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聖嬰現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聖嬰現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5/14

5毫米雨量 竟釀秘魯最慘災難

2017-05-14
新聞來源:聯合報 記者董俞佳/秘魯利馬報導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6812/2461374

台灣平均年雨量達兩千多毫米,平時一天下個五毫米,如家常便飯,根本不算什麼,也不會釀災。

被稱為「無雨城」的秘魯首都利馬,年雨量只有五毫米。受極端氣候影響,利馬三月有一天下了一年份的雨量,還連下兩個禮拜,造成河川潰堤、逾十五萬人流離失所、數萬公頃農田損失,災後重建須耗費近十億元台幣,當地政府預期將出現財政赤字。

利馬屬於熱帶沙漠氣候,每年的平均雨量只有五至六毫米左右,不過今年三月中突降豪雨,根據秘魯氣象局統計,當時一天內就降下五毫米,已是利馬一整年的累積雨量。雨勢密集降了兩天,隨後再斷斷續續下了近兩個禮拜,因當地沒建置合適的排水設施,出現史上最嚴重災情。

即使災害已發生超過一個月,但當地重建之路仍十分漫長,受災最嚴重的標拉(Piura)地區,大部分仍無水電可用,登革熱等蚊蟲病肆虐。此外,當地是農業大鎮,多以務農為生,失去農田,也等於失去老本,災民欲哭無淚。

學校與民間的救援仍持續進行,包括飯店、民宿等免費提供給災民住宿空間;學校等民間團體也持續募集物資,提供災民所需的水、食物及奶粉、尿布等。

不只災民受影響,各區停班、停課近一周,市區自來水源因汙濁也斷水一周,蔬果價格更漲到天價。秘魯農業部顧問馬力歐表示,這是秘魯史上最糟糕的一年,過去從未出現過如此慘重的災情,數百條路斷、橋毀,因陸上運輸系統癱瘓,得出動船運、飛機載送農產品前進首都,才恢復農產品的供應量。

馬力歐表示,過去秘魯沿岸屬於沙漠型氣候,未來將思考改變種植策略,避免農業損失與糧食危機,政府此次推出農民救濟措施,每個農民最高可向銀行無息貸款一千兩百美金,在未來十年內還完即可。

秘魯郵報社長伊凡表示,這次的災害如此嚴重,反映出極端氣候下,地方硬體設施無法因應極端氣候威脅,地方政府應變能力不足,無法在第一時間搶救的問題。秘魯政府須全面改善沿海地區的排水系統等設備,避免災害再度發生。


小檔案/秘魯氣候危機

秘魯位於南半球赤道附近,地形變化多端,有安地斯山高地,多座海拔六千米以上的雪山,還有亞馬遜熱帶雨林、沙漠地區等。地球上有卅二種氣候,秘魯就有廿八種之多,不過受到氣候暖化影響,秘魯的冰河急速溶解,統計一九七○年至二○一四年,有百分之四十二的冰河已消失。

此外,過去首都利馬終年氣候溫和,高低溫都在廿至廿六度之間。不過,現在的氣溫越來越高、且熱的天數越來越長,利馬自去年起,每年超過卅度以上的天數日漸上升,被稱為「無雨城」的利馬也開始出現大雨。

=========================================================
補充:

一、臺灣的年平均雨量有2,515公釐(毫米)。

二、聖嬰現象
祕魯南部~智利北部沿海為熱帶沙漠氣候,終年乾燥少雨,原因包括:(1)副熱帶高氣壓籠罩;(2)西臨太平洋,有祕魯涼流流經;(3)東有安地斯山脈,阻擋東南信風。

受到聖嬰現象的影響,東南太平洋岸祕魯涼流(湧升流)減弱(∵東南信風減弱),海水異常增溫,使得東南太洋岸受低壓影響而帶來降雨,易造成水患;反之,在西太平洋岸的印尼、澳洲等地則會受到高壓影響,天氣晴朗少雨,易形成旱災,甚至引發森林大火。

