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31

【大洋洲】最早迎接日出 最晚送走落日的國度


2015-12-31
新聞來源:台灣大紀元

吉爾巴斯(Kiribati) 的珊瑚礁海景。(TORSTEN BLACKWOOD/AFP/Getty Images)

文/采風
吉里巴斯(Kiribati),太平洋的一個群島國,1999年脫離英國獨立為吉里巴斯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Kiribati)。在其境內的某個位置交集了四個半球,創下一個複雜的紀錄。什麼紀錄?赤道處中心交集上下的南北半球,而左右一邊領域屬於今天,而另一邊領域已經到了明天。這使得它是成了世界上最早迎接日出最晚送走落日的國境。

吉里巴斯有這樣著名的詠頌:
在每一天,迎接地球的第一道曙光,在明天之後,再見失落的地平線。

因為吉里巴斯的地理位置恰好落在赤道和國際換日線交集之間,所以形成了這樣一個人造的「奇蹟空間」。吉里巴斯共和國獨立於1999年,晚於國際換日線的劃定,而且吉里巴斯領地是海中的三大群島群,東西跨越數千公里,所以產生這樣的特色。它主要的吉爾伯特群島在經線180度線以西,而鳳凰群島與萊恩群島則在經線180度線以東。

人為改造換日時間

以國際換日線時區而言,同一個吉里巴斯國的人卻生活在不同的日子--今天和昨天,換個位置講就成了今天和明天,因此,給社會生活帶來不便,這也是一個特殊現象。

吉里巴斯國內經過努力改換了時區,將經線180度線以東的鳳凰群島、萊恩群島的法定時區,改訂為UTC+13、UTC+14,使其與位於UTC+12時區的吉爾柏特群島同屬一天。

目前,屬於吉里巴斯的萊恩群島是全球中唯一使用UTC+14時區的地方。也是地球上人定的一天最早開始的地方。其中的加羅林群島,日出最早。在2000年之千禧年最早迎接第一道曙光,便因此更名為「千禧島」。

2016年新年快到了!如果你要想過一個暮送舊年夕陽戀晚歸,朝迎新年初日賽早起的跨年,到吉里巴斯是個好選擇。它可以給人雙倍的滿足。因為以人類規範的日期時間來說,吉里巴斯是地球上最早迎接日出,又是最晚送走落日的國度。


2015/12/29

【歐洲】600難民安置北極圈拉普蘭地區 沒太陽…難熬


2015-12-29
新聞來源: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27日電


難民抵達全球最北端度假村,將暫住在嚴寒永夜之中。 (路透)


瑞典將來自阿富汗、敘利亞和厄利垂亞等600多名尋求庇護者暫時安置在北極圈旅館。兩個多月後,人們開始感到沮喪,抱怨說他們要看到太陽,至少要偶爾看到。

長期見不到日光讓許多難民出現憂鬱症狀,常因餐廳座位、插隊等小事爭吵,不少人抱怨「早知道就不來瑞典」。曾在敘利亞大城荷姆斯(Homs)大餐館掌廚的沙特懷念家鄉的沙灘。一名老人則看著手機裡妻女在家鄉海邊的照片苦笑:「可以打開太陽的開關嗎?」

每日電訊報報導,31歲阿富汗人艾克巴里(Hakim Akbari)抱怨說:「我們上次看到太陽已是一個半月前。」他在逃離喀布爾前為國際救援組織擔任翻譯。

17萬尋求庇護者湧入瑞典,幾乎等於瑞典第四大城烏普薩拉(Uppsala)人口,平均每千名人口中就有17名難民,遠高過其他歐洲國家。

瑞典亟需找到足夠的安置空間,移民局10月敲定協議將600多名難民安置在北極圈以北的拉普蘭區(Lapland)的度假旅館。這裡是世界最北邊的滑雪度假地,一年當中此時又冷又黑,沒有客人,旅館會暫時關館。

難民10月開始抵達時,旅館給所有小孩雪橇,讓他們可以玩雪;旅館員工還辦理遠足,探訪外圍冷凍湖泊。還有拳擊教練來健身房授課,鄰近的基魯納市(Kiruna)市府安排退休教師來給小朋友上瑞典文。

但即使今年冬天氣候溫和,氣溫也經常在攝氏零下10度。兩個月後,19歲敘利亞人阿爾卡威(Marwan Arkawi)表示,每個人開始感到黑暗和遺世孤立。他說:「我實際上是被關在這裡,感覺像在坐牢,哪裡也不能去。這裡就像『加州旅館』,但沒有陽光,而且食物真的很糟。我們所有人生理上都很憂鬱。」

他表示,唯一還到戶外玩耍的是阿富汗小孩。「我認為他們真像是鐵打的。阿富汗人適應快得多,因為他們習慣這種天氣。」

阿爾卡威說:「我們完全脫離世界。但是這還是比炸彈好。」


北歐長夜漫漫 光照抗憂鬱


一名難民小女孩從暫棲身的度假村房間往外瞧。 (路透)


北歐國家冬天晝短夜長,直到來年4月春回大地,陽光才會重新照耀、自然恢復生機。北歐民眾在生活中盡可能製造光亮、抵擋憂鬱,包括接受光療、在家中裝上燈飾等。

法新社報導,奧斯陸、赫爾辛基和斯德哥爾摩等地冬天下午2時就天黑,直到早上9時才天亮。在瑞典很偏北、極圈內的煤礦鎮基魯納(Kiruna),冬至前後太陽完全不會升起。

