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9

【基隆】仙洞巖、佛手洞

在基隆港附近的仙洞巖和佛手洞,
都是海蝕洞,
是陸地抬升的證據。



兩個洞穴相鄰,仙洞巖已是宗教聖地,
而佛手洞則仍保有原始的海蝕洞穴景觀。



仙洞巖

仙洞巖所在的山巖,
在歷經基隆港於日治時期興築、與海岸地貌變遷之前,
山巖直接臨海,
經海水經年累月侵蝕,
逐漸形成1個深約80公尺的洞穴,
此洞穴正是今天的「仙洞」。
「巖」字意義其一說明洞穴所在山巖,
其一則出於臺灣「巖仔信仰」,
意即臺灣民間佛、道共存的信仰型態。
今日仙洞巖有「小敦煌」之別稱,
主因岩壁上刻有「十八羅漢、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等石雕佛像,
此石雕由來則為民國60年代(1970年代)基隆市石雕家李榮坤(1958-)的作品。

仙洞巖內部所具佛像、刻字、雕刻反映出其所經歷的歷史發展。
該區域由於地質脆弱,
已於民國92年(西元2003年)劃為「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區」,
屬「第1級環境敏感地區」,明令禁止土地開發。
中座圓通寶殿左方,即可見到左洞之入口處,
左洞別名「一線天」,
象徵其洞口狹小通道,
左洞內部空間幽秘,
洞內祭祀日本七福神中的弁財天神,
為日治時期仙洞主祀之神。
在日明治39年(1906年)將佛祖遷出,
以日本七福神中的弁財天神(另書為辯才天神,
為日本七福神中唯一的女神,
象徵口才、音樂與財富的女神)取代,
稱為「最勝寺」。

隨著日治時期結束,
釋迦牟尼佛等神明重新在此受供奉,
然而寺內仍將弁財天神的祭祀保存迄今。
(資料來源:臺灣宗教文化資產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121)








佛手洞

佛手洞為一海蝕洞穴,
內有許多洞窟,
有大、有小、也有如一線天的景觀,
在最內部的洞窟頂部,
有一處風化而成的「佛手印」,維妙維肖。




岩壁上的蜂窩岩






佛手印

佛手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