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0

中美貿易角力 促新南向開新局-北東協崛起 專家籲切勿躁進

2019年11月10日
工商時報【賴瑩綺、譚有勝╱台北報導】
https://tw.news.yahoo.com/%E4%B8%AD%E7%BE%8E%E8%B2%BF%E6%98%93%E8%A7%92%E5%8A%9B-%E4%BF%83%E6%96%B0%E5%8D%97%E5%90%91%E9%96%8B%E6%96%B0%E5%B1%80-%E5%8C%97%E6%9D%B1%E5%8D%94%E5%B4%9B%E8%B5%B7-%E5%B0%88%E5%AE%B6%E7%B1%B2%E5%88%87%E5%8B%BF%E8%BA%81%E9%80%B2-215007206--finance.html


中美貿易戰讓不少台商選擇挺進東南亞,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表示,目前較看好堪稱未來亞洲工廠的北東協五國「CLMVT」(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泰國),但台商宜從政治、成本、貿易協議等因素全盤考量投資地,「切勿躁進」。

自2018年7月美國對中國價值16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後,大陸台商加速轉移產線,東協國家則卯足全力向台商招手。

徐遵慈表示,泰國正推動「泰國4.0」、「東部經濟走廊」(EEC)政策印尼則推動以電子、車輛、化工、紡織和服裝、飲料五大產業的「工業4.0」,建議科技、電子業台商往這兩國移動。至於家具、自行車、輪胎、紡織成衣等傳產業者,不妨考慮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的柬埔寨、緬甸、越南

不過,越南2018年對美出口成長近30%,不僅被美國總統川普點名,也被美方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再加上該國人力、土地成本持續飆漲,不少受訪台廠直接轉向考察緬甸及印度。至於享有普遍優惠制(GSP)的柬埔寨及緬甸,則分別因政治穩定性及羅興亞人權問題,遭到歐美重新檢視

徐遵慈指出,東南亞各國的變動性很高,包括貨幣、政策、土地、工資等問題都需全盤考量,且轉單效應會持續多久也有待思考。國發會前主委、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則表示,目前在大陸的台商約有10萬家,遷出仍屬初期階段。由於小型廠商獨自到東南亞投資有一定難度,需要和大廠一同轉移生產基地,才能夠達到成效。此外,電子業供應鏈較長,大廠轉移可能要帶走20∼30家廠商,相較下,目前傳統產業轉向東南亞布局可能是個契機。




11.2億加高五股堤防 中央埋單

2019-10-28
新聞來源:聯合報 記者王敏旭/新北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11322/4129339
 
行政院長蘇貞昌(中)昨視察五股疏左堤防,宣布堤防加高總經費11.2億元將由前瞻預...
行政院長蘇貞昌(中)昨視察五股疏左堤防,宣布堤防加高總經費11.2億元將由前瞻預算支付。 記者王敏旭/攝影
新北市府今年9月提前瞻計畫補助,盼五股疏左堤防加高經費,能由中央協助。

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前往視察,並且宣布總經費11.2億元將由前瞻預算來支付,疏左堤防高度將從現有6公尺提升到10公尺,達到200年的防洪標準

蘇貞昌表示,近日哈吉貝颱風造成日本多人死傷,颱風路徑沒人知道,假設來到台灣該怎麼辦;他當過縣長知道照顧這麼多人不簡單,該堤防已經要求水利署盡快施作,也希望新北市政府快點準備好後續的規劃。

新北市副市長陳純敬說,新北目前有14個整體開發區,其中五股區的疏洪道左岸就碰到困難;受限於大台北防洪洪水平原管制的影響,五股的都市發展必須將堤防加高跟對岸一樣,但目前只有20年的防洪標準

陳純敬表示,新北整體財務計畫困難以及考量都市計畫開發效益,導致堤防加高工程延宕,不過目前五股區發展繁榮,成泰路以西有1.6萬戶約5.8萬人口,堤防不加高會造成該區淹水,因此請求中央政府協助。

經濟部水利署長賴建信表示,2010年行政院核定「台北地區(社子島地區及五股地區)防洪計畫修正」,決議這些區域要達到大台北地區一致保護標準,今年2月新北請求中央協助治理,9月再提報前瞻計畫。

賴建信指出,未來五股疏左堤防加高工程,從國道一號以北至觀音坑溪,總長約4公里,工程總經費11億元,工期48個月,屆時會與新北市府加速合作,把未加高的堤防盡快完成。




2019/11/9

柏林圍牆倒塌30年 美麗新世界待努力

2019-11-09
新聞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40851


1989年11月10日,布蘭登堡門附近的柏林圍牆。(圖:取自維基百科)


今天(9日)是結束冷戰時代的柏林圍牆(Berlin Wall)倒塌30週年紀念日,當年在柏林圍牆倒塌後,東西德接著統一,而東歐共黨政權也一個個垮台,打開鐵幕走向民主。不過,30年後的今天,邊界和孤立主義並未終結。

柏林圍牆成為冷戰代名詞

二戰之後,德國柏林被當時的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蘇聯成立東德政府,而美、英、法的佔領區則成立西德政府。

一開始,柏林市民可在各區內自由活動,但是隨著冷戰對抗加劇,1952年東西柏林的邊界開始關閉。1961年8月13日,東德開始建造柏林圍牆,這道高牆把柏林一分為二

冷戰代名詞之一的柏林圍牆,長155公里高約3至4公尺,透過瞭望台、鐵絲網、水泥牆分成數道防線。當時東德稱柏林圍牆是「反法西斯防衛牆」,但真正目的則是阻擋東德人奔向自由。

據波茲坦近代史研究中心指出,柏林圍牆從興建到1989年倒塌的28年間,確定至少奪走125條人命。大多數罹難者都很年輕,他們因為警報、警犬、地雷、通電鐵絲網、壕溝、拒馬等設施而喪命,含恨死在圍牆邊。

30年前推倒圍牆的那一刻

1989年秋天,東德各地發生群眾示威運動,原本當局希望有計畫地放寬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沒想到當時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夏波夫斯基(Guenter Schabowski)誤以為要開放柏林圍牆,意外造成上萬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

1989年11月9日傍晚,就在夏波夫斯基在記者會上宣佈,東德公民自由離境的新規定立即生效的一刻,象徵民主與共產分界的柏林圍牆就在東西德人民的合力下傾倒。

這道圍牆倒塌結束了柏林28年來的分裂,並導致1991年德國統一、正式結束柏林長達45年的被佔領狀態。世人興高采烈,夢想著一個開放、合作、自由的美麗新世界到來。

今日世界圍牆反而越來越多

如今30個年頭過去了,隔離世人的圍牆並未被終結。

人為的分隔再度興起,不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計劃在美國和墨西哥邊界築牆以色列政府也打算在約旦河西岸(West Bank)占領區興建隔離牆(Separation Wall)匈牙利也已在和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的300公里邊界上,興建了反移民鐵絲網圍牆。