瑞典有一家健康中心創造出人工夏天,提供訪客溫暖的光照,提振面對陰鬱冬天的活力。

斯德哥爾摩這家健康中心設有「陽光室」,每小時付費20歐元(約21.9美元),訪客就能進到溫暖的特殊光療室,裡頭溫度達到攝氏35度,遠高於室外低溫。

光療室內有日光浴躺椅、有沙灘的壁畫,還播放輕柔的海浪聲,營造出溫暖安定的氛圍,對於對抗憂鬱十分有效。

九成瑞典人或多或少有一些稱為季節性情緒失調的冬季憂鬱,許多人採取進行光照治療或額外攝取維他命D。

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對抗黑夜的特殊療法:對多數人,固定中午飯後散步或周末越野滑雪都足以獲得充分光照。

而北歐人在聖誕節前四個周日基督降臨節熱愛以白燈裝飾,這也有助人們充電。

從11月底開始,斯德哥爾摩幾乎家家戶戶、店家與辦公室,每扇窗戶都點上星星和特別的基督降臨節蠟燭,而建築物外牆、樹上就連樹幹都掛滿白燈。

12月13日瑞典人慶祝聖露西亞節(Saint Lucia Day),當地人對光的喜愛達到最高潮。

這項節慶紀念義大利烈士露西亞,她的名字來自拉丁文的光,以在一年最長的夜裡趕走惡靈出名。



2015/12/27

【西亞】【美國】油價再跌 OPEC、美國都有責任


2015-12-25  
新聞來源:聯合報 酷經濟/林建甫

最近的油價再跌。紐約輕原油廿一日跌破每桶卅四美元,盤中來到三三.九八,創下近七年最低紀錄;布蘭特原油低點則來到每桶三六.○四美元,觸及二○○四年七月以來最低點。單只本月油價已下挫近十九%,為○八年雷曼兄弟倒閉以來單月最大跌幅。

分析背後原因:美國聯準會宣布升息,美元走強讓油價抬不起頭。而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與美國頁岩油公司的競爭。OPEC不願減產,加上美、加陸續發掘出頁岩油等新能源,俄國也仍量產,導致市場持續供給過剩。高盛預估明年油價將下探每桶二○美元。

OPEC與頁岩油公司的競爭,就是降價搶顧客。OPEC甚至要讓對手無利可圖,陸續退出市場。也就是說,目前油價反映的不是經濟景氣,OPEC不管市場需求如何,不減產就是不減產,於是量多價就跌。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會十八日投票解除長達四○年的原油出口禁令。上世紀七○年代初受石油危機衝擊,美國油價一度飛漲,為保障本國石油供應安全,一九七五年《能源政策和節能法》,嚴格限制原油出口。近年來,在頁岩革命推動下,原油產量大幅增加,今年美國有望成為最大產油國,當然就希望解禁原油出口

美國放鬆原油出口,看似將令國際原油價格「雪上加霜」。但其實美國也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而因為部分原油用於出口,勢必增加相應進口來補充其石油消費;整體而言不會影響全球供需面,所以對油市的中長期影響有限。但開放出口會讓美國油商體系多了選擇:油可以出口,可以不用自己的油煉製。相較其他地區,美國可以更低成本生產石化產品。

甚者,解除石油出口禁令,說明美國對能源的自信。作為一個原油出口國,美國將在全球原油價格訂價上發揮重要作用,削弱OPEC產量策略對原油市場的影響。作法上就藉由設定原油出口的配額,如允許產油商三到四成的產量出口,作為美國影響油價的籌碼及平衡國內外消費需求的方式。

油價降,對石油輸入國,如台灣是好事。對消費者也有實質財富效果。開車加一桶油已比前兩年省了三分之一。但是目前增加的財富並沒有反應到消費,造成社會的消費依然不振,景氣低迷。原因當然是因為經濟前景不明,大眾寧願節衣縮食,能省則省。政府應想辦法,鼓勵大眾消費。


【東南亞】越南經濟成長6.6% 5年來最快


2015-12-27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越南今年製造業成長9.4%,是支撐成長主因。 美聯社


越南今年經濟成長率突破6%,成長速度為五年來最快,工業擴張且外國直接投資額(FDI)創紀錄。這使得越南有望成為東南亞今年成長最強勁的國家之一。

越南統計總局26日公布,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6.68%,高於去年的5.98%以及官方設定的6.2%目標;預估明年經濟成長6.7%。

越南統計總局局長阮碧林表示,2015年的成長率「是五年時期的一大成就,而非單一年的努力結果」。

越南歷經房地產泡沫化,不良債務比率攀高至占17.5%的總體貸款,政府在此危機之下實施改革,2012年起,開始年年加速成長。

儘管許多亞洲國家今年深受中國經濟成長減緩衝擊,越南經濟卻展現韌性,部分是靠政府出手干預匯市。在中國放手讓人民幣貶值後,越南央行今年三度讓越南盾貶值以提振出口。

統計總局指出,越南今年出口成長8.1%,進口成長12%。不過出口增幅未達10%的目標,原因是出口品原油與咖啡的全球價格下跌。統計總局表示,今年製造業成長9.4%,營建業擴張10.8%,是支撐成長的主因。

