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的古地名稱為「金包里」,昔日此地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金包里社(Kimpauri)所在,因此音譯為金包里,後來在日治時期(大正九年)地方行政改制之時,改稱為「金山」,有豐收之意,沿用至今。
今天到訪的金山老街位於金包里街,是北海岸僅存的清代老街,清朝康雍年間,就有福建漳州移民在此定居。老街以金聲橋為界線,往慈護宮的方向稱為下街,往金山國小這個方向稱為頂街。
金包里老街的興起與金包里溪有著密切的相關性,據記載,在十七世紀中(明朝末年),距今約300多年前,昔日船隻可從水尾港逆流而上,直至金聲橋附近卸貨交易,此地因農產和漁貨集散而開始發展,形成一個新的市集,為便於頂街和下街的居民往來金包里溪兩岸,清朝時,地方官江明芳在此建造一座木板橋,名為「金安橋」,但木橋常因大雨而被洪水沖走,街上居民因而捐銀建橋,改造為一石橋,並在橋旁的保安宮旁建一紀念碑,並將此橋改名為「金聲橋」。
由於頂街和下街的居民,因信仰與北管樂器皆有所不同。頂街的福祿社信奉西秦王爺(武英殿),下街的西皮堂祭拜田都元帥,當兩邊發生衝突時,便相約至金聲橋談判,若大打出手,福祿社輸了,就往頂街的崙仔頂(即山上)逃跑,若西皮堂輸了,則往派出所求救,因而有「頂街靠山,下街靠官」的諺語出現,可見官府就位在下街,恰巧慈護宮對面就是警察局所在。
保安宮旁有一座「金聲橋捐銀紀念碑」,記載著當時捐銀建金聲橋的居民名錄,此紀念碑代表著該地發展的歷史,但感覺上不受重視,在觀光發展上並沒有將此歷史文化列為觀光資源。
金包里老街上共有三座廟宇,除了上述的保安宮外,尚有位於下街的慈護宮及位於頂街的廣安宮。慈護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金山人稱為「大廟」,大殿的八角狀龍柱為清同治時期的工藝製品,頗具歷史價值。
慈護宮供奉媽祖,有大媽和二媽。二媽曾在海上漂流,在野柳海邊被發現,因神像只有八吋大,為了與大媽的大小一樣,信徒們集資打造一尊大型媽祖神像,而將八吋媽藏身其中,形成了「媽中媽」。
明清時期漢人入墾,以福建沿海的泉州人先來台,先佔據台灣西部沿海地帶,後來來的漳州人就往較東邊移動,因此金山、萬里和基隆的移民就以漳州人為主。來此屯墾的漳州人迎來開漳聖王的信仰,今日的「廣安宮」前身稱為「聚星堂」,光復之後,才更名為「廣安宮」。現在的廣安宮前人聲鼎沸,除了來參拜的信徒外,有更多的是來享受「金包里鴨肉」的饕客,原本這只是一家位於廣安宮前的小麵攤,客人就在廟前用餐,生意日漸興隆,現在的用餐空間擴及好幾家店面。
來到老街看完歷史文化,也要填飽肚子和帶點拌手禮,除了上面的「金包里鴨肉」外,街上還有幾家餐館可供選擇。但來到金山老街,談名產一定不能錯過地瓜及地瓜相關製品,這裏的地瓜香甜,在於該地土質為半黏、半沙質,適合地瓜生長,加上引自竹子山脈的水源,讓地瓜的品質更優良。老街上除了新鮮地瓜販售外,有許多是地瓜製品,如:地瓜片、拔絲地瓜、地瓜酥…,還有很多攤現做粉圓販售。
金包里溪已淤積填平,金聲橋也不明顯,不過,走在金包里街上,到金聲橋時,道路略為拱起 地圖來源:改自 http://www.jssty.com.tw/ |
金包里老街的興起與金包里溪有著密切的相關性,據記載,在十七世紀中(明朝末年),距今約300多年前,昔日船隻可從水尾港逆流而上,直至金聲橋附近卸貨交易,此地因農產和漁貨集散而開始發展,形成一個新的市集,為便於頂街和下街的居民往來金包里溪兩岸,清朝時,地方官江明芳在此建造一座木板橋,名為「金安橋」,但木橋常因大雨而被洪水沖走,街上居民因而捐銀建橋,改造為一石橋,並在橋旁的保安宮旁建一紀念碑,並將此橋改名為「金聲橋」。