紐約國際和平研究所(International Peace Institute)的高級研究員諾弗塞洛夫(Alexandra Novosseloff)就表示,圍牆仍在,而且增加了好幾倍,現今的圍牆比30年前更多。

德國柏林圍牆建於一九六一年八月,是二次大戰後德國分裂、冷戰和分割東西歐鐵幕的象徵,至少有一百卅六人因試圖翻越柏林圍牆到西德而死。柏林圍牆於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倒塌,翌年十月東西德統一。





尼羅河大壩爭端 埃衣蘇三國盼明年1月解決

2019-11-07
新聞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40588


由衣索比亞在尼羅河興建的「雄偉復興大壩」(Grand Renaissance Dam, GERD)。 (網路圖片)


埃及、衣索比亞和蘇丹6日設定目標,期盼在明年1月15日前解決尼羅河水壩爭議。這項龐大的工程已經引發因為稀有水資源而升高爭端的疑慮。

在埃及的要求下,美國總統川普同意在華盛頓邀請3國進行調停。

衣索比亞境內藍色尼羅河(Blue Nile)上的「大衣索比亞復興水壩」(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工程,引發這三個國家之間的爭議。埃及擔心供應該國90%用水的尼羅河河水流量將在水壩竣工後減少,並對蘇丹和埃及等尼羅河下游國家構成社會和環境衝擊。衣索比亞則強調,這個水壩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希望藉由這個水壩,成為非洲最大的電力輸出國。衣索比亞認為,這項耗資40億美元的大壩工程不會產生埃及所擔心的後果。

在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以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總裁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主導下,這3個非洲國家外長於第一天會議結束後表示,未來將就大衣索比亞復興水壩進行4次技術性會議。

3國外長聯合發表的聲明中指出,同意共同合作,尋求在2020年1月15日以前達成協議。

聲明中表示:「外長們重申,尼羅河對埃及、衣索比亞和蘇丹人民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以及跨界合作和達成協議後共享利益的重要性。」

3國的水資源部長將參與技術會議,聲明中並未具體說明可能的解決方案。

聲明中說,如果無法在明年1月15日前達成協議,將把這個問題交由國家領導人處理,或尋求進一步的外界協調。

尼羅河流經10個國家,是非洲最長河流,也是這些國家的供水和發電的重要來源。

尼羅河的主要支流白尼羅河藍尼羅河,在蘇丹首都喀土木匯集,然後向北流經埃及,最終流入地中海。

專家表示,如果爭議無法在水壩開始運作前解決,這3個尼羅河盆地國家恐將陷入衝突。

這3個國家的談判在今年破局,導致埃及轉而尋求國際調停。

衣索比亞從2012年開始建造這座大壩,最初預期2017年啟用。這座大壩如果完工,將產生6000兆瓦的電力,相當於6座核子電廠。

尼羅河流經10個國家,是非洲最長河流,也是這些國家的供水和發電的重要來源。埃及90%的灌溉和飲水仰賴尼羅河,並主張依據1929和1959年簽署的協定,擔保埃及對尼羅河享有「歷史權利」。


資料來源:高中地理龍騰版

2019/11/6

印度拒RCEP 避免對中國貿易逆差擴大

2019-11-05
新聞來源:中央通訊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1911050360.aspx

(中央社記者康世人新德里5日專電)印度昨晚宣布拒絕參加「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有幾項理由,包括印度政府智庫根據東協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經驗分析,可避免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更加擴大。

印度總理莫迪昨晚宣布,印度不參加「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主要有幾個理由。

首先,印度正面臨最嚴重的經濟放緩,印度從推出廢鈔、商品與服務稅(GST)後,中小企業和農村經濟受到重創,從2018年第1季,印度連續5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放緩,今年第2季的GDP成長率為6%,更是6年來成長最緩慢的一季。

印度商工部最新公布報告更顯示,印度9月的核心工業產出指數比去年同期下滑5.2%,是14年來最糟糕的一次。專家都預料印度今年第3季的GDP成長,可能比第2季還糟。

因此,如果印度加入RCEP,勢必要開放市場,將對已經嚴重放緩的經濟造成更大衝擊。

其次,印度官方智庫Niti Aayog的分析報告,更讓印度政府對於沒有完善傾銷防衛機制的RCEP感到憂慮。

今日印度(India Today)引述Niti Aayog的報告顯示,印度與世界上幾乎所有經濟強國都呈現鉅額貿易逆差印度與其他15個RCEP參與國的貿易關係,與其中11個存在嚴重的貿易逆差,也包括中國

中國是印度貿易赤字的最大來源,印度去年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近600億美元;過去10年,中國對印度的貿易順差超過7500億美元;即使中國宣稱,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已削減100億美元,印度多位專家批評,在中國對許多印度產品沒有開放市場之下,仍只是杯水車薪。

因此,一旦印度加入RCEP,印度政府擔心與中國等RCEP會員國的貿易逆差將更加擴大,對印度經濟造成嚴重打擊。

此外,Niti Aayog的報告發現,印度對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利用率很低,僅5%到25%。過去10年,印度與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簽署FTA,但印度對已簽署FTA的國家出口成長,也沒有超過印度整體的出口成長

印度專家指出,由中國主導的RCEP,是保護中國製造業免於承受產能過剩及其他自身壓力而崩潰,把參與國家變成消化過剩產能的市場

Niti Aayog報告以中國和東協簽署的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協定為例說,東協6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2010年對中國出現53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但2016年在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後,反而對中國出現54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一旦簽署RCEP,印度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將為中國企業提供自由進入的市場,在美中貿易戰壓力下,印度市場將成為中國企業的續命丹。

因此,印度要求在RCEP納入對傾銷問題的自動防衛機制,在中國無法接受下,莫迪決定印度不參加RCEP

「今日印度」一篇文章認為,這可避免印度成為「中國貿易帝國主義的垃圾場」。(編輯:陳永昌)1081105


2019/10/31

麥德姆颱風生成 一張圖看沙塵暴今起影響台灣

2019-10-30 
新聞來源: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即時報導

今年第22號颱風麥德姆(國際命名 MATMO)今天凌晨生成,對台灣天氣無影響。中央氣象局今天發布大雨特報,東北風影響,今天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及宜蘭地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

中央氣象局副局長鄭明典在臉書表示,這波大陸沙塵暴,擴散範圍包括韓國、日本和台灣

大陸沙塵暴擴散範圍包括韓國、日本和台灣。圖/取自鄭明典臉書


今明兩天東北風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天氣稍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中南部日夜溫差大;東北部及東部地區有雨,北部及東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午後中南部山區有零星短暫陣雨。

環保署提醒馬祖、金門、馬公及北部地區橘色提醒(對敏感族群不健康);富貴角地區紅色警示(對所有族群不健康,宜減少在戶外活動)。

環保署提醒馬祖、金門、馬公及北部地區橘色提醒(對敏感族群不健康);富貴角地區紅色警示(對所有族群不健康,宜減少在戶外活動)。圖/取自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