外界認為越南是簽署跨太平洋夥伴協定12國中的最大贏家之一。這12國成員包括美、日與南韓等,涵蓋全球四成GDP。







2015/12/26

【非洲】「種出世界奇觀」 非洲多國聯手種植「綠色長城」攔阻沙漠漫延


2015-12-24
新聞來源:風傳媒 傅莞淇

綠色長城示意圖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21屆締約方大會(COP21)已於12月上旬於法國巴黎落幕,超過190個國家在近2周會議後,同意協力抑制氣候暖化。但更加困難的部分,在代表各自返國後才要開始。

非洲極具野心的「綠色長城」(Great Green Wall)計畫,在COP21中獲得各國領袖未來5年共40億美元(約新台幣1320億元)的資助。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承諾,法國每年將會為非洲阻止沙漠化及其他因應氣候變遷的努力貢獻10億歐元(約新台幣363億元),直到2020年;「綠色長城」計畫也在其中。



泛非洲氣候正義聯盟的奧古斯汀(右)將裝有國際連署支持氣候協議的盒子交給法國總統奧朗德(左)

在撒哈拉沙漠南端種植樹牆

「綠色長城」是11個非洲國家於2007年啟動的植樹計畫,包括吉布地(Djibouti)、厄利垂亞(Eritrea)、衣索比亞(Ethiopia)、蘇丹(Sudan)、查德(Chad)、尼日(Niger)、奈及利亞(Nigeria)、馬利(Mali)、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茅利塔尼亞(Mauritania)與塞內加爾(Senegal)。迦納(Ghana)於2015年12月加入,至今已有超過20個國家參與。

這個計畫準備在非洲撒哈拉沙漠(Sahara)南端的撒赫爾(Sahel)地帶,種植一道寬15公里、長約7775公里的樹牆。這道「綠色長城」將自大西洋海岸橫跨非洲、延展至紅海。目的是阻擋夾帶沙塵的季風、減緩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並改善周圍地區人民及其牲口的生活品質。



「綠色長城」計畫圖樣(Great Green Wall)

受氣候變遷衝擊大 也最缺乏應對資金的社群

居於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人民是受到全球地候變遷打擊最深重的社群之一,也是全球最貧窮的社群之一。這塊地區約已有4成面積受到影響,超過5億人口因此暴露在生存地區沙漠化的風險中。若沙漠化持續惡化,主要仰賴農業及畜牧維生的人民就必須被迫成為游牧民族。

沙漠化是一種土壤降解的型態,通常是基於氣候變遷或人為因素,導致已相對較乾的土地變得更加乾燥,喪失植被、無法進行耕作。跨國研究機構「生物多樣性中心」(Bioversity International)研究員博札諾(Michele Bozzano)解釋,「沙漠化並不像某些人以為的那樣,是沙漠的擴張,而是基於土地的不當管理,而將土地轉化為沙漠。」


參與綠色長城計畫的人民(Great Green Wall)


沙漠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限於地理層面,也包括糧食減少、沙塵暴頻率增加,進而對健康造成危害。資源的緊縮也可能助長了恐怖主義的盛行。馬利林務部主任庫勒貝里(Kouloutan Coulibaly)表示,「當你沒有錢也沒有工作,而恐怖分子前來招募,人們會加入,這至少是個機會。」

「綠色長城」計畫起先由前奈及利亞總統奧巴桑喬(Olusegun Obasanjo)在2005年提出,得到前塞內加爾總統瓦德(Abdoulaye Wade)大力支持。非洲聯盟(AU)於2007年採行,世界銀行(World Bank)與聯合國也給予支持。


尊重、偕同當地社群為成功關鍵

這個計畫不僅要種樹,也希望與當地社群合作,帶來更多糧食與工作機會,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進而帶來和平。

目前進展最快的塞內加爾已經植下超過1200萬棵樹,橫跨150公里,佔據4萬公頃的面積。賽納加爾官方表示,政府目標是要種植80萬公頃、綿延545公里的樹牆。

國際救援組織「基督教救助協會」(Christian Aid)資深氣候變遷顧問阿多(Mohamed Adow)表示,這樣的再生計畫必須尊重居民、獲得當地社群支持才能成功。他在電郵中表示,「選擇適切的樹種,並建立與當地社群合作的維護機制是很重要的,否則樹牆可能只是一排受到當地居民厭惡的樹,並遭到被砍伐、取用木材的命運。」


參與綠色長城計畫的人民(Great Green Wall)


塞內加爾政府顧問、地方發展計劃專家圖雷(Ousseynou Toure)則表示,綠色長城通過的每個國家自行決定如何推動、維持這項計畫,「如果其中一個國家無法完成自己的部分,其他國家也會受到影響。」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波特斯切(Gilles Boetsch)指出,一些像是馬利等境內有伊斯蘭極端武裝組織活動的國家,可能因此在計畫進展上有些延遲。


計畫已有一些成果

塞內加爾的努力已經帶來一些正面影響。一名接受《美聯社》(AP)訪問的塞內加爾北部38歲人民表示,畜群可能隨時死亡,但農耕就不需一直移動,「農業生活對我們來說比較容易。」

使用虛擬實境(VR)技術的短片《培植世界奇觀》(暫譯, Growing a World Wonder),則跟隨一名塞內加爾女孩繽塔(Binta),描述她與她的家人們如何面臨氣候變遷的衝擊,以及「綠色長城」計畫如何改善了他們的生活。