聖嬰現象發生時,因為祕魯涼流減弱,所以魚群隨之減少,魚變少了,鳥也會減少,鳥變少了,鳥糞就減少了。


聖嬰現象

2016/6/1

【台灣】16年來最晚!梅雨大遲到 5月底沒半滴

2016-05-27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 中國時報

好悶熱!由於西南季風啟動,周末前,全台都是高溫炎熱天氣,午後雷雨機率高,氣象局提醒,白天做好防曬,並多補充水分,也要記得攜帶雨具。而現在已5月下旬了,梅雨帶滯留鋒面卻遲遲未來,打破2001年紀錄,成為16年來,入梅最晚的一年。

每年入梅(首波梅雨滯留鋒面抵達)約在5月15日到20日區間,2001年至2008年都是如此,上次最晚入梅是2009年5月26日至5月30日,今年至今還沒入梅,顯然已是16年來最晚。

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表示,去年強聖嬰年,致使今年副熱帶高壓偏強,加上鋒面偏北,不利潮溼的西南風建立,使得今年梅雨季雨期遲了。

梅雨是每年重要的水來源,但天氣風險管理公司天氣分析師廖于霆說,今年春雨偏多,雨量少衝擊不大,只不過恐造成5~6月均溫偏高。

根據氣象局觀測資料顯示,26日各地悶熱,台北高溫一度到34.9度,嘉義也有34.7度,恆春、台南、板橋都超過33度,明後兩天,白天各地氣溫續偏高,西半部地區可達33、34度,東半部平均也有31~33度。

至於降雨部分,這兩天受西南風影響,各地仍以午後雷陣雨型態為主。

此外,昨在南海生成的熱帶性低氣壓,未來將往北移,不排除成為今年第一個颱風,名為「尼伯特」。氣象局氣象預報員林智暉說,由於此熱帶性低氣壓距陸地較近,生成颱風、影響台灣機率偏低。

(中國時報)

2016/3/14

2月均溫升幅破百年紀錄 NASA:有史以來最不正常的一個月


2016-03-14 
新聞來源:聯合晚報 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美國NASA指出,今年2月均溫升幅是有紀錄以來之最,打破1月紀錄。圖為美國海洋大氣局的全球1月均溫圖。 美聯社


美國航太總署(NASA)3月12日說,2016年2月寫下高出全球常態月溫新紀錄,升溫幅度是有紀錄以來之最。另一紀錄是,這是空前連續三個月超出,兩項紀錄再度凸顯地球暖化危機。

NASA說,今年2月全球均溫比1951年至1980年的月均溫,高出攝氏1.35度。在此之前,最熱的2月出現在1998年,當年也有強烈聖嬰現象。今年1月均溫高出攝氏1.14度,當時已創紀錄,現已被2月均溫超越。

如果這個2月的超常溫熱還不夠驚人,NASA的分析發現,這是1880年以來最不正常超溫的一個月。

全球月溫度追蹤始於1880年以來,從無連續三個月超出歷史均溫,去年12月到今年2月月均溫,成為1880年以來這個時段,首度高出同一時段均溫攝氏一度。

歐洲中程氣象預測中心的分析發現,2016年2月寫下全球不正常溫熱的月紀錄,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月溫高出攝氏0.86度。

日本氣象廳與美國海洋大氣局(NAOO)將在未來一周內公布分析結果。

若以地區細分,超出度數各地有別,北半球高緯度特別溫熱,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區、加拿大西部與中部、東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以及俄國多數地區,今年2月溫度都超過歷史均溫。根據NASA分析,北緯75度以北之地超出攝氏6度。

美國相當多地區,中歐、東南亞局部與中東,非洲北部與南部,中美洲北部與中部、澳洲北部,赤道太平洋東部與中部,2月也高過歷史均溫。

科學家說,最堪憂的是地球不正常溫熱似乎形成趨勢,禍首是人為暖化,其次才是聖嬰現象


2016/2/27

【非洲】聖嬰影響 辛巴威降雨量少75%

2016-02-07
新聞來源:蘋果日報


辛巴威總統穆加貝5日宣佈,由於聖嬰現象引發異常旱災該國農牧業自去年以來遭受重創,遭遇旱災的地區自即日起進入災難狀態,以確保當局能更有效地調動資源,採取應急措施,減少損失。   

聖嬰現象是東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溫異常升高引起的一種異常氣候現象,會導致全球變暖,這波旱情波及辛巴威全國95%的地區,降雨量比往年減少75%,影響農民正常播種。部分地區種植的玉米嚴重減產,而玉米是辛巴威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此外,旱災還導致全國1.6萬頭牲畜死亡,一些農戶被迫低價出售家畜,不少農村家庭的收入受到影響。
   
