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31

【桃園】復興蝙蝠洞、基國派教堂

造訪時間:2017-04-02



重遊桃園三民蝙蝠洞,景象大不同,在學生時代的聯誼活動,在中壢火車站集合後,騎車來到這裏,在黑暗中停好車,印象中是要溯溪而上,才會抵達這個河流旁的天然洞穴。這次重遊蝙蝠洞,沿途步道修築完善,路況甚佳,已與過往的印象大不相同。

蝙蝠洞位於桃園復興區三民里北部的五寮溪溪谷內,是一處天然形成的巨大岩洞,洞口成半圓形,隱身於溪畔的崖壁間,洞口高約20公尺,洞內寬約50公尺,深約21公尺,因該地地處隱密又位於溪谷旁,早期有大批的蝙蝠在此棲息,故稱為「蝙蝠洞」。民國二十年(西元1931年),當地居民發現此洞穴,蝙蝠被視為佳餚美味而遭射殺燻烤,加上遊客慕名而來,人數漸多,導致此地蝙蝠數量銳減,幾近絕跡。(資料來源:桃園觀光導覽網https://travel.tycg.gov.tw/zh-tw/Travel/Attraction/54)












順遊蝙蝠洞附近的文化景點-基國派老教堂

基國派老教堂位桃園復興區大漢溪上游,創建於1964年,在興建教堂之初,希望能如基督精神為世代所流傳,故選擇鄰近蝙蝠洞石材作為材料,由當地居民自行開採,一塊一塊挑上山堆砌而成,並由牧師以「通往天堂的鑰匙」為概念,設計出獨特的入口風格,加上整個牆面的特殊造型,因此由文建會列為歷史百景之一,並於2013年獲選內政部「臺灣宗教百景」之一,相當具有歷史意義。

基國派教堂所在的部落是屬泰雅族的大窩部落,當時由於信徒人數逐漸增加,但卻苦無固定聚會之所,因此決定在部落內興建一座教堂,為求教堂的歷久不衰,在美國傳教士孫雅各牧師提議與本地傳教師陳忠輝牧師的奔走之下,決定不用當時泰雅族傳統建築所使用的木頭與竹子材料,而聘請北投地區的師傅前來部落教導,花了半年的時間解決石材切割的問題,在泰雅族人一人一石團結合作下,終於完成了這一座以石頭建成的信仰中心,並以當地部落為名,定名為「基國派教堂」。歷經五十餘年的歲月考驗,教堂至今仍屹立不搖。(資料來源:桃園觀光導覽網https://travel.tycg.gov.tw/zh-tw/Travel/Attraction/55)


牆面石材為不規則的堆疊


整修並於2004年重新落成開幕

牆面石材為菱形或不規則的堆疊

教堂入口處,規劃小1號的山牆大門,不像一般教堂多角與尖銳,反而以柔和的弧形曲線代表「雲端」,陳述著另一種天國形式;並以方、圓交疊的設計概念,代表著「鑰匙孔」,象徵開啟通往天堂的關鍵與必經之路,使教堂的造型在古樸厚實之外,更添細膩優美的線條。(資料來源:桃園觀光導覽網https://travel.tycg.gov.tw/zh-tw/Travel/Attraction/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