2015/12/24

【大洋洲】紐西蘭新國旗首輪公投 黑白藍銀蕨獲50.6%票數晉級


2015-12-16
新聞來源:蘋果日報

第一階段勝出的國旗圖案。 歐新社

紐西蘭昨公布新國旗圖案的票選結果,由建築師洛克伍德(Kyle Lockwood)設計以黑、藍為底色、銀色蕨葉搭配南十字星的圖案,以50.6%的得票率勝出,明年3月當局會再舉辦公投決定是否取代現有國旗。然而最新民調顯示,多數民眾對換國旗並不熱衷。

儘管數十年來不斷有換國旗的呼聲,但據一群歷史學者經營的網站「New Zealand History」,反對民意一向超過6成,1984年甚至高達86%,到上月20日公投前,仍有近7成不贊成。這期間致力推動改國旗的團體曾發起公投,但無法取得足夠聯署成案。

紐西蘭1840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前就有旗幟,是1834年由原住民毛利族召開頭目會議選出,英國在1865年要求其殖民地的船隻,必須懸掛英國政府的「藍色船旗」(Blue Ensign),紐西蘭總督伯恩(George Bowen)1869年指示在這面海商旗的右邊增加四顆星星,代表只有在南半球才看得到的南十字星座,這也成為紐西蘭國旗的圖樣,在1902年採用,從英國正式獨立後繼續沿用至今。

該不該換掉這面國旗的辯論,自1970年代末期,因有國會議員及政府官員推動,而逐漸獲注意,支持與反對雙方論戰,激盪出許多有趣論點。

有支持者指,現有國旗缺乏紐西蘭特有元素,它代表的是「英國在南半球的殖民地」,人民沒有認同感,不像在美國或瑞士,到處可看到國旗飄揚,在紐西蘭,除了政府機關,沒人會掛國旗,而且紐西蘭與澳洲的國旗很像,還曾發生澳洲總理到海外訪問,迎接他的卻是紐西蘭國旗的窘境。

反對者認為,這面國旗代表紐西蘭成為國家的進程,許多人爭取獨立時犧牲生命,國旗象徵歷史傳承,也是對先人的緬懷,「不是換掉國旗就可切斷與英國的歷史,或不再是大英國協成員」;他們也認為,紐西蘭與澳洲的國旗不難辨識,紐西蘭的國旗是紅色的「五角星」,澳洲是白色的「七角星」,且澳洲用五顆星星代表南十字星座,另有第六顆星星,代表澳洲聯邦的成立,「很不一樣」。

1970年代就有人建議用紐西蘭特有的銀蕨作國旗的主要圖樣,後來也成紐西蘭航空的LOGO及紐西蘭橄欖球隊的隊徽。第一階段票選,就是由洛克伍德設計的兩款黑藍底與紅藍底的銀蕨圖樣進行PK,結果後者以49.4%的選票落敗。

即使銀蕨幾乎已是紐西蘭國家的象徵,仍不被多數紐人認為應成為國旗新標誌。今年5月,紐西蘭總理凱伊(John Key)決定斥資2600萬紐元(約5.76億元台幣)舉辦公投,明顯與民意背道而馳。《衛報》報導,紐國政府在公投前舉辦25場全國性的公聽會,總共僅739人參加,平均一場不到29人,民眾對這議題的反應,「從冷感到反彈」,因為民眾認為,這些錢不如拿來治水、修建教堂或幫助貧困的孩童。凱伊遭質疑只是為了個人歷史定位,明年的第2階段公投,也被紐國媒體視為民眾對他的信任投票。(石秀娟/綜合外電報導)

【歐洲】地中海飲食健康 為何馬爾他人仍吃出歐盟第一肥?


2015-12-24
新聞來源:聯合報 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

地中海的陽光和海洋,以及鮮魚、堅果、橄欖油為主的「地中海飲食」,長久以來被視為健康長壽仙丹。希臘和義大利的離島島民人瑞生龍活虎,是最佳見證。不過,附近的地中海島國馬爾他,肥胖問題、糖尿病患比率竟都是歐盟第一,這個國家出了什麼問題?

紐約時報報導,位在義大利和利比亞之間的地中海島國馬爾他,大腹便便的居民滿街走。早餐時間,販賣乳酪包餡奶油小餅pastizzi的店家門庭若市。午餐,當紅的是夾了肉、蛋烘烤而成的timpana派,熱量很高。糖果店櫥窗展示的大包裝糖果與餅乾也很受歡迎,巨無霸漢堡生意超好。

結果就是: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在歐盟中國土面積與人口數都最低(四十二萬五千人)的馬爾他,今年超越捷克成為國民過重比率最高的歐盟國家。國際糖尿病協會的調查更顯示,馬爾他廿到七十九歲年齡層國民罹患糖尿病的比率達百分之十四,在接受調查的五十六個歐洲國家中最高;心血管疾病致死率是歐盟平均值的二倍。