辛巴威是傳統農業國家,農業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0%,全國1300萬人口中七成以上生活在農村。由於大旱預計將造成糧食大幅減產,辛巴威政府預計2016年需要進口70萬噸玉米才能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 
  
辛巴威位於南部非洲,一年分雨旱兩季,雨季從11月一直持續到隔年三、四月,當地氣象部門的資料顯示,2015年11月以來的雨季是辛巴威近60年來最乾旱的雨季。(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2015/11/17

【中南美洲】智利「世界最乾沙漠」 迎來難得花海


2015-10-31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聖嬰現象在全世界各地造成氣候異常,但對於地球上最乾燥的地方—智利的阿他加馬沙漠,卻帶來意想不到的美麗景觀,讓沙漠中開滿各色鮮花。

位於南美洲西海岸中部的智利阿他加馬沙漠(Atacama Desert),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地方。但今年由於反常的聖嬰現象,三月間沙漠一天之內降下約廿四毫米的降雨量,釀成洪災,造成逾卅人喪命。這場大雨為沙漠帶來生命跡象,當時不僅讓沙漠首次開花,如今時序進入初夏的南半球,沙漠地區竟再次花開,遍地花海的景象為四、五十年來最壯觀。(法新社)

位於南美洲西海岸中部、夾處在安地斯山脈和太平洋之間的阿他加馬沙漠(Atacama Desert),在上世紀1903年至1918年間,沙漠北邊的阿里卡市(Arica)曾測得連續173個月(14.42年)未有降雨。但受惠於反常的聖嬰現象,今年三月時,阿他加馬沙漠一天之內降下約廿四毫米的降雨量。瞬間大雨造成科皮亞波河(Copiapo River)水位高漲越過河堤,當天就造成至少九人身亡。

然而,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卻替沙漠帶來生命跡象。法新社卅日報導,此刻高溫達攝氏四十度的沙漠,布滿數千種各色花朵,從紫白色相間的智利風鈴草、紅色的「獅子爪」,到黃色的智利細葉孤挺花,花海鋪滿遍地,像是流動的河水般迎風搖曳,替單調的沙漠谷地增添嬌媚景致。

智利阿他加馬大學沙漠專家塞斯佩德斯說:「今年情況非常特別,因為降雨量充足,才能產生這個或許是四、五十年來最壯觀的景象。」此外,阿他加馬沙漠的錦葵花,通常伴隨著每二至七年循環的聖嬰現象開花。但今年的錦葵花因得利於充沛雨水,花開的情況是過去十八年僅見。

三月時的大雨釀成洪災,造成逾卅人喪命,但大雨後阿他加馬沙漠地區首次開花。如今時序進入初夏的南半球,沙漠地區竟再次花開。奇特的景觀也吸引各地遊客前來獵豔,截至目前為止,今年沙漠地區的遊客人數已成長四十%。

有趣的是,位於美國加州、內華達州的死谷國家公園,十月份也降下約十四毫米的雨量,這對乾旱的大盆地來說,算是場「傾盆大雨」。


2015/10/23

聖嬰又來亂 全球農業剉著等


2015-10-23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 聯合新聞網


主要農產品9月來表現 圖/經濟日報提供


聖嬰現象再度來臨,而且這回威力更強,已讓新加坡深受霾害之苦、在太平洋引發颱風、使越南咖啡豆農緊張盯著逐漸乾涸的蓄水池,非洲可可豆農民也面臨歉收,阿根廷牛奶產量減少,美國加州則終於迎接雨水來臨。

聖嬰現象的影響正開始在全球發威。儘管影響尚未確實觸及北美,卻有望成為自1950年有紀錄以來,三大最強的聖嬰現象之一。在年底、甚至明年之前,聖嬰現象將引發天氣諸多變化,影響從哥倫比亞咖啡豆價格到深海魚類的命運等一切。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科學家川柏斯表示,預期會出現大型、具破壞力、大規模的旱災與水災。原則上,提前預警能掌握與因應聖嬰現象,但「在無知的情況下,各類型的破壞將恣意肆虐」。