環保署說,28日在中國內蒙地區觀測沙塵PM10小時濃度達1000微克/立方公尺,29日沙塵往南影響至南京及上海一帶,PM10小時濃度達400微克/立方公尺。

環保署說,30日環境風場為東北風清晨沙塵隨東北風南下影響台灣,午後逐漸影響至中南部地區,中南部位於下風處,汙染物易累積,傍晚中部以北地區空氣品質逐漸趨緩,影響程度視東北風移動路徑及降雨強度而有所變化;雲嘉南沿海地區因午後風速增強,短時間可能發生地表揚塵影響空氣品質。

花東空品區為「良好」等級;宜蘭空品區為「普通」等級;北部、竹苗、中部、雲嘉南、高屏空品區及離島地區為「橘色提醒」等級。

環保署說,31日仍受東北風影響,北部及東半部擴散條件較佳,中部內陸地區及雲嘉南以南位於下風處,汙染物易累積。宜蘭、花東空品區為「良好」等級;北部、竹苗、中部、雲嘉南空品區為「普通」等級;高屏空品區為「橘色提醒」等級。

11月1日仍持續東北風影響,北部及東半部擴散條件較佳,中部內陸地區及雲嘉南以南位於下風處,汙染物易累積,午後受光化作用影響,傍晚臭氧濃度易上升;雲嘉南沿海地區仍可能發生地表揚塵現象。宜蘭及花東空品區為「良好」等級;北部、竹苗及中部空品區為「普通」等級;雲嘉南及高屏空品區為「橘色提醒」等級。

環保署說,未來一周,30日至11月4日環境風場持續為東北風;其中今天東北風將挾帶境外汙染物,影響西半部及離島地區空氣品質;中部以南地區位在下風處,需留意汙染物易累積;雲嘉南沿海地區因午後風速增強,短時間可能發生地表揚塵影響空氣品質。空氣品質受氣象條件影響大。

圖擷自天氣風險 WeatherRisk


「天氣風險 WeatherRisk」臉書粉絲專頁表示,今天中部以北會有一些境外汙染,但量不多。冷空氣的主力是往沖繩一帶,到台灣時汙染濃度已稀釋許多,北部空氣會稍稍轉差;背風側的高屏地區空氣品質則持續不太好。

除了空氣品質,「天氣風險 WeatherRisk」表示,更要留意的是受到偏東風和大氣中層的水氣影響,東北角、宜蘭、花蓮沿海要留意持續性的雨勢,用路人要提高警覺。


放任暖化惡化 30年後洪水恐淹沒亞洲2.3億人

2019-10-31 
新聞來源:聯合報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11314/4135664

最新研究顯示,越南等亞洲國家沿海城市是海平面上升導致淹水的高風險地區。圖為一名女子上月在淹水的河內街頭指揮交通。 (路透)


美國研究機構「氣候中心」最新研究顯示,地球暖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問題比過去料想更嚴重,若不迅速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海平面可能上升0.6公尺至2.1公尺,影響全球近3億人。包括中國大陸、印度等六個亞洲國家,到2050年將有2.37億人每年面臨沿海洪水威脅,影響的人數是原本預估的3倍。

這項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訊」期刊。研究採用「氣候中心」設計的數位海平面模型,配合衛星資料和人工智慧系統預估,比過去的研究更準確。

研究指出,如果人類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30年後,印度、中國大陸、越南、孟加拉、印尼和泰國等亞洲六國將有2.37億住在沿海地區的人口每年至少面臨一次嚴重水患,這比使用現在海平面預估的數字多出約1.83億人。

到2100年,全球約有兩億人居住的地方將低於高潮線,屆時他們現在居住的沿海地區將不宜人居。受影響的民眾大約七成在亞洲八個國家,包括中國大陸、孟加拉、印度、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和日本。這些國家的沿海城市可能泡在水裡,受影響的低窪地區居民不是年年淹水就是住處被淹沒。

大陸上海、天津和香港等沿海大城遭水淹的風險最高,越南河內和胡志明市、印度孟買和加爾各答等地都很危險。在泰國,30年後將有超過百分之十人口被海潮洪水威脅,比過去預估高出10倍,曼谷許多地方可能被淹沒。若放任暖化惡化,到2100年,日本和菲律賓也將面臨每年沿岸海水倒灌引發洪水,影響2200萬人。

受影響的沿海城市當然不只亞洲。美國紐奧良、埃及亞歷山卓等沿海低窪城市都將泡在水裡。伊拉克第二大城巴斯拉大部分地區30年內可能被淹,受影響的居民很多人將被迫遷徙,成為區域動盪的危險因子。

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氣候中心」執行長史特勞斯說,事實上現在全球已有1.1億人居住的地方低於高潮線,仰賴海堤和其他措施防洪。可能受影響的地區應立即採取防洪行動,避免「經濟和人道災難」,更重要的是要阻止暖化問題持續惡化。



2019/10/7

財政問題 厄瓜多2020年1月退出OPEC

2019-10-02
新聞來源:中央通訊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1910020063.aspx

(中央社基多1日綜合外電報導)厄瓜多今天宣布,明年1月將退出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原因是這個南美國家面臨財政問題。

法新社報導,厄瓜多能源與非再生性自然資源部(Energy and Non-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s)發聲明指出:「這項措施符合國家降低公共支出和開創新收入的政府計畫。」

厄瓜多是這個擁有13個成員的國際石油組織規模最小的國家,每天生產約53萬桶原油。

但持續性低成長和高失業率,迫使厄瓜多總統莫雷諾(Lenin Moreno)實施野心勃勃改革計畫,這是國際貨幣基金(IMF)計畫一部分。

厄瓜多1973年加入OPEC,但1992年成為第一個退出的國家,原因是OPEC拒絕提高厄瓜多生產原油配額;厄瓜多政府表示,這個舉動破壞國家經濟。

不過,厄瓜多2007年恢復OPEC會員資格。

能源與非再生性自然資源部表示,厄瓜多「一直是這個組織具有建設性的成員,將繼續與OPEC成員國維持關係」。(譯者:葉俐緯/核稿:徐睿承)1081002


2019/9/25

六都恐將消失四都 學者警告2030年逐步實現

2019-09-25
新聞來源:TVBS新聞網  https://news.tvbs.com.tw/life/1205890

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在紐約才剛落幕,全球暖化議題再度獲得世界重視,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學者警告,若是再不減碳,台灣受到的衝擊,將會是全世界的兩倍以上,海平面若上升30公分,台灣六都裡有四都會消失,其中一個就是台北市。