衛生部政務次長費恩坦承:「肥胖無疑是這一代與下一代最重大的挑戰。」

明明是地中海島國,為何和地中海飲食距離如此遙遠?馬爾他老一輩居民懷念當年的家常湯肴,裡面是自家庭園挖出來的馬鈴薯,海鮮是家常便飯,飲食以蔬菜為主。

五十五歲的馬爾他前衛生部長法魯賈,小時候經歷過這樣的歲月。由於捕魚過量、汙染、海水升溫、某些港灣的工業化養魚,擾亂了海岸線的生態系統,漁獲因此降低,結果魚變得很貴也很難撈捕。主要作物也一樣,馬爾他缺乏大規模農業生產所需的水源,如今九成蔬果靠進口,蘋果、沙拉都比高熱量餡餅貴。

除成本,飲食習慣也難改變。民眾胃口被養大了,外國遊客覺得分量剛好的一盤義大利麵,會被當地人嫌棄「這是什麼鬼東西」,要求加麵五成才夠吃。多家當地餐廳最受歡迎的餐點,是像餐盤一樣大的巨無霸漢堡。

另外,雖然馬爾他本島只有廿八公里長、十五公里寬,民眾卻不太喜歡騎車走路,擁車比率全球第八。

馬爾他承認民眾過胖與健康問題,但要快速返回「地中海飲食」,可行性是大問題,因為比現在的食材貴好幾倍。政府呼籲產婦餵母乳,有研究指出喝母奶的嬰兒長大後肥胖機率較低。政府另外限制校園販售含糖飲料與高熱量零食,三到十六歲的學童都要測身體質量指數。




2015/12/22

【北美洲】美國解除原油出口禁令 俄羅斯拒與opec合作  


2015-12-21
新聞來源: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和訊網) 

周五原油期貨價格收於2009年2月以來新低,全周油價下跌2.5%。美國當地時間12月18日,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政府支出及稅務法案。長達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正式解除。同時,美國本周原油鉆井數量出現5周以來首次回升,令油價承壓。周五紐約商品交易所1月份交割的原油期貨價格下跌22美分或0.63%,收於每桶34.73美元。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18美分或0.49%,收於每桶36.88。

美國當地時間12月18日,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政府支出及稅務法案。長達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正式解除。法案宣布解除自1975年實施至今的原油出口禁令。對占據兩院多數席位的共和黨而言,解禁原油出口符合其政治訴求,該黨代表傳統化石能源巨頭的利益。隨著頁岩革命興起,美國油氣產量大幅增加,解禁原油出口有利於美國石油業以較低價格擴大國際市場。

美國媒體分析稱,由於目前國際原油市場供應充足,對美國出口的需求不足,解禁出口不會立即對原油市場產生巨大影響,但從長遠看將會改變美國甚至國際荊??源格局,包括降低美國國內汽油價格。行業數據顯示,如果美國於2015年解禁原油出口,到2020年,美國原油日產量將比不解禁多130萬桶至290萬桶,年均帶動美國新增就業崗位20萬個

分析人士認為,受全球原油市場供過於求、油價低迷影響,美國解禁原油出口短期內對國際及中國市場影響均不大。布魯金斯學會能源安全項目負責人埃賓格爾稱,當前美國解禁原油出口對國際原油市場的影響將非常小,因為在全球原油供應過剩和油價低迷的雙重打壓下,美國能夠出口的原油很少,范圍也只會局限在周邊國家和地區。他預計,即使到2017年第一季度,美國日均原油出口量也可能只有7.5萬桶到10萬桶,而目前全球日均原油消費量超過9000萬桶。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能源與環境項目主任戈登稱,美國解禁原油出口意味著全球原油供給增加,可能會進一步壓低國際油價,但幅度不會很大。因為,國際兩大基準油價——倫敦布倫特油價與紐約油價當前的差價只有2美元左右,加上運輸費用,在國際市場上,獊??國原油與非洲、中東等地產的原油相比並沒有競爭力。

貝克休斯公司報告稱,美國12月19日當周原油鉆井數量增加17口,總數升至541口。包括天然氣鉆井在內,美國油氣鉆井總數為709口,與前一周數據持平。與去年同期相比,美國本周的油氣鉆井總數減少了1166口,其中原油鉆井減少995口。

俄羅斯能源部長亞歷山大•諾瓦克12月18日稱,俄羅斯不考慮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進行任何旨在支撐油價的協作,因為opec已經失去了調節市場的能力。諾瓦克稱,opec從2008年以來沒有改變過配額,沒有起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時發揮的角色。俄羅斯不在考慮任何形式協作的可能性。諾瓦克表示,市場供過於求,美國等傳統的進口國增加產量、減少進口是部分原因。他指出,全球投資減少不可避免地將引發全球石油產量下降。

opec周五發布了年度《全球石油展望》報告的摘要,稱成員國的一籃子原油價格將在2020年達到70美元/桶,並在2040年達到95美元。opec認為,油價會長期低於100美元/桶,但是隨著需求超當前預期地上升,油價料會自當前水平反彈。

【西亞】沙烏地阿拉伯女性首參選 17人當選市議員


2015-12-14
新聞來源:中央社利雅德13日綜合外電報導

沙烏地阿拉伯首度開放女性選民和候選人參與選舉,根據新聞網站報導,至少有17名女性贏得市議會議員席次,這在這個極端保守的穆斯林國家是項重大里程碑。

與內政部有關的Sabq.org網站報導,全國各地已知共有17位女性當選市議員。

紅海濱城市吉達的女權人士納席耶夫(Sahar Hassan Nasief)表示:「即使只有1位女性當選,我們也十分引以為傲。老實說,我們並未預期任何人能勝選。」

不過,在昨天這次地方選舉選出的2106席市議員中,這17名女性只占全國開放選舉議員總數的約1%。

根據沙國「新聞頻道」(Al-Ekhbaria)電視台報導,在首都利雅德郊區城鎮德拉伊耶(Diriyah)參選落敗的候選人侯賽尼(Aljazi al-Hossaini)表示:「我們需要的不只這些人。」當地有3位女性當選。

