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9/3

茲卡病毒介紹 / 新加坡茲卡病毒延燒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是由茲卡病毒(Zika 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為黃病毒的一種,主要是經由蚊子叮咬傳播,最早在1947年於烏干達的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目前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過去只有少數人類病例的報導,直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才對此疾病有較多的認識。

傳播方式:
主要是人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於血液中存在茲卡病毒期間再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在病媒蚊體內增殖,而當牠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這個健康的人就會感染茲卡病毒。此外,也可經由性行為或母嬰垂直傳染,也可能會發生輸血傳染。

臺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 (Aedes aegypti) 及白線斑蚊 (Aedes albopictus),這些蚊子的特徵都是身體是黑色的,腳上有白斑。其中埃及斑蚊的胸部背側具有一對似七弦琴 (彎曲條紋) 的白色縱線及中間一對淡黃色的縱線,較喜歡棲息於室內的人工容器,或是人為造成積水的地方;白線斑蚊胸部背側中間有一條白色且明顯的縱紋,比較喜歡棲息於室外。斑蚊一天叮咬人的高峰期約在日出後的1–2小時及日落前的2–3小時,此時外出時要特別留意做好防蚊措施。

潛伏期:通常為3至7天,最長可達12天。

發病症狀:
典型症狀為發燒、紅疹、關節痛、關節炎、結膜炎等,持續約2-7天,有時也有頭痛、肌肉痠痛及後眼窩痛,與登革熱相較症狀輕微,僅有少數的重症病例報導。

依據流行地區監測資料顯示,巴西及玻里尼西亞等流行地區曾有病例出現神經系統或免疫系統併發症,且有孕婦產下小頭畸形新生兒之案例,近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神經異常與感染茲卡病毒有關。

預防方法:茲卡病毒感染症主要經由斑蚊叮咬傳染,目前無疫苗可預防,得病後僅能症狀治療,避免病媒蚊叮咬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

=========================================================

已82例!新加坡茲卡病毒延燒

2016-09-01 06:02 聯合報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新加坡本土感染的茲卡病例至八月卅一日已確認攀升至八十二起,當局呼籲,所有出現發燒或起疹症狀的懷孕婦女,應檢驗是否帶有茲卡病毒。

法新社報導,新加坡國家環境局人員加強滅除散播疾病的蚊蟲,並在多數本土感染病例被發現的阿裕尼東部郊區展開煙燻滅蚊行動。

新加坡衛生部表示,「新加坡所有出現茲卡病毒症狀,如發燒、起疹,或是其他症狀如紅眼症或關節酸痛的孕婦」,應接受檢查是否受到感染。

衛生部也提醒,若另一半曾感染茲卡病毒,孕婦應前往醫院檢查。

茲卡病毒已蔓延到五十八個國家,其中巴西疫情最為嚴重。
多數人感染病毒後只會出現輕微症狀,例如發燒或是出疹,但孕婦若感染,病毒可能破壞胎兒腦部,導致新生兒罹患小頭畸形症。

法新社引述新加坡傳染病專家說法指出,多數人感染茲卡病毒不會出現明顯症狀,因此實際感染的病例數目應是確診數目的四倍,也就是現在星國應該已有三百多人感染。

美國、英國、澳洲和台灣都已經先後將新加坡列入旅遊警示名單,警告孕婦避免前往當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