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6

【新北】貢寮草嶺古道(新北貢寮~宜蘭大里)


2016-11-13 (六) 秋季 芒草季

草嶺古道是先民在臺灣東北部開闢淡水廳到噶瑪蘭廳(宜蘭縣舊稱)之間的淡蘭古道中之一段,介於新北市貢寮區遠望坑到宜蘭縣頭城鎮大里之間的山區路徑,全長8.5公里。由於經過新北市與宜蘭縣分界的「草嶺」,故稱之為「草嶺古道」。全部的腳程大約需3-4個小時。


淡蘭古道的開闢大約是在清乾隆末期,當時由白蘭氏開闢暖暖經十分、楓仔瀨、頂雙溪出宜蘭的山路;清嘉慶12年(1807年),臺灣知府楊廷理開闢了自四腳亭經蛇仔形至頂雙溪,越草嶺以出宜蘭的山路。在道光3年臺灣北部望族林平侯(林本源之始祖),因當時艋舺、萬華到蛤仔難(噶瑪蘭)的交通非常不便,而斥資拓修楊廷理所開之路線。清咸豐6年,林平侯之子國華繼承父志,修築基隆經瑞芳、頂雙溪到三貂嶺的路線,從此淡蘭古道成為台北至宜蘭間的重要交通孔道,行旅興盛達百年之久。

早期前往宜蘭的人必須搭船繞經三貂角南下,海上航行風險太大,基於拓荒和行旅安全等理由,而有開闢陸路的需要,因此開闢了淡蘭古道。也因淡蘭古道的開闢,引導先民們翻山越嶺,進入蘭陽平原,加速了宜蘭地區的開發。目前此地已劃定為「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古蹟保存公園區。

從省道台2丙線(貢寮端)進入,先抵達「遠望坑親水公園」(地名「坑」乃指下切的短谷」。







遠望坑旁的水梯田









草嶺古道沿溪行的一段





跌死馬橋
此橋最先由木板鋪設,由於此地多風雨,橋面易滑,木板易彎曲,曾有馬匹跌落橋下致死,因此名之。後改建為石橋。


水平排列的岩層




從柏油路左轉進入,開始走石階路,古道兩旁多常綠闊葉林


大榕樹,沿樹旁石階往上行





「雄鎮蠻煙」摩碣

「雄鎮蠻煙」摩碣位於古道半山腰、海拔約240公尺處,相傳是清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劉明燈北巡噶瑪蘭,行至山腰之際大霧彌漫方向難辨,並聽說當地常起蠻煙瘴霧危害過往商旅,故就地題下「雄鎮蠻煙」四大字摩碣刻在石碑上,藉以鎮壓山魔。有首古詩描述「雄鎮蠻煙」碑:「雄」危聳旁其卯星,「鎮」迫龍更抱心胸,「蠻」氣霏霏龍吸雨,「煙」兌亨亨虎吞風。「雄鎮蠻煙」四字雄渾豪邁勇而有力,現已被列為三級古蹟。



續前行,欲窮其林…








虎字碑

以草書所刻的「虎」字碑,矗立在海拔約330公尺、接近嶺頂隘口處山徑步道旁約4公尺處的一石塊上,上款落有「同治六年冬」,下款為「臺鎮使者劉明燈書」,相傳當時劉明燈出巡噶瑪蘭,路經該處被風暴所阻,故取「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之意,而以芒花為筆,就地揮毫題下「虎」字勒碑鎮風。與「雄鎮蠻煙」摩碣同為三級古蹟。





到虎字碑已不見兩旁夾樹,開始出現的滿山的茂草,秋季到此處,芒草遍布,美不勝收。

草嶺之名由來:草嶺並非原本就只有草類的生長,而是有樹木的,但受到森林大火的影響,毀去大片森林,且由於此處為一「鞍部」地形,風勢強大,使得演替速率緩慢,以致現在還是一片草生地狀態,故名為「草嶺」。






草嶺古道的最高點,為一「鞍部」地形,或稱為「啞口」、「隘口」,此為兩山之間的平坦低地,亦為兩山谷的最高點(即分水嶺),就如同馬鞍的形狀一樣,故稱之為「鞍部」。

鞍部:兩山之間的凹地

在鞍部,往南望,可見龜山島(活火山)與宜蘭縣的海岸景觀



海蝕平台










續前行,從草嶺古道最高點往下,走柏油路,可至大里火車站

在鞍部,往北望,可見東北角海岸,最遠方向海突出的海岬為「鼻頭角」。





在這裏,路旁可見一間石材建造的福德祠,造型古樸,祠裡同時供奉著土地公與土地婆,祠前立有北宜兩縣的界碑。
(就在到訪此地後的幾天,有一則有關"福德祠"的新聞:原來當時福德祠內的土地婆是二年前從大陸訂製而運到此地供奉的。話說二年前,原來福德祠內的土地婆突然不見了,管理人員在草嶺山上遍尋不著,因擔心土地公太孤單,所以從大陸訂製一尊土地婆來供奉,陪伴土地公,但就在二年後的現在,原來的土地婆竟在附近山坡上被發現了,土地婆的披風還很乾淨,判斷是之前偷走土地婆的人將土地婆送回時,發現祠內已有另一尊土地婆了,而將原來的土地婆任意丟棄,這時怎麼辦呢? 所以請道士向土地公請示是否願意接納原來的土地婆,土地公應允了,但由於福德祠內空間狹小,所以目前擺放的方式就是一尊土地婆在前面,後方才是另一尊土地婆與土地公。)
鞍部旁的福德祠 

「台北縣」(今新北市)界碑

秋色芒芒,原來不是五節芒,而是「白背芒」。




  
  



  



循原路下山,在古道上也可望見大海



參考資料: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