沙國市議員有1/3由市政事務部任命,侯賽尼希望女性也能納入其中。

官方沙烏地新聞社(SPA)報導,首位宣布勝選的女性候選人是奧泰比(Salma bint Hizab al-Oteibi),她在聖城麥加當選議員。

市議會的職權只限於地方事務,包括管理街道和公園以及清運垃圾等。

沙烏地阿拉伯採行絕對君主制,對女性實施某些世界最嚴格的限制,包括禁止她們駕車。

在此之前,沙烏地阿拉伯是最後一個只准男性投票的國家。投票所昨天將男女分隔投票。

全國6440名候選人當中,有900多名女性成功克服參選障礙。女性候選人在競選期間,不能直接會見男性選民。而女性選民說,登記投票因行政障礙和欠缺交通工具等因素受阻。

根據選舉委員會的資料,有將近150萬位年滿18歲的的選民登記投票,其中包括11萬9000名女性。沙國人口將近2100萬。(譯者:中央社劉淑琴)1041214

2015/12/20

【歐洲】賀芬蘭獨立百年 挪威人聯署送山


2015-12-20 
新聞來源: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18日電 、聯合新聞網


哈爾蒂峰。圖擷自英國每日郵報(12/19)


2017年是芬蘭獨立100周年,鄰國挪威有網友在臉書(facebook)發起聯署,提議將接壤芬蘭的邊界北移150米、東移200米,,讓原本屬挪威境內、高1365米的哈蒂爾山山峰變成芬蘭領土,當作送給這個境內沒有峻嶺的鄰國獨立100年的賀禮,祝賀芬蘭「再創高峰」

提出建議的挪威地圖局退休員工哈爾森表示,早於1972年到邊境工作時已想到「移山」妙計。哈蒂爾山橫跨挪威、芬蘭兩國,在挪威連200大高峰排名也進不了;但位於芬蘭境內的另一個1324米山峰,卻已是芬蘭最高峰。

聯署建議,挪威只需割讓約0.015平方公里的三角形領土,便可讓哈蒂爾最高峰歸入芬蘭,成為芬蘭最高峰。

該聯署大受支持,連挪威地圖局亦大讚是「好主意」,但芬蘭土地測量局表示建議牽涉兩國協議,要經過複雜的立法程序。

新聞圖片
挪威要將圖中紅圈處,與芬蘭的國界往後退,將哈爾蒂亞峰的最高峰送給芬蘭。(圖擷取自GOOGLE地圖)-引自自由時報
新聞圖片
挪威當局計畫將圖中紅線處,也就是北邊國界向西方與北方各往內退後200公尺與150公尺,將哈爾蒂亞峰最高點送給芬蘭。
(圖擷取自GOOGLE地圖)引自自由時報

【歐洲】西班牙無論誰執政 加泰隆尼亞都麻煩


2015-12-20
新聞來源:聯合報 編譯陳韋廷/綜合報導




法新社報導,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自治區追求獨立的分離運動,在西班牙此次大選中成了最受關注議題,迫使各大政黨提出一系列最佳建議來滿足該地區的需求。

針對此一議題,西班牙總理拉霍伊跟三個對手均在競選期間開始進行探討,並提出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法。

反對撙節措施的「我們可以黨」說,將讓加泰隆尼亞像去年的蘇格蘭與廿年前的魁北克一樣舉行公投。最大在野黨「社會黨」建議採取美國式的聯邦制度,中間派的「公民黨」則表示希望重新檢討國家賦予該自治區的權力。

大部分這些措施將意味改變自一九七八年以來所遵行的憲法,這部憲法把西班牙從佛朗哥的專制統治帶向民主。

總理拉霍伊周四說:「一旦新的西班牙政府成立,我們毫無疑問將必須進行談判」來找到解決方法。不過,加泰隆尼亞歷史學家馬亞尤批評道,拉霍伊領導的保守派政府多年來的不作為「已經造成很大的傷害」。執政黨人民黨一向拒絕與加泰隆尼亞進行任何形式的談判或跟分離主義分子妥協。

為爭取獨立,加泰隆尼亞人曾於今年九月舉行大規模示威活動,而在數十萬示威者的支持下,加泰隆尼亞自治區內多數議員也向西班牙政府要求舉行獨立公投,但他們的訴求遭到否絕。

西班牙憲法法庭二○一○年限縮賦予加泰隆尼亞更多自治權的法令,使得該地區脫離西班牙獨立的呼聲升高,當地支持獨立比率從五年前的百分之廿飆升至目前的超過百分之四十。



2015/12/14

腐壞垃圾散發甲烷 全球暖化大威脅


2015-12-11
新聞來源:法新社



(法新社法國布傑11日電) 雖然避免災難性氣候變遷的努力聚焦汽車、工業與噴出有害氣體的電廠,但是全球暖化一個主要來源正悄悄在地底下醞釀:腐壞的垃圾

掩埋場分解中的廚餘與草碎是世界上最大的甲烷來源,這是吸附熱導致地球暖化的最強大氣體之一。

國際固體廢棄物協會(International SolidWaste Association)會長紐曼(David Newman)在聯合國巴黎氣候峰會場邊表示,最糟糕的垃圾傾倒場「是以非常大的規模造成氣候變遷的場域」。