由於頂街和下街的居民,因信仰與北管樂器皆有所不同。頂街的福祿社信奉西秦王爺(武英殿),下街的西皮堂祭拜田都元帥,當兩邊發生衝突時,便相約至金聲橋談判,若大打出手,福祿社輸了,就往頂街的崙仔頂(即山上)逃跑,若西皮堂輸了,則往派出所求救,因而有「頂街靠山,下街靠官」的諺語出現,可見官府就位在下街,恰巧慈護宮對面就是警察局所在。
光緒年間(1885年)由金包里商號莊長春號發起,
在金聲橋頭建了這座土地公廟,
以保佑來往經商的人們與當地居民,稱為保安宮。
以前土地公祠當然在一樓,但隨著商業發展,
一樓做為店面,只好興建二樓,將土地公移往二樓。
以前土地公祠當然在一樓,但隨著商業發展,
一樓做為店面,只好興建二樓,將土地公移往二樓。
保安宮旁有一座「金聲橋捐銀紀念碑」,記載著當時捐銀建金聲橋的居民名錄,此紀念碑代表著該地發展的歷史,但感覺上不受重視,在觀光發展上並沒有將此歷史文化列為觀光資源。
金聲橋捐銀紀念碑 照片來源:走過金山鄉的歷史 - 戀戀金聲橋【第十六期】2006.4.1(http://goldminers.ddm.org.tw/cultural/dm16_20060401.html) |
目前走訪金包里老街,大多的屋舍都已改建,還能看到的老建築只有靠近慈護宮旁的兩棟二層樓洋房。其中之一為建於清光緒27年的博愛中藥舖,這是一座巴洛克式紅磚建築,這是由中醫世家的王番創立,建築山牆上還雕有「王」字。旁邊的紅磚造建築也具有歷史價值,是一家米店。原想好好的欣賞這兩棟老建築,但房子前面都擺滿了攤販,想要走到騎樓都有困難呢!
金包里老街上共有三座廟宇,除了上述的保安宮外,尚有位於下街的慈護宮及位於頂街的廣安宮。慈護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金山人稱為「大廟」,大殿的八角狀龍柱為清同治時期的工藝製品,頗具歷史價值。
慈護宮供奉媽祖,有大媽和二媽。二媽曾在海上漂流,在野柳海邊被發現,因神像只有八吋大,為了與大媽的大小一樣,信徒們集資打造一尊大型媽祖神像,而將八吋媽藏身其中,形成了「媽中媽」。
明清時期漢人入墾,以福建沿海的泉州人先來台,先佔據台灣西部沿海地帶,後來來的漳州人就往較東邊移動,因此金山、萬里和基隆的移民就以漳州人為主。來此屯墾的漳州人迎來開漳聖王的信仰,今日的「廣安宮」前身稱為「聚星堂」,光復之後,才更名為「廣安宮」。現在的廣安宮前人聲鼎沸,除了來參拜的信徒外,有更多的是來享受「金包里鴨肉」的饕客,原本這只是一家位於廣安宮前的小麵攤,客人就在廟前用餐,生意日漸興隆,現在的用餐空間擴及好幾家店面。
來到老街看完歷史文化,也要填飽肚子和帶點拌手禮,除了上面的「金包里鴨肉」外,街上還有幾家餐館可供選擇。但來到金山老街,談名產一定不能錯過地瓜及地瓜相關製品,這裏的地瓜香甜,在於該地土質為半黏、半沙質,適合地瓜生長,加上引自竹子山脈的水源,讓地瓜的品質更優良。老街上除了新鮮地瓜販售外,有許多是地瓜製品,如:地瓜片、拔絲地瓜、地瓜酥…,還有很多攤現做粉圓販售。
最後,來看看水溝蓋,頗有金山的特色。
台灣有許多的老街,但近來為人詬病的是沒有特色,
其實昔日該地會發展起來一定有它的歷史緣由,
從這個面向再去尋找其要發展的方向,
做出區隔與獨特性,
才能讓老街的發展永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