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草嶺環狀自行車道可從福隆車站出發,福隆車站前有很多自行車出租站,在這裏租了車後就往舊草嶺隧道出發。
照片拍攝日期:2016-10-22
舊草嶺隧道
在傳統台灣民謠「丟丟銅」中的歌詞中提到的「火車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丟,唉唷磅空內…」,這個火車過山洞的情景就是「舊草嶺隧道」。因為新北市的福隆和宜蘭縣的石城之間有草嶺山脈阻隔,交通往來不便,因此在日據時期開始修築舊草嶺隧道,工程費時三年,於大正13年(1924)完工,全長2,167公尺,為日據時期台灣最長的鐵路隧道,此隧道也因此成了台北往返宜蘭的重要孔道。
草嶺隧道因單軌通車不敷使用,於是在民國75年(1986)另闢雙軌的新草嶺隧道,草嶺隧道因此封閉不用。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風景管理處歷經多年的努力,將舊草嶺隧道規劃為結合歷史、文化、觀光的「鐵馬隧道」,拆除磚塊,在民國98年8月10日正式開放,讓遊客體驗它的獨特風貌。
舊草嶺自行車隧道在新北市的一方,洞口上方題有「制天險」,顯示當時工程之險峻。
|
北口(新北市):上方題字「制天險」,表示當時工程之險峻 |
進入隧道內,非常涼爽,有天然的冷氣效果,全長2,167公尺,出隧道即抵達宜蘭縣的石城,在這一方的洞口上題有「白雲飛處」,意喻異鄉遊子思鄉之情,另有一說是「國雲飛處」,此意為彰顯日本當時國力之雄厚。
宜蘭縣的石城是濱海公路從新北市進入宜蘭縣的第一站。名稱的由來,有一說是先民為了防禦原住民的襲擊,砌石為城壘而得名;另一說是明朝天啟年間西班牙與荷蘭據臺時期留下來的海防設施,海濱地帶有石壘遺跡而得名。
|
南口(宜蘭縣):上方題字「白雲飛處」,意喻異鄉遊子思鄉之情。
另有一說是「國雲飛處」,此意為彰顯日本當時國力之雄厚。 |
|
雙軌的草嶺隧道 |
|
正有一列普悠瑪列車駛入草嶺隧道 |
|
穿過「舊草嶺隧道」後,來到宜蘭縣的石城 |
在石城的觀景平台上可遠眺龜山島,海濱地帶還有海蝕平台(波蝕棚)與單面山的地形景觀。在這裏稍作休息後,可再沿海濱地帶的自行車道經過萊萊地質區、三貂角…等地,回到福隆火車站,共21公里路程。這次行程我們是原路折返,再開車前往三貂角及萊萊地質區。
單面山
石城的單面山是砂岩和頁岩相間的沉積岩層,因為板塊推擠的造山運動,使沉積岩層隆起並呈現傾斜排列。單面山迎海面受到長期的波浪侵蝕,下層的軟頁岩因而凹陷,使上層較硬的砂岩失去支撐力而崩落,形成現在的一面急斜、一面緩斜的單面山景觀。
海蝕平台 (波蝕棚)
在潮間帶附近,海浪的衝擊最為劇烈,侵蝕作用最大。海岸的岩石日夜受到海浪的沖蝕、撞擊與拍打,逐漸的崩落。尤其當海浪攜帶大量的沙或巨大的礫石來回撞擊海岸岩石,海岸的岩石便逐漸向內凹退,露出地面平坦的海蝕凹壁。接著,海蝕凹壁上方的岩石失去支撐,終於崩垮,造成海岸逐漸的後退。久而久之,便露出平坦的海蝕平台(資料來源:阿山的地科研究室)。
因此,海蝕平台的形成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形成海蝕凹壁,進而上方岩層崩落,才能露出海蝕平台。而海蝕平台要寬廣則是海水面與海岸陸地必須長期維持同一高度才能形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