減少主要來自石油、煤炭與天然氣燃燒的碳排放,被195國視為避免最遭情況全球暖化的最後機會。

但是科學家估計,垃圾至少製造10%的人造甲烷,是繼能源生產與農業之後的第3大溫室氣體來源

甲烷在大氣層的壽命遠短於二氧化碳,但在地表每單位吸附的熱,是二氧化碳的約20倍。(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2015/12/13

【西亞】歷史創舉 沙國首度開放女性參選、投票


2015-12-13
新聞來源:聯合報 編譯陳韻涵/報導


首次獲准投票的沙國女性十二日將選票投進票箱。 美聯社

沙烏地阿拉伯十二日舉行市議會選舉,首度開放女性投票及參選。雖然女性候選人選情不看好,這場選舉仍被視為沙國女權進展的重要里程碑。

九百七十八名女性候選人和五千九百卅八名男性候選人,十二日角逐各地市議會兩千一百個零六個席次。選民必須年滿十八歲並事先登記,此次選舉共有超過十三萬女性和一百卅五萬男性選民登記。


9件事 沙國女性不能做 圖/聯合報提供


沙烏地阿拉伯實施嚴格的伊斯蘭教法,區隔兩性且不准女性開車,男女投票所也分別設置。美國叫車服務公司Uber與沙國女權團體「阿納哈達慈善協會」合作,發起免費載女性投票活動,希望提高女性投票率。

長期推動沙國女權的學者荷頓.阿法西一大早就去投票,她不在乎女性候選人是否當選,重要的是推動女性參政的過程。一位女性候選人說:「我不是為了贏才競選,我認為參選就已經贏了。」

市議會是沙國唯一有民選官員的政府機關,全國各市議會共有三千一百五十九席,三分之二民選,剩下三分之一則由城鄉事務部任命。市議會官員沒有立法權,只有監督社區事務的權力。

這是沙國史上第三次投票,前兩次也都是市議會選舉,分別在二○○五和二○一一年,二○○五年之前沒有辦過選舉。年初駕崩的阿布杜拉國王二○一一年允許女性參政,並任命卅名女性擔任諮議會顧問。

此次選舉沒有女性保障名額,幾乎沒有女性可望當選,但仍被視為沙國兩性平權的重大進程。

沙國女性候選人缺乏競選經驗,難以負擔高額選舉開銷,且礙於伊斯蘭教法不能直接與男性選民對話,必須在隔板後方透過麥克風發聲,或由男性支持者替她們發言。

社群媒體遂成為兩性候選人的競爭平台,他們依賴推特、臉書與選民互動,並透過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發表競選言論及政見。







【西歐】列支敦士登-「郵票王國」


列支敦士登親王國,通稱列支敦士登,位於瑞士與奧地利之間。
首都是瓦都茲,官方語言為德語。

國徽
國旗


● 正式名稱:「列支敦士登親王國」The 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
● 首都:瓦都茲(Vaduz)
● 地點:西以萊茵河與瑞士為界、東以阿爾卑斯山嶺與奧地利為界
● 語言:德語為官方語言
● 貨幣:瑞士法郎,是小而有錢的富裕國度
● 面積:160.4平方公里,歐洲第四小國,國土比台北市還小
● 人口:37,000人,世界人口第六小國
● 政治體制:君主立憲制、議會民主制,國家元首稱為親王(英文Prince,德文Fürst),現任親王漢斯‧亞當二世(Hans-Adam II)



列支敦士登由德語Liechten和Stein構成,原意為「發光的石頭」;列支敦士登家族姓氏,源起於奧地利維也納森林邊境的列支敦士登城堡。12世紀即擁有列支敦士登城堡,是歐洲最古老的皇族之一;領土僅含神聖羅馬帝國統治時期購買的兩塊采邑封地,世界最小國之一、世界人口第6小國。1719年建國,隨著時代的演進,從農業國家快速變遷為高度已開發國家,舉國零外債、零國債。

1912年開始發行郵票,請設計師設計精美郵票,表現列支敦士登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讓小小一張郵票,成為列支敦士登重要的經濟支柱,因而有「郵票王國」之稱。


