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20

為抗暖化改變農作方式 荷蘭共享農場餵養500人

2019-08-19


為防全球暖化導致這低窪國家遭淹沒,荷蘭出現共享農場模式,200個家庭決定改變飲食及農作方式,共同營運合作社自給自足。圖為大家農場合作社社員於農場情形。(圖取自facebook.com/herenboerenwilhelminapark)


(中央社荷蘭博克斯特爾19日綜合外電報導)荷蘭出現共享農場,為防全球暖化導致這低窪國家遭淹沒,200個家庭決定改變飲食及農作方式,共同營運合作社自給自足,從離家不遠的農場直接獲取蔬果、肉類等糧食。

法新社報導,荷蘭南部的博克斯特爾(Boxtel)合作社由當地數以百計消費者組成,共同決定種植的數十種蔬果,並雇用農民照料供應肉類及雞蛋的15頭乳牛、20隻豬及500隻雞。

大家農場(Herenboerderij)合作社共同負責人柯亭(Douwe Korting)說:「成員主要目標是採行較能永續的方式,吃到天然產品,並讓產地靠近居住地。人們真的開始看見不同飲食方式的改變是至關重要的。」

支付2000歐元(約新台幣6萬9602元)的入社費,即可用一人每週10歐元(約新台幣348元)的價錢,自共享農場取得當地各類當季食材。只要從城裡騎腳踏車10分鐘,就可抵達這片占地20公頃的農場。

大家農場負責人驕傲地表示,這些新鮮食物現在占500人三餐的6成。創辦人范德維爾(Geert van der Veer)表示,農場的指導原則是「就算使用新科技,所有事物也要環繞著自然的需求與資源」。

根據荷蘭中央統計局(CBS),集約式農業成功讓荷蘭成為僅次美國的全球第2大農業出口國,共享農場在這個國家是個破天荒的想法。但這個1/4國土低於北海(North Sea)海平面的國家,對全球暖化特別沒有抵抗力,科學家更認為農業是造成暖化的要角。

聯合國(UN)近來發布報告警告,為遏止全球暖化,得儘快改變世界各國目前用土地生產糧食的方式,否則糧食安全與健康將會陷入風險之中

范德維爾表示:「如果想讓雙腳保持乾燥的話,我們的生產系統與飲食方式需要有根本上的改變。」

荷蘭農業部長史考登(Carola Schouten)6月揭曉1.35億歐元的新補助計畫,要幫農場主往「循環」農業轉型。這份計畫目的是「不再盡可能低價生產,而是在生產時把原物料的損失減到最少,以及管理土壤、水與自然」。

隨著第2座共享農場要在荷蘭中部開張,范德維爾強調,擁抱更簡單的農產方式,不代表要避開新科技。他說:「農業發展道路過去幾年逐漸變窄,現在撞上牆了。我們在運用今日的科技之際,必須回到1950年代的農耕方法,因為當時我們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柯亭也說:「肯定的是,農業必須得改變。」(譯者:侯文婷/核稿:林治平)1080819

辛巴威天災糧食短缺 經濟可能更惡化

2019-08-20
新聞來源:中央通訊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1908200169.aspx

(中央社記者徐梅玉約翰尼斯堡20日專電)非洲國家辛巴威人民的主食玉米今年歉收,僅得80萬噸,較去年減少53%。經濟學家預料此一現象將導致原已不穩定的經濟現狀更為惡化,猶如雪上加霜。

根據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me)估計,辛巴威農村人口中有超過1/3,約360萬人,將面臨糧食不足危機。此一數字至2020年1月將達到550萬人,糧食短缺已經迫在眉睫。

南非新聞網站「財政24」(fin24)日前引述南非農業商會(Agricultural Business Chamber of South Africa,Agbiz)首席經濟學家西羅玻(Wandile Sihlobo)表示,乾旱導致辛巴威2018/2019年的播種季節被迫延後。雖然最終迎來雨季,卻又因為雨量過多以至於農作物受損嚴重,例如3月份的熱帶氣旋伊代(Idai)釀成重大天災。