多位專家學者呼籲政府,重視溫室效應將帶來的影響,第一線農民站出來,說他們已經受到衝擊。

台灣農村陣線理事長洪箱:「下雨,所以一些地瓜會爛根,長不好也種不起來,所以收成都不好,從四月到現在都沒有收成。」

榖笠合作社青農代表吳宗澤:「今年這一期的稻米基本上是完全沒有收成的,即便是年輕人也不想要回來種田,因為種了沒東西收,而且還會虧錢。」

台大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假設我們人類碳排放,這個沒有減少,依照現在的速度的話大概2050年我們二氧化碳的空氣濃度就要突破450ppm,到那個時候大概地球就壞掉了,所以我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農民學者會這麼憂心,不是沒有原因,根據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發現,氣溫越來越高,造成海平面上升,先受到衝擊的地區包含了宜蘭平原、台北盆地、桃園新竹沿海,以及自彰化以南的海岸平原地區海平面上升1公尺,將淹沒台灣陸地面積約1.59%,約572平方公里,相當於6900多個足球場這麼大,其中農業土地佔1.05%。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汪中和:「現在海平面正在加速(上升),從目前的資料看起來的話,如果說是我們沒有採取有效的減碳行動,2030年最快可能地球就會突破這個1.5度的門檻,當它突破1.5度門檻的時候,其實這個時候壓力開始非常的明顯,而且不管是這個台北,不管是高雄台南都會開始有這些壓力了,所以2030年是一個最好的觀察期。」


圖/TVBS更多


記者卓宜姿:「學界警告如果溫室氣體持續排放,台灣沿海平原有一成的土地,將會受到影響六都裡面,新北、台北、台南、高雄海岸建設和海港都必須重新規劃。」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也許在大直那邊可能松山機場,甚至機場捷運可能受到影響。」

中研院研究統計,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從1990年1億3千萬公噸二氧化碳相當量,增加至2016年2億千9萬公噸,增幅達112%。到底我們生活中,除了二氧化碳,最常且排放最多的溫室氣體是這個。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汪中和:「像我們空調的這個冷媒,我們用的空調冷媒以前氟氯碳化物,後來改良了我們用氫氟碳化物,希望能夠減少對臭氧層的破壞,但是沒有想到氫氟碳化物,它對於這個暖化比二氧化碳要高差不多1萬倍,它現在被我們大量地使用,有一天它也會釋放到我們大氣層,所以我們這些人為所造成的這些溫室氣體,它其實反過頭來都會讓我們的暖化加劇。」

目前台灣排放最多的溫室氣體是哪些產業,占比最大是能源產業有約有65%,其次是製造與營造業約16%,再來是運輸住宅,最後是農林漁牧業占0.41%,全球暖化,你我都是元凶,學者呼籲政府,國土規劃上必須盡快安排,沿海地區居民撤離期程。


圖/TVBS更多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汪中和:「到時候那個全世界(海平面)上升30公分,或者更高,我們這邊大概就是半公尺,或者更多了,所以沿海低窪地區,一定要開始受到影響,甚至要開始撤離,尤其是我們那個地層下陷,低窪的地方它本來就是一個容易淹水,然後來了豪大雨的時候,它水積水會不退,那等到海平面再上升它根本沒有辦法去這個承受,所以如果說現在我們不去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不做好防範到時候我們可能都來不及。」

地球發燒越來越熱,台灣從海平面上一點點慢慢消失,減碳刻不容緩,護不住地球,保不了下一代。


2019/9/23

非洲才是野火大陸

2019-09-15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https://tw.news.yahoo.com/%E9%9D%9E%E6%B4%B2%E6%89%8D%E6%98%AF%E9%87%8E%E7%81%AB%E5%A4%A7%E9%99%B8-215015976--finance.html

工商時報【林國賓】

巴西亞馬遜雨林大火引起國際社會關切,但當地的火災與非洲相較其實是小巫見大巫,同期間,光是安哥拉的境內火災就多達6,000起,整整是巴西的三倍。
■Africa is the fire continent but blazes differ from Amazon.

巴西的亞馬遜雨林大火引起全球高度關注,但衛星影像顯示,目前火災災情最嚴重的不在南美,而是在非洲大陸。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稱非洲為「野火大陸」因為今年8月份全球每天平均會有10,000起火災,其中至少有70%發生在非洲大陸。NASA強調,非陸近幾年的火災數量其實都居高不下。

法國總統馬克宏表示,他正在考慮發起一項幫助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對抗火災的國際聯合行動,但專家們指出,非洲的情況有所不同,而且問題並沒有惡化,不過未來的確有可能成為大患。

根據NASA的的衛星影像顯示,8月底亞馬遜雨林大火持續延燒的某周,巴西總共有約2,000起的火災,但同期間安哥拉發生的火災多達6,000起,幾乎是巴西的三倍,剛果也有約3,000起的火災。

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教授亞齊博德(Sally Archibald)指出,「雖然安哥拉和剛果火災數量最多,但這些火災主要發生在樹木稀少的草原和小農種植的田地上,所以毀林的疑慮不若亞馬遜那樣嚴重。」

亞齊博德說,「這些非洲生態系統中存有火災管理問題,但火災也是生態系統的一環。在南美洲,相當比例的非森林林地大部分已轉為黃豆農業的耕地,但在非洲,這些林地基本上還是維持原狀。」

草原火災會釋放出二氧化碳,但一年內草就會重新生長,恢復吸收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功能。

亞齊博德表示,這些火災或許可能往森林蔓延,但大多數在災情失控前就被撲滅,除非樹木遭濫砍導致熱帶森林變得更加脆弱。若熱帶森林發生大火時,樹木會死亡,二氧化碳會上升,而且不會迅速返回系統。

火災多並非全是壞事

亞齊博德指出,「重點就是,非洲火災的確非常多,但它不盡然一定是壞事,對生態來說反而還非常有利。我們是不知道會滅林的火災有多少,但證據顯示我們的森林並沒有減少,反而還在增加。」

NASA研究科學家安德拉(Niels Andela)也表示,草原火災數千年來一直是形塑非洲地貌的重要關鍵。

他說,「火災往往是非洲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在地人也不認為火災有害,事實上,火災通常用於農業目的,舉例來說,最常見的用途就是農民輪耕時會刻意生火。」
安德拉指出,非洲森林濫伐的規模也與南美不大相同。他說,「非洲森林濫伐規模較小,部分原因可能在於既有基礎設施相對落後,而且缺乏進入全球市場的管道。但是,這個情況未來的確可能會改變。」

傳統火耕農業須轉型

針對剛果一天的火災超過3,000起,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非洲區首席談判代表穆帕努(Tosi Mpanu Mpanu)表示,非洲慣用的火耕農業實務的確有必要好好管理。

