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澳岬角,
舊名「番仔澳」,
岬角呈東北-西南走向。
番仔澳地名的「番仔」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是此地昔日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所居住的聚落,
二是深澳岬角的巨岩壁從側面看,
輪廓神似印第安人酋長的臉龐,所以稱之。
而「澳」是地形中的海灣之意,
「灣」、「澳」都是指凹進來的海灣,
可闢建為港口,這裏即是深澳漁港。
與「澳」相反則是「岬」,
與岬同義有「角」、「鼻」、「頭」,
此地形則為向海突出的陸地,
地勢常較高,因此常為燈塔設置之處。
臺灣北部海岸即為「灣岬海岸」,
成因有二:
一為海岸線與山脈走向垂直,
海平面上升後淹沒低處形成「灣」,
較高處則突出於海上形成「岬」。
另一個原因則是軟硬岩相間排列,
軟岩易受波浪侵蝕成「灣」,
硬岩則抗蝕性較強而形成「岬」。
位於岬角東南坡的蕈岩群 |
風化窗,差異侵蝕造成 |
蕈岩群 |
蕈岩群 |
象鼻岩--「海蝕門」地形 |
象鼻岩--「海蝕門」地形 |
岩層上佈滿大大小小的坑洞似蜂窩--蜂窩岩,這是差異侵蝕所造成 |
此岬角西北坡地勢高,往東南坡漸低,為一單面山地形 |
此岬角西北坡地勢高,往東南坡漸低,為一單面山地形 |
2017年元旦連假,
走濱海公路經過深澳附近,
往岬角一望,
佈滿在稜線上密密麻麻的人們,
是在排隊等候站在象鼻岩上方拍照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