他指出,乾旱或洪水總是對農作物具有巨大的破壞性。然而對於經濟已呈窘迫的國家,例如辛巴威,氣候不佳所導致的嚴重後果通常會在極端氣候結束後的幾個月開始發酵。

西羅玻說,如果辛巴威是一個經濟穩定的國家,擁有正常的市場機制、政策與基礎建設,農作物收成下降所產生的影響會得到政府的援助,或是進口他國農產品,而得以緩解。

他說:「然而辛巴威並非如此。經濟、政治環境和國家資源依然十分脆弱,玉米市場運作不佳。」

根據西羅玻的看法,辛巴威保守估計至少需要進口100萬噸玉米才能符合未來一年所需數量。

他認為,南非、尚比亞與墨西哥都是辛巴威政府採購的潛在對象。除白玉米外,辛巴威政府可能會向巴西、阿根廷、烏克蘭與美國採購黃玉米。

辛巴威土地面積約3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615萬,1965年脫離英國管轄獨立。現任總統、77歲的姆南加瓦(Emmerson Mnangagwa)於2017年罷免掌權近40年的前總統穆加比(Robert Mugabe)後,接掌國家。人民原以為新任總統可以帶領國家脫離經濟困境,但似乎事與願違。(編輯:馮昭)1080820



2019/8/17

川普肖想買格陵蘭 遭嘲諷

2019-08-17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3993889?from=udn-relatednews_ch2


美國總統川普傳出多次私下向顧問表示想買下全球最大島嶼格陵蘭,但丹麥政治人物對此想法嗤之以鼻,16日還輪番嘲諷。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報導,房地產大亨出身的美國總統川普,起心動念想購買丹麥屬地格陵蘭已經有一陣子,有時候顯得非常認真,有時則不以為意,但他確實常常把格陵蘭掛在嘴邊。




消息人士指出,川普曾在開會、晚餐或閒談時,頻頻詢問顧問美國否能買下終年覆蓋在冰雪之下的格陵蘭;他興致勃勃地聆聽大家討論格陵蘭蘊含的豐富資源和地理重要性,也詢問顧問能否採納這項意見。

華爾街日報報導引述消息人士說法,指川普去年春天在某場晚宴提到,有人告訴他丹麥在援助格陵蘭上有財務困難,建議他可以考慮買下,他問在場人的意見。這位人士認為,與其說川普的提問是認真的,倒不如說他是要表達:「我權力大到可以買下一個國家」。

不過,丹麥前總理拉斯穆森率先在推特開砲,「這一定是愚人節笑話,完全不合時宜」。丹麥人民黨外交事務部發言人伊佩爾森也說,「若他認真考慮這件事,最後只會證明他一定是瘋了」。

丹麥第二大黨因紐特人共同體(IA)議員拉爾森認為,「比起美國,我很確定多數格陵蘭的居民長期來看寧願與丹麥建立關係」。

川普預計9月造訪丹麥,這是他任內首次出訪丹麥,但與買下格陵蘭島應該無關。

格陵蘭島位於北大西洋和北極海中間,人口約5.6萬人,面積則有210多萬平方公里,但80%被冰雪覆蓋,仰賴丹麥的經濟支持。由於格陵蘭具有戰略地位和豐富礦產,目前愈來愈受中俄美等全球超級強權關注。
丹麥和美國間的防禦條約可追溯至1951年,該條約賦予美軍在北格陵蘭圖勒空軍基地的權力。


雅加達快沉了…印尼擬遷都

2019-08-17 
新聞來源:聯合報 編譯羅方妤/綜合外電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11314/3993831

印尼首都雅加達正在下沉,一名男子行經北區一座沉沒在水中的廢棄清真寺。 (法新社)