他指出,「火耕對於非洲森林的確是一個重大的威脅,這需要一個全球性的計畫,包括輔導農民轉型為集約農業,以及給予小農肥料與種子。

根據歐洲太空總署預測,造成氣候變遷的溫室氣體排放中大約有25到35%是來自於所謂的生物質燃燒,其中就包括農民蓄意放火燒出農地的行為。

這些人為火災大多數都出現在非洲的熱帶地區

歐洲太空總署哥白尼計畫的研究人員去年12月發布研究報告指出,2016年非洲熱帶地區此類人為蓄意放火的燃燒總面積多達490萬平方公里


喜馬拉雅冰川加速消融 恐衝擊亞洲數百萬人生計

2019-09-23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有南北極以外「第三極」之稱的亞洲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區(Hindu Kush Himalayan),近年來受氣溫升高影響,區內的巨大冰川正快速消融,可能衝擊數百萬人生計,釀成亞洲最具毀滅性的氣候變遷衝擊。

當地冰川快速消融,起初將在未來幾十年增加水流量,隨著消融面積擴大,流入河川的冰水將愈來愈少,導致流域內的國家為爭奪日益稀少的水資源而衝突不斷。

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區的升溫速度已快過全球平均,使冰川加速消融。這些冰川提供農民灌溉水源、多座水力發電廠發電及數百萬民眾飲用水。約2.5億人住在這個區域,更有16.5億人仰賴發源於喜馬拉雅河川的下游水資源。源自此山區的主要河川包括雅魯藏布江、恆河、印度河、湄公河,對區域經濟至關緊要,且隨著人口增長,用水需求也大增。

根據喜馬拉雅調適、水和韌性研究(HI-AWARE)計算,在本世紀前印度河、恆河下游地區及雅魯藏布江盆地的用水量,將分別增加24%、42%,以及107%。工業及民生用水將增加三至七倍。

印度TERI高級研究學院區域水文研究副教授普拉卡什博士(Dr Anjal Prakash)說:「這座廣大的高山山脈,是全球最大的淡水來源之一。喜瑪拉雅山是兩極之外,以冰雪形態儲存的最大淡水來源,因此又被稱為『第三極』。」

他說,就算達成巴黎氣候協議最具野心的目標、即在本世紀結束前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地區仍將升溫攝氏2.1度,區域內三分之一的冰川消融




2019/9/15

【新北】瑞芳點亮十三層遺址(水湳洞選煉廠)

2019-09-13 (五)  中秋月圓夜,點亮十三層遺址(水湳洞選煉廠)

水湳洞選煉廠遺址,俗稱十三層遺址。煉金工業可以分做「採礦、選礦、冶金、煉金」四大步驟,十三層遺址就是昔日金瓜石一帶最大的選礦場所。2007年為新北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

水湳洞地名來自選礦場廣場巨岩旁之海蝕洞,洞旁溪流自山上流出,造成早期於洞旁形成「湳仔地」(台語發音),故被稱為水湳洞。

水湳洞選煉廠落成於 1933 年,考量採掘活動與礦脈分布,廠房建築於是依山而建,為金瓜石的採銅工業帶來最佳的歷史見證。日本人積極開採金瓜石金礦之後,1920年左右發現硫砷銅礦後, 轉為銅礦開採與煉製,1945年由「臺灣金銅鑛務局」接手,至1955年改組成「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之後陸續在樹梅地區、第三長仁礦體附近大規模的露天開採,1980年代晚期隨礦產減少和所屬台金公司結束營業(1987年)而轉由台電接管,後因土地含有金屬物質而列為污染控制場址。台電除確保民眾不受影響,更因應十三層陸續入選新北市歷史建築、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嘗試利用「遠觀型」公共藝術推動文資活化,與國際照明大師周鍊、一隱照明團隊,以及新銳藝術家何采柔合作點亮十三層,首創土地污染用地再利用新模式,期盼帶動在地發展。(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與新聞報導)

在中秋夜晚,舉辦點亮十三層遺址儀式,期待古蹟活化與帶動地方的發展。

下午四點就到現場,
看著古樸的建築在今晚將有不同的外貌呈現



傍晚時刻的試點燈,
選煉廠後方的無耳茶壺山也短暫的露出臉來





期待的時刻終於到來,
天空之城在黑夜中出現,
美極了~~~










水湳洞選煉廠的前方就是陰陽海


水湳洞陰陽海
為天然礦物所形成的自然現象








從無耳茶壺山遠眺陰陽海



2019/9/14

阿拉斯加最熱夏季 北美淨土成氣候暖化最前線

2019-09-13
新聞來源:TVBS新聞網
https://tw.news.yahoo.com/%E9%98%BF%E6%8B%89%E6%96%AF%E5%8A%A0%E6%9C%80%E7%86%B1%E5%A4%8F%E5%AD%A3-%E5%8C%97%E7%BE%8E%E6%B7%A8%E5%9C%9F%E6%88%90%E6%B0%A3%E5%80%99%E6%9A%96%E5%8C%96%E6%9C%80%E5%89%8D%E7%B7%9A-140617082.html


號稱「北美最後一片淨土」的阿拉斯加,今年迎來史上最熱夏季,出現高達攝氏32度的高溫,野火更是延燒2個月不熄,氣候暖化不但讓阿拉斯加冰河迅速消失,當地的自然生態與經濟,都受到嚴重威脅。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更多


美國最北之州阿拉斯加,今年迎來史上最熱夏季,不僅記錄到攝氏32度的破紀錄高溫,熱浪更讓森林大火大肆蔓延。

民眾:「這太誇張了。」

往年到了八月,雨水就會澆熄野火,今年氣候異常乾熱,讓阿拉斯加的天鵝湖野火,連續燒了兩個月。

科學家:「看實際的觀察數據,2019年霧濛濛的時間,比其他季多達兩倍,幾乎等於其他幾年的總和。」

阿拉斯加引以為傲的冰河美景,也正面臨消失危機。

研究顯示從1960年代起,全球海平面上升最大的主因,來自阿拉斯加冰河融化,融冰量比格陵蘭、南極洲、及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多。

科學家vs.記者:「這整片湖,1950年代早期這裡根本沒有湖,真的沒錯,冰層一直覆蓋到,湖最遠端那一邊。」

改變的不只是阿拉斯加,全球各地都免不了受到影響。

記者:「當這些水分子進入海洋,流到世界上其他地方,這就不再只是阿拉斯加地貌改變的故事,也是邁阿密的故事,是查爾斯頓舊金山灣的故事。」

科學家:「一旦這些冰都融化了,流入大海,只要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水都不會回到這裡了。」

還有一眼看去,不會立刻察覺到的改變,例如:氣溫上升讓新種類的蝨子,北移出現在阿拉斯加,帶來新的疾病,科學家還發現,北極圈內的胡蜂螫人案例,過去五年來增加了百分之60。