今早從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出發前往列支敦斯登,沿途見到的雨天景象






來到列支敦斯登,一個非常寧靜的國家

瓦都茲城堡,是列支敦士登親王的官邸

















從車上拍出去的街景



一定要來點伴手禮--郵票





 今天下著雨,待會要前往瑞士的鐵力士山,雨天別有一番風景。


《其他文章》

第一天 臺灣桃園機場--曼谷--德國法蘭克福機場
第二天 德國法蘭克福機場--德國海德堡(Heidelberg)--史坦堡--慕尼黑
第三天 德國慕尼黑 (搭高速火車)--瑞士蘇黎士--蒙投西庸古堡--法國霞慕尼(一)
第四天 法國霞慕尼冰海(二)--法國安錫(阿訥西)小島宮
第五天 法國安錫(阿訥西)--亞維農教皇宮、聖貝內澤橋--尼姆
第六天 法國尼姆--嘉德水道橋--亞爾古羅馬遺跡、梵谷足跡--勾禾德山城--塞農克修道院薰衣草--馬賽
第七天 馬賽--埃克斯.普羅旺斯--坎城--旺克--尼斯
第八天 法國尼斯--摩納哥公國(蒙地卡羅)--義大利熱那亞
第九天 義大利熱那亞--米蘭大教堂--經瑞士、奧地利--德國慕尼黑
第十天 德國慕尼黑--史坦堡--奧地利沃夫岡湖區--奧地利薩爾斯堡--奧地利因斯布魯克
第十一天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列支敦斯登(郵票王國)--瑞士鐵力士山--瑞士盧森
第十二天 瑞士盧森--法國柯瑪(童話小鎮)--德國巴登.巴登--德國法蘭克福
第十三天 德國法蘭克福--萊因河遊船--柯布倫次(德意志之角)--搭機回臺灣


氣候公約草案大躍進 全球抑溫新目標:1.5℃


2015-12-13 
新聞來源:聯合報 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


圖為巴黎氣候峰會場外示威民眾。 路透


經過兩周談判後,巴黎氣候峰會主席、法國外長法畢斯十二日宣布完成氣候公約最後草案,送交與會的各國部長,做最後審閱與表決。法畢斯眼眶泛淚激動表示,氣候公約(簡稱巴黎協定)草案目標遠大、平衡、且面面俱到,通過後,將成全球「歷史性的轉捩點」。

巴黎氣候協定草案增刪部分 圖/聯合報提供


草案共有十二頁,廿九個項目,其中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透明度、總體盤點等內容。除核心協議外,法畢斯還提供十九頁的大會決議文,為巴黎協定的具體落實和相關細節做出安排,各方把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幅度需控制在攝氏二度以內作為目標,並為把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一點五度以內努力

法國總統歐蘭德說,從各國利益出發的協定並不完美,但對全球行動而言則意味著成功:「二○一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將被寫入歷史,成為對全人類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天。」

法畢斯則說:「我們肩負歷史的艱鉅責任,若是協議破局,我們如何還能重建希望?我們的後代子孫定然不會諒解與原諒我們。」

巴黎協定一旦通過,將成世人一大強力象徵,也對全球投資人傳達一項有力訊息。這是廿餘年來,富國與窮國首次就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這項共同願景達成共識,以及為兩個世紀以來的化石燃料使用劃下句點鋪路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巴黎氣候峰會是他參與過「最複雜也最艱難的談判」。

不過,批評人士一開始即表示,巴黎協定存在嚴重缺點,最明顯的一點為,迄今締約方承諾的碳減排規模,並不足以達成將地球升溫限制在攝氏兩度以內的目標。此外,有別於一九九七年達成的京都議定書,為避免遭美國國會封殺,巴黎協定並非完全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最敏感的富國每年提供一千億美元協助開發中國家能源轉型,被單獨放在決議項目,而非核心協議,也沒有拘束力。

六年前,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破局,但新的巴黎氣候協定將為全球對抗氣候變遷重建信任與信心。綠色和平組織等環保團體多表肯定。「國際石油變遷」的特恩布爾說:「離開哥本哈根時,我們對未來會如何憂心忡忡,但離開巴黎時,我們將帶著興奮繼續為未來奮鬥。」



對抗全球暖化的漫漫長路 圖/聯合報提供

=========================================================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編譯林昀嫻/綜合外電

巴黎氣候峰會主席法國外交部長法畢斯(中)12日發表演說後,與會者報以掌聲。在他兩側的是法國總統歐蘭德(左二),以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右)。 路透


全球氣候峰會東道主法國12日在一片掌聲中,終於遞交出195個參與國共同協商完成的「巴黎協議」草案,希望以能源等解方打擊威脅人類生存的全球暖化危機。

巴黎氣候峰會在歷經長達14天挑燈夜戰的協商後,原訂11日晚上完成談判,但在期限過去約16小時後,各國才就草案文本達成共識。峰會主席法國外長法畢斯已遞交31頁的協議提案給各國首長,各代表目前正在審閱最終文本。如果草案獲得通過,將成為氣候談判的轉捩點。

這項協議要求各國須在2100年前,控制全球氣溫增幅與前工業時代相比要在攝氏2度以內,甚至可再致力縮短至攝氏1.5度,這對飽受氣候變遷和海平面日益升高之苦的窮國來說,將是關鍵性的需求。

這項草案也要求各國承諾在2050年至2100年內,將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至樹木、土壤和海洋能夠自然吸收的程度。草案也指出,2020年起各國資助開發中國家改善氣候變遷問題每年至少1,000億美元,但考慮到開發中國家的需求和優先解決的工作順序,2025年前須重訂此金額。

若巴黎協議過關,也將超越1997年各國首度為限制碳排所訂定的京都議定書,當時美國因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國未受排碳限制,並未簽訂該協議。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敦促各代表團支持巴黎協議,他說:「大自然正在發出緊急訊號,我們不該讓追求完美的私心阻礙全人類的共同好處。」

綠色和平和其他組織認為,這項協議將對化石燃料業造成巨大衝擊,但也指出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對遭受氣候變遷影響的人們來說還不夠,呼籲各界應關注受到冰川融解、海平面升高和荒漠擴大所威脅的人們。

=========================================================

新聞來源:聯合晚報


圖來源: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