印尼總統佐科威在十六日紀念獨立七十四周年的年度國情咨文中,呼籲民眾支持將首都遷離太擁擠、正在下沉且受汙染的雅加達,改在婆羅洲島的加里曼丹建立新都

佐科威在獨立日前夕告訴國會議員和高階官員,首都不僅是國家認同象徵,也是進步的代表。

他說:「我請求全體印尼民眾的祝福和支持,將我們的首都遷至婆羅洲。這是為了實現平等和經濟正義,為了印尼的前景。」

遷都討論 已數十年

印尼討論在婆羅洲島上建立新都已有數十年。佐科威今年四月批准將首都遷離爪哇島雅加達的計畫,使遷都一事終於往前邁了一小步。爪哇島是印尼人口最多的島嶼

佐科威沒有指名新都的確切地點,但婆羅洲島東加里曼丹省的丘陵地區經常被傳是新都可能地點。

由於抽取地下水不受控制,雅加達容易發生洪患且迅速下沉。該城市是典型的亞洲巨型都市,城市功能已經失調,造成河川大規模汙染和汙染供應城市的地下水。據估計,交通壅塞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可達六十五億美元。

改善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基礎設施不足是佐科威的政策,這幫他在今年四月總統大選贏得連任。佐科威接受美聯社採訪時,重申想要建立新都,並提議新都應在爪哇島外。爪哇島聚集全國人口百分之五十七,印尼有近二點七億人

政經分離 蘊涵商機

他說:「我們想區分首都功能,政治中心自雅加達分離,而雅加達就作為商業和經濟中心。我們不想要財富只存在於爪哇島,也想要財富在爪哇島以外的地方產生。」

建立新都 耗資天價


印尼國家發展規劃部部長班邦表示,建立新都將需要三萬至四萬公頃的土地和一百五十萬人口。遷都至比較安全且人口較不稠密的地區將耗資高達三百三十億美元。

遷都費用包括大約一百五十萬公務員的住房,預期二○二四年開始搬遷。

官員表示,新都要具備許多條件。它必須位於印尼中心,自然災害發生風險也應低於其他地區。印尼擁有超過一萬七千座群島,東西端橫跨五千公里,且時常受地震、洪水和火山噴發侵襲。

印尼並非第一個遷都的東南亞國家。緬甸軍政府二○○五年將首都突然從仰光遷至距其三百廿公里的偏遠山區奈比多。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行政機構一九九九年從吉隆坡搬遷至布城,分散吉隆坡的擁擠。


2019/8/15

印度南部發布洪水警報 全國豪雨成災釀244死

2019-08-14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 中央社 新德里14日綜合外電報導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3989020


雨季豪雨重創印度,全國死亡人數攀升到至少244人,印度當局今天針對南部克勒拉省(Kerala)部分地區,發布最新洪水警報。

當局警告克勒拉省當地居民,受雨季重創的部分地區在未來24至48小時內,將會出現豪雨或強降雨情形。

包括克勒拉省、卡納塔卡省(Karnataka)、馬哈拉什特拉省(Maharashtra)和古茶拉底省(Gujarat)的部分地區飽受暴雨侵襲所苦,已有超過12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大多數前往政府設立的緊急避難所避難。

克勒拉省警方今天告訴法新社,今年雨季在克勒拉省造成的死亡人數增加到95人,另有至少59人失蹤。

鄰近的卡納塔卡省至少有58人喪命,當局已在洪患災區救出約67萬7000人。

熱門觀光地區克勒拉省去年遭逢近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洪災肆虐,造成約450人死亡,包括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遭破壞,還在致力重建的克勒拉省如今再度在雨季豪雨成災中首當其衝。


========================================================================

熱浪大雨接連侵襲 印度雨季上百人喪命
新聞來源:民視新聞網
2019年7月17日 上午10:31

南亞國家包括尼泊爾、孟加拉、印度,目前適逢雨季。季風雨來得又急又強,至少130人死亡,好幾百萬人受到影響。其中,印度的狀況更是極端。不久前,印度才飽受高溫旱災之苦,現在卻有許多地區大水成災。