科學家:「現在蜂后儘管在積雪下,沒有經歷酷寒,都能存活下來,蜂后越多蜂群就越多,蜂群越多胡蜂數量就越多。」

還有阿拉斯加的經濟支柱,鮭魚,因為許多溪流水溫升高,變得不適合河鮭魚產卵繁殖。

科學家:「這個夏季的氣溫,原本預計2069年才會出現,真的溫度升高的程度,比我們原先估計的超前了50年,那確實是很大的警報。」

海面下的生態,也悄悄在改變。

科學家vs.記者:「我們在監測有害的藻華,他們在檢查水中有害藻類,產生的毒物樣本,因為氣溫較暖,藻類跑到更北邊來生長,可能速度也更快,這裡的居民也很擔憂,因為事關食物安全。」

阿拉斯加號稱北美最後一片淨土,隨著日漸暖化的氣候,原本豐富和諧的自然生態,會面臨什麼樣的危機沒人敢說。




頁岩油產量暴增 美國超越沙國躍居最大產油國

2019-09-13
新聞來源:路透社 中文新聞 

(路透倫敦12日電)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天表示,全球原油需求受到經濟疲弱拖累,但美國短暫取代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國,供應豐沛帶來較低價格也刺激石油消費。

國際能源總署在月度報告中指出:「目前的油價比一年前低約20%,這將對消費者有利。」

頁岩油產量遽增,讓美國於6月暫時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原油出口量突破每日300萬桶。

國際能源總署表示,全球原油需求成長預料將會持續受到抑制,主要是受到美中貿易緊張衝擊以及經濟走疲影響。中央社(翻譯)




2019/9/1

190萬人一夕之間失去國籍!印度阿薩姆人在自己的國家成了「非法移民」

2019-9-1
新聞來源:風傳媒 / yahoo新聞 
https://tw.news.yahoo.com/190%E8%90%AC%E4%BA%BA-%E5%A4%95%E4%B9%8B%E9%96%93%E5%A4%B1%E5%8E%BB%E5%9C%8B%E7%B1%8D-%E5%8D%B0%E5%BA%A6%E9%98%BF%E8%96%A9%E5%A7%86%E4%BA%BA%E5%9C%A8%E8%87%AA%E5%B7%B1%E7%9A%84%E5%9C%8B%E5%AE%B6%E6%88%90%E4%BA%86-%E9%9D%9E%E6%B3%95%E7%A7%BB%E6%B0%91-013001156.html




印度政府31日公布公民身分普查的最終名冊,不在名冊上的人將失去公民身分,東北部阿薩姆邦3300萬人口裡,約190萬人在一夕之間失去國籍,其中穆斯林與窮人受到最大影響。印度政府聲稱這是為了掃蕩非法移民,但許多人憂心這是變相打壓當地穆斯林。印度內政部29日表示,那些不在名冊上的人可在120天內提起上訴。

阿薩姆邦(Assam)是印度唯一有國家公民登記名冊(NRC)制度的邦,該名冊創於1951年,當時用來區分印度公民與東巴基斯坦(East Pakistan,後來獨立為孟加拉)的非法移民。2013年,印度最高法院下令更新國家公民登記名冊,當局於2015年開始實施公民身分普查程序,阿薩姆邦的居民必須出示文件,證明他們或他們的親人在1971年3月24日(孟加拉宣布脫離巴基斯坦獨立的前一天)之前就來到阿薩姆邦,而去年公布的名單有400萬阿薩姆人被排除在名冊外。

反對者憂心上百萬穆斯林將被驅逐出境

那些未能提供文件證明公民身分的阿薩姆人將被視為非法移民,支持國家公民登記名冊的人表示,這有助於掃蕩來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但反對者擔心這將導致阿薩姆邦上百萬講孟加拉語的穆斯林被驅逐出境,有人憂心這份名冊將讓擁抱「印度教民族主義」的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對當地穆斯林的宗教歧視有了正當理由。


8月30日,一個阿薩姆家庭在國家公民登記名冊中心外面確認文件(美聯社)更多

許多人認為,印度當局此舉最後將導致大批阿薩姆居民淪為無國籍人士,憂心這可能引發類似緬甸少數族群羅興亞(Rohingya people)穆斯林逃到孟加拉的人道危機。目前尚不清楚被剝奪印度公民身分的人是否能享有社會福利或擁有財產,《英國廣播公司》(BBC)推測其中一個可能的情況是,這些被剝奪公民身分的人將獲得工作許可,並享有一些基本權利,但沒有投票權。

擔憂失去公民身分 許多阿薩姆人自殺

印度政府在2015年開始實施公民身分普查程序後,許多講孟加拉語的印度教徒及穆斯林擔心自己會被排除於名冊,喪失公民身分並遭到拘留,於是選擇自殺。先前被當局宣稱為非法移民的1千人已經被分別關在監獄裡的6間拘留所,印度當局正在興建另一間預計收容3千人的拘留所,阿薩姆邦政府計畫再興建10間拘留所關押那些失去公民身分的「非法移民」。


32歲的妮莎(Halimun Nessa)流著眼淚說,丈夫阿里(Rahim Ali)擔心孩子失去公民身分,於是選擇自殺(美聯社)更多

當地一名男性被拘留者獲釋後透露,他被關在一間只能容納40人的房間,而那個房間卻關了約120人。許多被關在裡面的人得了憂鬱症,甚至兒童也跟著父母一起被拘留。
「我在自己的國家被當成外國人」

擔任教師的希克德(Shahibul Sikder)來自阿薩姆邦西部巴爾佩塔地區(Barpeta),他的家族從1938年開始定居在阿薩姆邦,他的父親與兄弟姐妹的名字都被列入國家公民登記名冊,只有他被排除在外,這顯然是因為戶口登記出了問題。希克德說:「你在自己國家的土地上被當成外國人,這不只是我,很多人都很害怕……整個家庭都很不安。」


國家公民登記名冊中心的官員為阿薩姆一名小男孩拍照(美聯社)更多


印度非政府組織「正義與和平公民」(Citizens for Justice and Peace)協助那些受到影響的阿薩姆人,該組織秘書塞塔爾瓦德(Teesta Setalvad)表示:「印度在1969年後才有合法的出生證明,我認識的許多印度人都沒有爸爸或媽媽的出生證明,所以我們要說那不是他們父母嗎?所以他們就不是印度人嗎?」她批評這件事簡直就是「惡夢般的一團混亂」。


窮人受影響甚深

許多沒在國家公民登記名冊上的窮人將受到嚴重衝擊,因為他們沒有錢支付提起上訴的相關費用。阿薩姆邦巴克沙地區(Baksa)杜穆里亞村(Dumuria)48歲的店舖老闆戴依(Chandan Dey)說:「就算窮人有文件,但他們被迫經歷這麼多事。村子裡很多人都是文盲,他們得去找其他人協助填寫表格,這導致了許多費用,而且聽證會的地點可能在50至150公里之外,所以這些人還得租車。人們正為此受苦。」


