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台灣於1986年成立的第四座國家公園(於墾丁、玉山、陽明山國家公園後成立),位於台灣東部,地跨花蓮縣、臺中市、南投縣三個行政區。太魯閣國家公園有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通過,此為中部横貫公路。中橫的東段大抵沿著立霧溪而興建的,立霧溪發源於合歡山和奇萊山北峰,流域內的大理岩地層,經過河川的切割侵蝕,形成壯麗的峽谷影觀。
照片拍攝日期:2015-10-11
「東西橫貫公路」牌樓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東區入口。
九曲洞
九曲洞隧道全長1220公尺,是中橫公路最長的隧道。九曲洞附近山壁有多條岩石裂縫,此為斷層,斷層是地殼運動擠壓造成岩石斷裂錯動而形成的地形。
中橫公路旁可見瀑布景觀
天祥
天祥是太魯閣國家公園裏重要的據點,舊名「太比多」,位於大沙溪和立霧溪的交會處,為一開闊的河階台地 ,是泰雅族的世居地,後因紀念文天祥而名之。天祥共有四層河階,此乃由於塔次基里溪和大沙溪河床溪沙的堆積,加上受到地殼持續抬升影響而不斷的向下侵蝕,就形成一階一階的河階地。
天祥的對外交通仰賴中橫公路,以稚暉橋橫跨大沙溪連接,中橫公路向東沿著立霧溪谷而行,向西則在天祥轉北,沿著大沙溪谷而行。
|
曲流地形:滑走坡堆積物明顯 |
此處有兩條溪會流,前方較遠處那條是塔次基里溪,流經稚暉橋下而來的是大沙溪,這兩條河會流後就是立霧溪,立霧溪從這裏一路向東切割大理石岩層,形成峽谷景觀。
|
「曲流地形」,滑走坡上半圓形的堆積物明顯 |
|
稚暉橋下為大沙溪 |
布洛灣
布洛灣台地是太魯閣峽谷一處適合人居的地方,約300年前,太魯閣族人往東翻越中央山脈進入立霧溪流域定居,建立部落並孕育獨特的山林文化。
布洛灣是立霧溪形成的河階地,一般的河階地主要是小卵石和河沙交互堆疊的礫石層,但此地的環流丘公園卻出現許多的巨石,這是因為布洛灣的上台地和下台地都曾是立霧溪的古河道,因為立霧溪下游曾發生大坍方,土石阻斷立霧溪河道而形成堰塞湖,湖底堆積厚層的礫石層,當天然壩潰堤,湖水洩光及立霧溪改道,使得湖底露出形成現在的上台地。改道後的立霧溪又再度堆積土石,加上地殼升抬升,下台地因此形成。當時河道上的「曲流頸」被立霧溪的溪水侵蝕截斷,因而再次改道至現在的位置,曲流頸被截斷後留下的「環流丘」緊鄰布洛灣台地,即現在看到的亂石堆。(資料來源:布洛灣的解說牌)
*「上台地」和「下台地」:為地殼抬升加上立霧溪持續下切的河階地形,稱「階地」更能反映其河階地形的特徵。
|
布洛灣:昔為太魯閣人聚落,乃「回音」之意。 |
|
環流丘公園的巨石 |
|
在環流丘公園眺望立霧溪和中橫公路 |
|
立霧溪河道上的落石堆 |
|
中橫公路與布洛灣台地的聯絡道路 |
金花石蒜 (國慶花)
依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植物保育等級,金花石蒜被列為嚴重瀕臨滅絕植物。金花石蒜外型酷似煙火綻放,且在10月10日國慶日前後開花,因此又名「國慶花」。太魯閣國家公園在布洛灣台地復育多年,在入秋後逐漸開花,金花石蒜喜歡生長岩壁中,除了布洛灣台地,太魯閣峽谷岩壁,也可能發現它的蹤跡,可說是太魯閣的「峽谷之花」。
金花石蒜乍看之下有點類似金針花,但因含有毒性不可食用。
|
生長在巨石上的金花石蒜 |
雀榕牢牢抱住一棵白雞油
這是因為吃了雀榕果實的鳥兒在這棵白雞油彎曲的樹幹上「方便」一下,藏在便便中的雀榕種子就在白雞油彎曲的樹幹上發芽、成長,它的根不只緊緊抓著白雞油,也向下深入土壤中,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養分,這可是一場生存的競爭呢! (參考資料:布洛彎台地的解說牌)
布洛灣台地上的鳥類
|
赤腹山雀 |
|
黃山雀 |
布洛灣下台地
布洛灣上台地 (生成時間較為久遠的河階地)
上台地有可住宿的山月村,感覺很清幽寧靜
|
山月村前的造景 |
|
站在「上台地」看「下台地」 |
長春祠
中橫公路是台灣第一條穿過中央山脈的公路,主線從花蓮太魯閣至台中東勢,全長192公里,1956年開工,1960年完工通車。當時修建中橫主要是為了國防、縮短台灣東西部交通、及安置退除役官兵,同時也可開發沿線的天然資源。
在經費有限及機具不足的情況下,只能透過人力來開路,當時每日需5、6千人以上分段以炸藥及手工開鑿,參與開路以榮民工程總隊為主力。開路工程危險性高,施工期間有226人因公殉職,長春祠即是為了緬懷築路工程中失去生命的築路人,殉職者的姓名都刻在長春祠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