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日期:2020-07-17 (星期五)
馬太鞍是阿美族人傳統的生活領域,
地名之所以稱為「馬太鞍」(vataan),
是因為昔日這裏長滿了樹豆,
而馬太鞍就是阿美族語樹豆的意思。
馬太鞍濕地的範圍 (圖片來源:花蓮縣濕地保育廊道 整體規劃與行動計畫 (101-103 年)成果報告書) |
濕地具有生態、防洪、淨水、碳匯等功能。
然世界各國對濕地的定義各有不同,
而目前最為大家知曉且通用的是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決議通過的
「國際重要水鳥棲地保育公約」(Convention on Wetland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
簡稱「濕地公約」(Wetland Convention)
或「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
對濕地的定義是:
「無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水、淡水或鹹水、或二者混合者,
由沼澤、泥沼、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的區域,
包括水深在低潮時不超過六公尺之沿海區域。」
馬太鞍濕地是馬太鞍沖積扇的一部分,
屬於天然湧泉源源不絕的內陸型沼澤濕地,
位於中央山脈東側山腳下的花東縱谷平原裏。
源於馬鍚山的芙登溪匯集地底的伏流湧泉,
由南向北穿越馬太鞍濕地,
造就了南北長約2公里、東西寬約500公尺的馬太鞍濕地。
濕地的土質大部分為黏稠的砂質壤土,
適合水生植物的生長。
(資料來源:臺灣濕地網)
位於中央山脈東側馬錫山下的光復鄉除了馬太鞍濕地,
也吸引花蓮糖廠到此設廠。
巴拉告(Palakaw)
這是阿美族人發展出來的生態捕魚法,
lakaw是「讓魚棲息的池溏」、
Palakaw則是「在池塘裏做一個魚的家」之意。
巴拉告的構造有三層,
最底層是中空的竹筒供沒有穿衣服的底棲魚類棲息(如:鰻魚、土虱、泥鰍、鱔魚),
第二層為成綑的九芎中型竹枝供蝦蟹小型甲殼類棲息,
第三層擺放細竹枝條及舖上棕櫚葉供有穿衣服即有鱗魚類悠遊(如:吳郭魚)。
最上層的食物碎屑及魚類的排泄物會落到下層為魚蝦蟹提供食物,
阿美族人也只取其所需,
不竭澤而漁,
讓生態得以生生不息。
目前在馬太鞍濕地有巴拉告的體驗活動,
在芙登溪的河段設置了巴拉告,
雖與傳統阿美族人巴拉告放置在池塘有所不同,
但因應社區總體營造或地方創生的概念,
吸引旅人到此體驗當地人傳統的生活方式,
也是能協助社區的永續發展。
【相關文章】
2020年暑假花東行
第一天:【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錐麓古道→夜宿花蓮市
第二天:沿台9線南下→路過MR. SAM咖啡館→
第三天:
【花蓮】玉里蒸汽火車~仲夏寶島號→玉長公路穿越海岸山脈到東海岸→
沿台11線南下→【台東】比西里岸(白守蓮)-木頭羊、寶抱鼓、幾米→
沿台11線北上→【台東】成功石雨傘、石空鼻→
【台東】長濱膽幔海岬玄武岩地形 (烏石鼻漁港)→【台東】長濱金剛大道、梯田
→【台東】長濱真柄部落、梯田→台東最美星空音樂會在長濱八仙洞→夜宿真柄民宿
第四天:台11線繼續北上
【花蓮】嶺頂花蓮溪出海口、海岸山脈起點→夜宿花蓮市
第五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