簡言之,聖嬰現象是由一般會帶動溫暖海水往西流的信風減弱,使得赤道太平洋暖化,這會引發上方的大氣出現反應。

川柏斯說,上一回和這次威力相當的聖嬰現象,出現在1997至1998年,當時水災、火災、乾旱與其他災害導致至少3萬人死亡,災損達1,000億美元。

再上一回是在1918至1919年,那時印度歷經嚴酷乾旱,還可能是引發當時全球流感肆虐的原因。

World Weather公司董事長勒納表示,南蘇門答臘與爪哇的咖啡與可可作物可能將受衝擊。美國太空總署(NASA)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科學家菲爾德指出,蘇門答臘、婆羅洲與新幾內亞在熱帶雨林的火耕已讓新加坡的空氣品質達危害健康水準,聖嬰現象導致的旱象將使空汙更惡化。

勒納指出,肯亞的乾旱可能使茶產量銳減10%,但聖嬰現象帶來的雨水可能會促使明年豐收。



2015/8/21

【北美洲】加州水局官員:厄爾尼諾不會解決北加州旱情


2015-08-13
新聞來源:大紀元

(大紀元記者楊帆舊金山報導)8月11日(週二),在舊金山商會舉辦的公共政策論壇上,加州水資源控制局(State Water Resources Control Board)董事馬修斯(Felicia Marcus)指出,一直謠傳頗廣的「厄爾尼諾現象」(El Nino)不能緩解北加州的大旱。馬修斯說:「不要指望『厄爾尼諾現象』會緩解北加州面臨的乾旱,南加州也許會有一點受益,但是北加州不會有什麼影響。」

去年,有科學家認為會有「厄爾尼諾現象」為加州帶來大量降水,但是「厄爾尼諾現象」沒有出現。今年5月,一些氣象專家相信,今年在幾千英里外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會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可能緩解加州乾旱。

但是馬修斯說,「厄爾尼諾現象」非常難預測,它對洋流和信風的產生、強弱的依賴很大,並且即使產生了,水汽主要會分布在南加州,比如洛杉磯地區,所以可能南加州乾旱會受到緩解,但是北加州不會。

加州已經面臨第四年的嚴重乾旱,馬修斯認為,這是當代最糟糕的一次大旱。她介紹,加州州府正在加大對水資源項目的投資,並且加強回收水的利用,嚴格執行節水法規。

加州現在主要的水利項目包括:聯邦政府的中谷項目(Central Valley Project)、州府項目(State Water Project)、還有很多地方的項目,比如:科羅拉多河系統(Colorado River System)、赫奇赫奇水庫(Hetch Hetchy)、東灣水務局(EBMUD)、歐文斯山谷(Owens Valley)。

據近期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對加州乾旱的報告,加州有超過40萬英畝的農業用地停止農耕,超過1萬7千個與農業相關的人員失業,社區正在逐漸失去飲用水。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乾旱導致了加州的野火數量增長,對經濟、空氣、土地和水都造成了嚴重損失。- See more at: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8/13/n4502679.htm#sthash.oBfMiQSz.dpuf


【北美洲】「怪獸」厄爾尼諾今冬或衝擊美國加州-聖嬰現象


2015-08-15
新聞來源:大紀元

(大紀元記者古昱綜合報導)美國國家氣象局氣候預測中心週四(8月13日)說,今年的厄爾尼諾天氣現象可能是歷史上最強的。所有的計算機模型都預測今年深秋或初冬,一個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將達到頂峰。今年冬天,歷經乾旱的加利福利亞州或受厄爾尼諾衝擊而遭受百年不遇的暴雨。 


隨著變暖的海水湧向美洲,太平洋上正在變強的厄爾尼諾有可能成為紀錄中最強的一次。加利福尼亞NASA噴氣動力實驗室的氣候學家帕特澤特(William Patzert)說:「這肯定有可能成為『怪獸』厄爾尼諾。」
美國聯邦預報員宣布厄爾尼諾現象會在北半球持續整個冬季的幾率超過90%,影響將延續到早春的可能性為85%,高於上個月預測的80%。

目前厄爾尼諾在海上的跡象「強過時值1997年同一時期的情況,」而1997年形成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歷史紀錄上最強的一次。出現大的氣候現象的許多因素已經具備,海洋變暖「堪與我們所看到的1997和1998年的大怪獸厄爾尼諾相比。」帕特澤特說:「現在一切都在朝著厄爾尼諾發展,如果這種現象按其可能性發展下去,可能會帶來大量的洪水、泥石流和混亂。」