一開始是高溫旱災襲擊,在全印度造成130人死亡。光是北部的比哈爾省就有100人熱死,是比哈爾省史上熱死人的最高紀錄。

印度西部的馬哈拉斯特拉省則是遇上數十年最嚴重的旱災。但現在,卻又出現淹水成災的景象。一乾一濕,災情同樣慘重。

CNN氣象主播賈瓦赫利報導:「藍條柱代表6月初到7月中旬,實際的降雨量,正常雨量是綠色這一條線,每一天降雨量都低於正常雨量,一直到前幾天雨量激增超過正常值,這是大問題,但2019年季風雨量仍是偏低。」




商業大城孟買的水災是十多年來最嚴重的,整個城市幾乎停擺,火車站和高速公路通通積水。

才熱死最多的人比哈爾省,這下子大雨下個不停,洪水滾滾來襲,周邊省分和鄰國尼泊爾、孟加拉也都遭殃,已傳出死亡災情。專家表示,氣候變遷的危機使天氣在極端擺盪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氣候專家郭許說:「1980年中期到2010年中期這段期間,印度遇上過300個極端氣候,絕大部分出現在2005年之後,可以說極端氣候的強度和頻率都增加了。」




印度第六大城市清奈正是極端氣候的最佳代表。2015年罕見的大雨,清奈許多地區淹水成災。但今年由於雨量出奇的少,缺水嚴重。

更糟的是,清奈的基礎建設完全無法應付。不過專家警告,不只是清奈,這將是全印度必須面對的大問題了。

郭許說:「我們的基礎建設無論是雨水下水道系統,防洪措施、社區防洪等,尤其是較貧窮社區還有交通系統,都要更有彈性。」

如果基礎設施不趕快跟上來,印度除了有重大的經濟損失外,還會有數以百萬計的民眾生命財產面臨威脅。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
問題:

印度半島氣候年分三季,分別是哪三季? 月份及影響因素分別是什麼?



2019/8/11

【美中貿易戰】 全球進出口大洗牌 美國大豆農另尋出路轉銷歐洲

2019-08-11
新聞來源:上報、YAHOO奇摩https://tw.news.yahoo.com/%E7%BE%8E%E4%B8%AD%E8%B2%BF%E6%98%93%E6%88%B0-%E5%85%A8%E7%90%83%E9%80%B2%E5%87%BA%E5%8F%A3%E5%A4%A7%E6%B4%97%E7%89%8C-%E7%BE%8E%E5%9C%8B%E5%A4%A7%E8%B1%86%E8%BE%B2%E5%8F%A6%E5%B0%8B%E5%87%BA%E8%B7%AF%E8%BD%89%E9%8A%B7%E6%AD%90%E6%B4%B2-230100466.html


大豆是中美貿易戰的關鍵貨物。雙方貿易衝突持續升高之際,中國5日宣布停止採購美國農產品,報復川普政府再加徵關稅。但美國豆農協會則認為,若少了美國,根本無法有足夠供給滿足中國的大豆需求,因此中方強硬立場並不可行。

大豆被認為是美國最有經濟價值的出口農產品。《雅虎財經》報導,美國豆農、明尼蘇達大豆種植者協會的祕書強森(Darin Johnson)表示,巴西身為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國,根本沒辦法獨立生產足夠大豆,來滿足中國膨脹的中產階級的需求。

在過去1年之中,因為貿易戰關係,中國轉向巴西、阿根廷等國採購大豆。強森認為,中國沒辦法消除對美國大豆的需求,世界上根本沒有足夠的大豆來滿足中國。

中國中產階級膨脹 大豆需求提高

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國巴西無法獨立生產足夠的大豆來滿足中國膨脹的中產階級需求。在過去一年中,隨著中美貿易戰持續,中國已轉向巴西和阿根廷等大豆生產國,這些國家預計將在下一個銷售年度增加出口。報導指出,美國各農業貿易組織代表認為,這種情況是站不住腳的。

北卡羅來納州大豆協會首席執行官瓦格納(Owen Wagner)說,「事實上,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第二大大豆出口國(僅次於巴西),全球需要美國農產品」

