤防北側形成大片的泥沙堆積,由此也可推知該地沿岸海流流向是「由北往南流」。

目前該地設置為「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



高美濕地旁亦有風力發電機組,但在2015年8月8日蘇迪勒颱風來襲,凌晨5點零5分帶來16級陣風,打破梧棲氣象站成站以來有史紀錄,以致高美濕地18架風力發電機中有6架遭強風攔腰折斷,又受到颱風出海時的西南氣流影響,8日下午3點30分,又有風車的葉片被風吹落,統計共7台風車受損。



退潮時的濕地生態


供遊客近距離體驗濕地生態的開放區域



正在尋找食物的小白鷺

小白鷺捕獲獵物

退潮後,濕地上的熱鬧景象,弧邊招潮蟹、萬歲大眼蟹、彈塗魚…滿佈整個濕地上

小白鷺(左)與大白鷺(右)的對話;照片前方白色的點為清白招潮蟹


清白招潮蟹、弧邊招潮蟹









補充一:「突堤效應」

向海延伸、垂直於海岸的堤防(如下圖所示),阻斷沿岸流,造成沿岸流的上游處(堤防上方)產生「堆積」、下游處(堤防下方)產生「侵蝕」的現象。


補充二:「濕地」

1.定義:《拉姆薩公約》於1971年在伊朗簽訂,是目前國際對「濕地」的通用定義。內容是:「濕地係指沼澤、泥沼地、泥煤地或水域等地區,不論是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死水或活水、淡水或海水,或兩者混合而成,包括低潮時水深在6公尺以內的海域。」此一定義已包括了「內陸濕地」與「海岸濕地」。

因濕地有清淨水質及移除汙染的功能,跟人類的腎臟一樣,因此也稱濕地為「大地之腎」。

2.功能:蓄洪防洪、保護海岸、涵養地下水、調節氣候、生物棲息地。


【桃園】新屋百年石滬與生態


說到「石滬」,第一個聯想到的地方總是澎湖,尤其是位於七美鄉的雙心石滬,但卻很少人想到台灣本島也有石滬。桃園新屋的石滬群位在蚵間、深圳里間,歷史約兩百多年,是利用海岸既有的卵石堆疊成一條長長的堤岸,用來阻斷漲潮靠岸覓食或洄游的魚群退路,退潮時魚群則被困在堤岸內的捕魚方式。

「石滬」,在地的客家人稱之為「石塭」。「塭」的通稱是指靠近海岸用來養殖魚類或貝類的小陂塘,在新屋海岸居民稱呼的「石塭」指的就是「石滬」。

新屋石滬群位於永安漁港南方約三公里「新屋綠色走廊」的海岸邊,有許多皆以傾圮,2016年9月11日在桃園市辦理的地景藝術節中還發起「千人築石滬」的活動,希望藉此將先民頗具智慧的捕魚方式傳承保留下來。

澎湖的石滬多位於海蝕平台上,利用玄武岩塊和珊瑚礁石(硓𥑮石)來堆疊長堤;而桃園新屋的石滬則位於沙灘上,利用卵石來堆疊長堤。






照片拍攝時間:2016-10-16 退潮時














退潮時,潮間帶上沙蟹開始活動,沙蟹吐出的擬糞佈滿整個沙灘上,一走近,沙蟹馬上以最快的速度躲回洞穴中,若想近距離觀察,可在洞口等待,不要有任何聲音,一會兒沙蟹就出來了。沙蟹體色近土粒的顏色,故有「幽靈蟹」之稱。





佈滿沙灘上的擬糞



幼蟹會將擬糞覆蓋在洞口上

潮間帶石頭上的石蚵和笠藤壺

潮間帶石頭上佈滿了笠藤壺

潮間帶上的卵石與石蚵



新屋海岸的風力發電設施



遠望正在整理漁網的人們

新屋的落日








在新屋看見初昇的月亮,又圓又大又亮,美極了。(月亮下方的亮點為路燈,月亮上面的線條為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