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氣候預測中心副主任哈爾珀特(Mike Halpert)說:「我們預計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是歷史記錄中最強中的一個,」「可能是自1950年來歷史紀錄中最強的厄爾尼諾之一。」

強烈的厄爾尼諾可以將通常造成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叢林大雨的亞熱帶急流帶到加利福利亞和美國南部。但是,這麼大的降雨,過去已證明對加州是具破壞性的。1998年初,暴雨造成大面積的洪水和泥石流,導致17人死亡,加州損失超過5億美元。

專家們說,儘管厄爾尼諾可能會給加利福尼亞帶來大量雨水,但幾乎可以肯定這不會解除該州四年的乾旱問題。該州的供水來源,中、北加州不會像南加州那樣從厄爾尼諾現象中獲得那麼多降雨。

厄爾尼諾現象起源於東太平洋不同尋常的暖水溫,可以影響全世界的天氣。在美國,可以給加利福尼亞州及美國南部帶來大量的冬季降雨。厄爾尼諾現象也與澳大利亞和印度的乾旱、太平洋大量的颶風和全球變暖有關。

斯坦福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斯溫(Daniel Swain)在採訪中說,目前的厄爾尼諾現象及北太平洋不同尋常地變暖將「非常可能產生創紀錄最暖的一年。」

但要確保出現如1997年那樣的氣候現象,目前的天氣形勢尚缺少一個因素,就是中、西太平洋的信風放緩,讓這個天氣形勢向東移動。如果信風不放緩,帕特澤特說:「這就會變成一個普通的厄爾尼諾。」

聯邦預報員說,厄爾尼諾天氣系統造成的影響每次都不一樣,從來都難以預料。研究厄爾尼諾現象的專家們注意到,在過去60年中,幾乎沒有可以相比較的情況,每一次的厄爾尼諾現象都被證明是唯一的。哈爾珀特說,厄爾尼諾現象所造成的結果變化也很大。
- See more at: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8/15/n4504470.htm#sthash.hPIiNNT4.dpuf


2015/8/16

聖嬰發威 農產品可能漲價


2015-08-15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強烈聖嬰現象延續至明年春季的機率提高,可能衝擊農作物收成。圖為小麥。 (路透)
美國氣候預測中心指出,強烈聖嬰現象延續至北半球明年春季的機率提高,而且可能是65年紀錄以來最強烈的聖嬰現象之一。由於聖嬰現象曾造成南美洲暴雨成災與亞洲部分地區乾旱,可能衝擊農作物收成。

美國氣候預測中心13日指出,赤道太平洋部分地區海平面溫度已經上升,是聖嬰現象的指標之一。聖嬰現象延續至明年2月至4月時期的機率,目前已從7月的80%,提高至85%。

氣候預測中心副主任哈爾柏特說:「我們預測這回聖嬰現象可能是1950年有紀錄以來、最強烈的聖嬰現象之一。」預測模型顯示,聖嬰現象將在北半球的秋末或初冬攀抵顛峰。太平洋部分地區溫度可能比一般值升高近攝氏2度。

聖嬰現象常會改變南美地區降雨,並為澳洲東部與部分亞洲地區帶來乾旱。南美南部上周已受到衝擊,淹水與土石流損害農作物、導致道路中斷、銅礦開採停擺。未來數日預料將有豪雨衝擊阿根廷農業地帶,不但有損小麥作物,還將會引發鐮胞菌等病害,降低小麥品質。

在亞洲,印度當前雨季雨量已低於長期平均值。泰國稻米出口協會上月才以缺雨為由,將今年稻米出口預估值調降至950萬噸,低於去年的1,097萬噸。

因美元轉強與需求轉弱,農產品近期價格低迷,例如糖價與乳品價格分別跌至6年與13年低點,棕櫚油今年來跌13%。但華爾街日報報導,聖嬰現象可能使農產品止跌,如果作物的損害超過預期,甚至可能推漲價格。

分析師認為,一些與棕櫚油或糖價相關的亞洲企業將因此受惠,例如棕櫚油價每漲10%,全球第二大棕櫚種植公司金光農業資源淨利可能增加16%;農產品交易商豐益國際也可望受惠於商品價格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