8月31日,阿薩姆邦布拉布里村的村民正在檢視自己的名字是否在國家公民登記名冊上(美聯社)更多


戴依與其他9名家庭成員被排除於國家公民登記名冊外,他說:「同樣的事情一再發生,我們已經繳交了相同的文件,他們問我們是否還有其他文件……我們現在老了。我爸爸快要死了,我們家在這裡已經4、5代了,我們難道可能是外國人嗎?這合乎邏輯嗎?」


2019/8/31

面積如曼哈頓 火山浮石筏攜新物種漂向澳洲

2019-08-26
新聞來源: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8/26/n11478631.htm


一個面積如曼哈頓大小的浮石「筏子」正在漂向澳大利亞。它有望給受到嚴重破壞的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珊瑚(如圖)帶來新的希望。(Toby Hudson/維基百科)


【大紀元2019年08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言編譯報導)一個面積像曼哈頓大小的浮石「筏子」正在漂向澳大利亞,攜帶的海洋生物有望給近幾年受到重創的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珊瑚帶來新的物種和生機。

專家說,如果這些浮石進入大堡礁,它可以幫助補充一些失去的海洋生物。據信,這個「筏子」是螃蟹和珊瑚等生物的家園。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觀測站(NASA Earth Observatory)的數據,8月初,位於太平洋島湯加(Pacific Island of Tonga)附近的水下火山爆發。8月9日,水手首次發現了這個巨大的浮動火山岩。

火山爆發幾天後,一艘名為「漫遊」(ROAM)的雙體船正在前往瓦努阿圖(Vanuatu)的途中。船上的澳大利亞水手們發現了這些海量的火山浮石,「小到像彈珠,大到像籃球,海水都(被蓋住)看不見了。」


「漫遊」上的工作人員邁克爾(Michael)和拉里莎·霍爾特(Larissa Hoult)告訴CNN說,當時他們已經在海上停留了10天,然後有一天晚上看到了這個灰色漂浮物。

「實際上,這景象很令人毛骨悚然。」拉里莎說,「整個洋面都是啞光的——水面上看不到月亮的影子。」

邁克爾補充說,「岩石在我們周圍有點呈閉合狀。所以我們看不到船的蹤跡(或尾跡)。只有回到正常水域時才又看到——月夜中閃亮的水面。」他說,這些浮石來自四面八方。

拉里莎說,「這有點神祕,我們不知道它來自多深(的海底)。看起來很可能還有更多的(浮石)從下面的火山冒出來。」

兩人解釋說,這些浮石上盡是窟窿眼,像冰山一樣浮在水面上。水下部分(體積)約90%,水上部分約10%。

他們預計,在接下來的7到10個月內,這種浮石會順著水漂流到澳大利亞海岸。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會對那裡的微生物產生積極影響。

昆士蘭科技大學地質學和地球化學專業教授斯科特·布萊恩(Scott Bryan)說,目前浮石筏在以每天大約10到30公里(6到19英里)的速度漂移著。它的速度和方向很大程度上是海面水流、波浪和風共同作用的結果。

布萊恩說,像這樣的事件每五年發生一次——產生數萬億塊浮石,小到如彈珠、大到賽籃球。

浮石筏是海洋生物重新分配方式之一

2012年,布萊恩和其他人在類似水下火山事件後所做的研究發現,浮石筏是海洋可以重新分配多樣化海洋生物的一種方式。

當浮石進入大堡礁時,附著的海洋生物也會隨行,可能帶來各種新的藤壺、珊瑚等生物群。

「每一塊浮石都是一種(海洋生物)可以附著和生長並通過海洋遷徙的媒介物。」布萊恩告訴CNN說,「我們一下子將有數百萬至數十億不同物種的個體齊聚海岸線,個個健康,而且都有可能找到一個新家。」

布萊恩說補充珊瑚有一些挑戰,因為它們不能像螃蟹這樣的生物一樣可以輕鬆地跳下來找到新的棲息地。

但如果新珊瑚搭乘浮石遷徙的話,就可能對(澳洲)珊瑚礁起到補充作用。「浮石被淹水或浮力下降、沉入海底並被卡在那裡,然後那些植物和動物以及海洋生物就可以繼續在這個新的地方生存和成長。」布萊恩說。

布萊恩還說,本月的火山爆發可能會產生類似的積極影響,但也有可能將入侵物種引入該地區。

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昆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統,有2900多種珊瑚。2016和2017年,海洋熱浪造成大堡礁大約一半的珊瑚,以及世界各地的許多珊瑚死亡。#


2019/8/29

繞半個地球…亞馬遜雨林大火 為何元凶竟是中美貿戰

2019-08-29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https://tw.news.yahoo.com/%E7%B9%9E%E5%8D%8A%E5%80%8B%E5%9C%B0%E7%90%83-%E4%BA%9E%E9%A6%AC%E9%81%9C%E9%9B%A8%E6%9E%97%E5%A4%A7%E7%81%AB-%E7%82%BA%E4%BD%95%E5%85%83%E5%87%B6%E7%AB%9F%E6%98%AF%E4%B8%AD%E7%BE%8E%E8%B2%BF%E6%88%B0-070855805.html


自去年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大陸掀起貿易戰以來,大豆一直是雙方攻防焦點,而中國為反制川普加稅,正使用巴西大豆取代美國大豆,但全球大豆最大買主的這項舉動,卻可能讓目前面臨野火浩劫的亞馬遜雨林成為貿易戰最大受害者。

從一場「大豆戰爭」開始

彭博資訊報導,目前燒毀巴西亞馬遜雨林的大火,看似跟美中貿易戰中的緊張外交關係毫不相干,但事實上,兩者相關性比想像中還高,因凍結美國大豆每年3000萬噸至4000萬噸採購量,是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主要報復行為之一,而這讓中國較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依賴巴西大豆來填補需求缺口。中國在4月為止的一年裡,進口了7100萬噸的巴西大豆,相當於中國2014年從全球進口大豆的數量。

中國的龐大需求帶動了巴西農業投資熱潮,Nutrien跟Mosec等主要農產企業利用北京希望擺脫對美糧食供應依賴跟分散進口來源的願望,紛紛把重心轉移至南美洲。

畜牧業被迫走向雨林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不應該會對亞馬遜產生直接影響。數巴西大豆種植於亞馬遜雨林南部和東部被稱為「塞拉多」的廣大熱帶草原,而農業投資集中於將塞拉多內目前用來放牧的土地,改成種植大豆等作物。

上述作法讓耕地大範圍擴張,看似不會影響亞馬遜雨林。然而,即使是巴西,土地也是有限的,過去十年巴西耕地的大部分擴張似乎都犧牲了再生森林,而再生森林又往往不像亞馬遜這樣的原生森林受到保護。今年的野火,則可被視為因為耕地從塞拉多被趕走的牧場業者,想在亞馬遜剛被燒毀的雨林地區尋找新牧場

