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4 (星期一) 舊草嶺環狀線自行車道21公里行程(一)
趁著校慶補休來了趟舊草嶺環狀線自行車21公里行程,非假日到此處一遊更有悠閒感,這一趟可以2小時騎完的路程,我們硬是騎了4個多小時,真的是很悠哉的慢遊。
早上搭乘台鐵區間車,從台北往福隆 (07:35~09:11),1小時36分鐘抵達福隆車站。出站後,車站外即有很多家自行車出租店,因為今天是星期一,老闆有算我們便宜一點,車子有多段變速,性能不錯。
舊草嶺隧道
在傳統台灣民謠「丟丟銅」中的歌詞中提到的「火車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丟,唉唷磅空內…」,這個火車過山洞的情景就是「舊草嶺隧道」。因為新北市的福隆和宜蘭縣的石城之間有草嶺山脈阻隔,交通往來不便,因此在日據時期開始修築舊草嶺隧道,工程費時三年,於大正13年(1924)完工,全長2,167公尺,為日據時期台灣最長的鐵路隧道,此隧道也因此成了台北往返宜蘭的重要孔道。
草嶺隧道因單軌通車不敷使用,於是在民國75年(1986)另闢雙軌的新草嶺隧道,草嶺隧道因此封閉不用。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風景管理處歷經多年的努力,將舊草嶺隧道規劃為結合歷史、文化、觀光的「鐵馬隧道」,拆除磚塊,在民國98年8月10日正式開放,讓遊客體驗它的獨特風貌。
舊草嶺自行車隧道在新北市的一方(隧道北口),洞口上方題有「制天險」,顯示當時工程之險峻。
進入隧道內,非常涼爽,有天然的冷氣效果,全長2,167公尺,出隧道即抵達宜蘭縣的石城,在這一方的洞口(隧道南口)上題有「白雲飛處」,意喻異鄉遊子思鄉之情,另有一說是「國雲飛處」,此意為彰顯日本當時國力之雄厚。
出了舊草嶺隧道則來到了宜蘭縣的石城。石城是濱海公路從新北市進入宜蘭縣的第一站。名稱的由來,有一說是先民為了防禦原住民的襲擊,砌石為城壘而得名;另一說是明朝天啟年間西班牙與荷蘭據臺時期留下來的海防設施,海濱地帶有石壘遺跡而得名。在這裏可遠眺海上的龜山島。
單面山
海蝕平台與單面山 |
新、舊草嶺隧道
在石城稍作休息後,往濱海公路騎去,開始往北的環狀線自行車行程。今天天氣非常炎熱,雖然已經是11月分了,防曬工作還是不能少,真的很曬。
退潮時分,廣闊的海蝕平台(波蝕棚)一覽無遺,日本將此地形稱為「鬼之洗衣板」(日本九州青島的鬼之洗衣板),感覺讓人更想一探究竟。 台灣東北部的海蝕平台規模很大,侵蝕的紋路也頗具美感,又搭配有單面山地形,是一個自然形成的觀光資源,值得推廣。
海蝕平台上開挖的九孔養殖池 |
S形的紋路 |
海蝕凹壁 |
單面山 |
單面山 |
來到四角窟觀景區,這裏接近台灣本島的極東點--三貂角。三貂角為臺灣本島的極東點,也是雪山山脈的起點。在地形上,「角」與「岬」、「鼻」、「頭」同義,指的是向海突出的陸地,地勢通常較高,因此常為燈塔設置之處,如上述的三貂角燈塔。與「角」相反者為「灣」或「澳」,這是指凹進來的海灣,可闢建為港口,例如:卯澳。
臺灣北部海岸即為「灣岬海岸」,成因有二:一為海岸線與山脈走向垂直,海平面上升後淹沒低處形成「灣」,較高處則突出於海上形成「岬」。另一個原因則是軟硬岩相間排列,軟岩易受波浪侵蝕成「灣」,硬岩則抗蝕性較強而形成「岬」。
據傳明朝天啟六年(西元1626年)西班牙船艦由菲律賓開抵臺灣東北角海域,因不詳地名而為便於記載航海日誌,便以拉丁文命此地為San Diego(聖地牙哥),早期本地先民便以此譯為閩南語音「三貂」,「三貂」的地形是突出於海上的岬角,因此名為「三貂角」。(資料來源: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官網)
「岬」上面為三貂角燈塔 |
從四角窟觀景區往南眺望海蝕平台 |
相關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