瓦格納認為,即使北京政府對美國大豆徵收報復性關稅,中方在這場貿易戰中能取得的「成就」基本上就是促使美國的大豆促銷,但它們無法有效消除對美國大豆的需求。

瓦格納表示,另一個原因是中方進一步針對美國大豆生產商進行報復的能力正在減弱。因為中國進口美國大豆在2018年下降多達98%,幾乎觸底,已無報復能力。

瓦格納還表示,中方減少對美國大豆的依賴使得美國豆農尋求替代市場,讓全球貿易活動重新洗牌。他說,確實看到美國增加對歐洲和墨西哥的出口量,「他們(歐洲)在過去一年中(進口了)接近1000萬噸(美國大豆),這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從未見過的水準。」

瓦格納認為,目前中國可以靈活地大幅削減美國大豆進口量的一個主要因素是該國對生豬飼料的需求低迷。生豬飼料是用豆粕生產的。非洲豬瘟的爆發預計會使中國的豬群到2019年末減少50%,代表畜牧業將減少對豆粕的需求。


2019/8/5

人口重大危機 台灣首見 死亡數超過出生數

2019-08-05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https://tw.news.yahoo.com/%E4%BA%BA%E5%8F%A3%E9%87%8D%E5%A4%A7%E5%8D%B1%E6%A9%9F-%E5%8F%B0%E7%81%A3%E9%A6%96%E8%A6%8B-%E6%AD%BB%E4%BA%A1%E6%95%B8%E8%B6%85%E9%81%8E%E5%87%BA%E7%94%9F%E6%95%B8-215005340--finance.html

工商時報【彭?琳、呂雪彗╱台北報導】

人口結構再出現嚴重警訊!我國人口1到6月有8萬8,098人死亡,卻只有8萬5,961人出生,今年上半年死亡人數與新生嬰兒數首度出現交叉,台灣人口自然增加率首次由正轉負,若下半年趨勢不變,將比國發會預期2020年人口自然增加由正轉負,提早一年發生。

對此,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表示,政府若不採取對策,我2022年人口負成長(含移民等社會增加人口)、2027年人口紅利完全消失,對台灣競爭力形成重大威脅。

她說,日本都是老人國,勞動力銳減,4月甫修改入管法,打開14種行業別外來移工大門;我國也有《新經濟移民法》在立法院待審,在不影響國人就業及薪資下,延攬及補充外國優質人才與人力進來,可強化產業升級,避免人口結構快速惡化。

國發會人口推估指出,2020年我國死亡人數為18.1萬人,出生人數為17.8萬人,自然增加率將由正轉負,2021年總人數將達到最高峰2,361萬人,2022年總人口數開始呈現負成長

不過,內政部戶政司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1月份自然增加人數517人,自2月份起死亡人數開始大於出生人數,累計上半年死亡人數比出生人數多了2,137人,人口自然增加率為千分之-0.09。我國人口不但快速老化,自然增加率恐提前於今年由正轉負。

官員認為,現在才8月份,通常下半年出生嬰兒人數比較多,有時候出生和死亡人數有變化是單年現象,還需要觀察更長的趨勢。人口自然增加率雖出現負值,官員認為,可仰靠移入、外配來台等方式,帶動社會增加,今年上半年社會增加4,236人,高於自然增加的負值,加加減減後,今年總人口增加數仍可維持正成長。

國發會人力處長林至美表示,社會增加率往後數十年呈平穩狀態,我國移入正成長,平均每年約1.1∼1.2萬人,至2065年約1.5萬人,略增但呈水平趨勢。但若死亡與出生出現交叉,總人口成長率(社會增加與自然增加的總和)估2022年接近零成長、甚至負值。

林至美說,明年國發會將會再作一次人口推估,105年工作年齡人口減少,但勞參率提升,估五年內我勞動力人口可呈正成長,而因自動化及科技技術提升,每人生產力仍會提升,競爭力不致立即下降。

我老化趨勢陡峭超過日本,出生率又低於日本1.4人,會影響1∼20年後人口結構惡化,非靠出生率提升可改善;除非有移民進來,方可減緩人口結構不均衡,否則坐視其惡化,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