自稱「電鋸隊長」的總統

這個情形特別讓人感到沮喪,因近幾年保育活動似乎已開始收到成效,且即便再生林地持續遭到砍伐,巴西原生森林的砍伐在過去十年幾乎停止。不過,巴西總統波索納洛卻承諾將更積極開發亞馬遜,完全蔑視環境問題,甚至開玩笑地稱自己為「電鋸隊長」。

即便砍伐活動遠離了亞馬遜,改變土地用途也會對大氣有破壞性影響。巴西塞拉多牧場內的森林相當密集,要把這些林地轉變成栽種作物,就必須將有碳封存功能的樹幹連根拔除,這也是此過程昂貴且高難度的原因之一。此外,放牧用的牧地能有效將大氣中的碳鎖在土壤中,每年都要耕耘的耕地卻無相同功用。

森林火災1年增加84%

巴西森林火災在過去一年增加了84%,火勢之強很可能是乾旱所造成,但火災數量增加幾乎肯定是由於人為活動。這些森林火災逾半發生在亞馬遜雨林,另有3成在塞拉多,其餘大多數發生在大西洋沿岸的森林。

當前形勢的危險在於中國對大豆的需求,恐破壞近來停止砍伐森林的進展。經過20年談判,歐盟在6月跟南美洲巴西等主要大國組成的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達成貿易協議,但巴西總統波索納洛對亞馬遜災情的冷漠態度,對必須批准協議的歐洲各國政府來說是個絆腳石。巴西農企業已開始遊說波索納洛政府採取更大行動阻止森林砍伐,因為擔心他的對抗立場恐危及和歐盟的貿易協議並損害出口。

袖手旁觀的貿易夥伴

另一方面,中國往往是個袖手旁觀的貿易夥伴,對糧食安全的長期擔憂意味北京一直積極拉攏巴西。中國手上豐富的外匯,可能讓波索納洛忽視巴西企業要他保護林地的要求,依照自己的直覺行事。

這將是當前貿易戰所產生的悲慘及意料外結果。川普政府留下的最糟糕氣候遺產很可能不是來自能源政策,而是來自貿易。



2019/8/22

鏡頭背後/地球之肺燃燒中:巴西「亞馬遜森林大火」頻繁破紀錄

2019-08-21
新聞來源:轉角國際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001751

全球最大熱帶雨林——亞馬遜森林——正遭遇有紀錄以來,最頻繁的森林大火。 圖/路透社


地球之肺燃燒中:巴西「亞馬遜森林大火」頻繁破紀錄

「『地球之肺』亞馬遜,終有一天無法再呼吸...?」全球最大熱帶雨林——亞馬遜森林——正遭遇有紀錄以來,最頻繁的森林大火。巴西國家太空研究所(Inpe)20日警告:2019年至今,亞馬遜雨林已發生超過7萬2,000起火災,打破了歷史紀錄。巴西亞馬遜州也在8月初,因頻繁大火而進入「緊急狀態」;遠在森林千里之外的聖保羅市,日前更因森林大火濃煙帶來的氣候衝擊,出現白天變黑夜的末日光景。但對巴西總統博索納羅來說,燃燒中的地球之肺卻似乎只是「正常發揮」?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亞馬遜雨林因潮濕環境,在歷史上比起其他森林地帶,相對較少出現森林大火的嚴重天災。然而在全球暖化、森林濫伐,乾旱與沙漠化的雙重衝擊之下,亞馬遜森林大火近年卻越來越頻繁。

根據INPE的監測,「地球之肺」亞馬遜森林從2019年1月至8月,一共發生7萬2,843起森林火災事件,不只比去年同期暴增83%,更打破2013年開始監測以來的最高紀錄。頻繁肆虐的森林大火不只讓鄰近的巴西亞馬遜州,在8月進入「緊急狀態」,更衝擊了千里之外的聖保羅市。

19日下午3點左右,遠在亞馬遜森林2,700公里之外的聖保羅市,本該明朗的天空卻被濃雲慘霧籠罩,一片黑暗。彷彿末日奇景的景象,持續了約1個小時左右,引發當地居民與網友熱議。而這樣的異常氣象,正是受到亞馬遜森林大火影響——巴西氣象局(Inmet)表示,亞馬遜森林大火的濃煙,隨著強勁風勢飄往聖保羅方向後,與城市沿海的濕冷空氣相遇,才形成了濃厚漆黑的雲霧。

根據衛星圖可見,巴西境內的亞馬遜森林,其上空出現大火產生的煙霧瀰漫。根據INPE的監測,「地球之肺」亞馬遜森林從2019年1月至8月,一共發生7萬2,843起森林火災事件,不只比去年同期暴增83%,更打破2013年開始監測以來的最高紀錄。 圖/NASA




頻繁肆虐的森林大火不只讓鄰近的巴西亞馬遜州,在8月進入「緊急狀態」,更衝擊了千里之外的聖保羅市。圖為2013年的亞馬遜森林大火,示意圖。 圖/路透社


不過亞馬遜森林的頻繁起火,都是乾燥自燃的天災嗎?INPE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都表示,森林在乾季的確也會自然起火,但近年異常頻繁的火災,卻是「人類濫砍濫伐的傑作」。



根據INPE,巴西光是6月在亞馬遜的森林砍伐活動,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8%。由於亞馬遜森林今年氣候目前並無異常,人類砍伐與焚燒森林,才是大火頻傳的關鍵主因。然而,INPE對森林濫伐的警告,反而觸怒了今年1月上台以來,熱切主張「亞馬遜大開發」的博索納羅。他先是怒罵INPE「說謊」「用不實數據破壞巴西形象」,之後更在8月初炒了INPE的署長卡爾旺(Ricardo Galvao)。

至於2019年的亞馬遜頻繁大火,博索納羅日前則向《路透社》這樣表示:「過去大家叫我『電鋸隊長』(Captain Chainsaw,指他縱容森林濫伐),現在我又變成讓亞馬遜燃燒的尼祿(Nero,被認為縱火焚燒羅馬城的羅馬皇帝)。但現在本來就是(農人燒田的)『燃燒季節』嘛!」

8月20日,《路透社》拍下亞馬遜森林在被木材業者與農夫焚燒森林後的景象。 圖/路透社

「過去大家叫我『電鋸隊長』(Captain Chainsaw,指他縱容森林濫伐),現在我又變成讓亞馬遜燃燒的尼祿(Nero,被認為縱火焚燒羅馬城的羅馬皇帝)。但現在本來就是(農人燒田的)『燃燒季節』嘛!」上台以來主打發展優先於環保的巴西總統博索納羅,儘管被各界指責,但對於亞馬遜森林大火現象惡化,似乎也不放在心上。 圖/路透社

========================================================================
亞馬遜地區的大部分森林火災都不是天然森林火災,通常是由人類引起的,通常是農民和畜牧業主(主要是大豆農場和養牛場)。巴西和亞馬遜地區盛行的農業方式,是砍伐樹木後將其點燃,以便將土地用於農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