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6/26

【新北】平溪線鐵道(四)--望古車站

平溪線鐵道列車各站是:三貂嶺→大華→十分→望古→嶺腳→平溪→菁桐

望古相傳由泉州人胡結於1855年開坑採礦,因被水淹沒而稱為「亡礦坑」,後改稱「望古坑」。也有一說是泉州來的先民覺得此地的地理環境與家鄉相似,因地名是從「望景懷故」之嘆而來。

望古早期多種植大青,可製成藍染用的藍靛,因製作藍靛需大量石灰,而有石灰採集與石灰窯,故附近有地名以「灰窯」稱之,亦留有一座百年石灰窯遺址。在1920~1971年間礦業蓬勃發展,現存有石灼、慶和煤礦遺址。

望古地區為平溪一帶較晚開發的區域,車站附近僅有零星幾戶住家。1967年為運輸煤礦建造的「慶和吊橋」成為地方最具特色的地標。





這是一個只有月台的車站,進出站刷悠遊卡即可

慶和吊橋遺址

















其他相關文章:
【新北】平溪線鐵道(一)--三貂嶺車站
【新北】平溪線鐵道(二)--大華車站
【新北】平溪線鐵道(三)--十分車站、十分瀑布
【新北】平溪線鐵道(四)--望古車站
【新北】平溪線鐵道(五)--嶺腳車站、嶺腳瀑布、蔡家洋樓
【新北】平溪線鐵道(六)--平溪車站
【新北】平溪線鐵道(七)--菁桐車站

【新北】平溪線鐵道(五)--嶺腳車站、嶺腳瀑布、蔡家洋樓

平溪線鐵道列車各站是:三貂嶺→大華→十分→望古→嶺腳→平溪→菁桐

嶺腳舊名「嶺腳寮」,據聞清乾隆嘉慶年間,福建興化人林資成及其父所墾,因在姜子寮山系的南麓築有小屋,故名。早期由古道串聯基隆暖暖地區,透過貿易發展成聚落。

隨著礦業發展,聚落逐漸轉型,早年有永昌(英隆)、鴻福(大東)和順隆煤礦開採,以嶺腳車站為交煤站。月台旁有大東吊橋遺跡、永昌煤礦事務所、炭埕、卸煤櫃及大路車舊橋墩;而日治時期遺留於保甲路旁的嶺腳古橋横跨基隆河,與百年土地公、蔡家洋樓、姜子寮山系的南麓刻於岩壁上的市定古蹟「平溪南無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碣」,及平溪第二大的簾幕式瀑布「嶺腳瀑布」,為嶺腳的歷史、文化與自然地景。



  




昔日火車站的樣貌

火車站旁的磚屋




鐵橋下兩條河流匯集處







嶺腳瀑布



這些洞穴像是人為開鑿的,目的無法得知


蔡家洋樓
蔡家紅磚小洋樓是蔡全先生建於民國28年(1939年),由當時經營永昌煤礦的蔡家所有。用的磚為TR磚。

TR磚:日據時期,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出產的紅磚分為四級,TR紅磚為其會社所生產的一級磚,製程方式以一款乾式壓磚機所壓製,磚面上烙有「TR」二英文字母,其意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Taiwan Renga〉之英文縮寫,所以廣稱TR磚。TR紅磚燒製後密度高重量十足,約四斤重,尺寸多為6x11x23公分,磚面具有花紋式樣及無花紋式樣的紅磚。具有花紋式樣的TR紅磚可分為凸式(陽刻)及凹式(陰刻)兩款,其上皆有稜形網紋以利於與水泥結實密合,另一款無花紋式樣則磚面平整光滑,燒製後在磚面上油,因此又稱「油面磚」,價格比其他種類高上許多。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在台所產之TR紅磚,可說是品質保證,一等建材,當時多用於公家機構的各種建物上,也漸漸取代了先前英資在台設立的「撒木耳煉瓦會社Samuel & Samuel Company」生產的S磚。(資料來源:臺灣古蹟旅遊協會的FB)





其他相關文章:
【新北】平溪線鐵道(一)--三貂嶺車站
【新北】平溪線鐵道(二)--大華車站
【新北】平溪線鐵道(三)--十分車站、十分瀑布
【新北】平溪線鐵道(四)--望古車站
【新北】平溪線鐵道(五)--嶺腳車站、嶺腳瀑布、蔡家洋樓
【新北】平溪線鐵道(六)--平溪車站
【新北】平溪線鐵道(七)--菁桐車站

【新北】平溪線鐵道(六)--平溪車站

平溪線鐵道列車各站是:三貂嶺→大華→十分→望古→嶺腳→平溪→菁桐

平溪名稱由來,乃是因此地位於基隆河上游,河谷寬窄不一 ,且水流湍急,但鄉野地卻是地勢平坦,水流平緩,人稱「平溪仔」由此得名。

平溪煤礦業發展始於1908年,平溪莊長潘炳燭發現煤田露頭,由日系資本家藤田組取得石底煤田礦權,再因基隆礦業鉅子顏雲年興建平溪線鐵路,平溪大規模煤礦開採於是展開,其中石底礦區面積比十分寮礦區多出4.15倍之多。至1943年(昭和18年),平溪登記有案的礦區,幾乎為台陽所統一。平溪營運歷史最長,煤產量最豐富的礦場,幾乎皆為台陽礦業麾下所有。約在1970年代左右,進口替代能源、勞資糾紛、礦場災變的鉅大損失等等的衝擊,台灣煤礦產業逐漸消失,平溪煤礦也漸漸邁向休止符。(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