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2017/5/4

10502 新北新店碧潭風景區、溪洲部落(2017-04-26)

實察時間:2017-04-26 上午
實察地點:新北市新店區的溪洲部落
辦理單位:新北市地理課程發展中心

4月26日星期三早上九點集合於新店捷運站,一行人由台大教授帶領前往位於新店溪畔的溪洲部落。



沿途有幾個景點可先來瞭解一下:

一、瑠公圳圳頭 (位於碧潭旁)

瑠公圳位於台北,為清朝乾隆年間(1760年)由墾戶郭錫瑠(瑠公)興建、用於灌溉台北東側地區的水道。但自1940年代起,隨著台北市產業結構改變與人口移入,農田大量改為建地,因此不再需要用水灌溉,圳道便遭棄置,填平改為道路、改建為溝渠,甚至直接排入污水。2000年後,瑠公圳幹線僅剩新店市區約五公里渠道。(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瑠公圳圳頭位於新店溪右岸,
自碧潭引水,目前取水口尚可見,但圳道只剩一小段保留下來






二、構樹:野外常見的樹種

男女有別的構樹,可從花穗型態來判別(雄花穗為長條形、雌花穗為圓形)。下方照片為構樹雄花穗,可食,此為春季季節限定,大約只維持兩週的時間。

構樹(lulang)在中低海拔山區、村落和都市內都能見到它的蹤影。初春時的嫩葉和雄花穗(kilakil)可採食,6月至8月則採熟果。構樹的嫩枝葉是水鹿和豬的上等飼料,也可供人食用。但嫩枝葉有點粗糙感,最好先用沸水川燙,再撈起來料理。另外,長的像毛毛蟲的雄花穗(kilakil)(如下照片),可以說是原住民的最愛,直接水煮或加入魚乾煮湯即能吃到它的原味,或用沸水川燙後,做雄花穗(kilakil)炒蛋、油炸或鹽漬成小菜,是原住民特別的菜餚。(資料來源:原住民電視台 http://titv.ipcf.org.tw/news-29012)

此外,有學者從構樹的分布來證實南島語族是以臺灣為根據地分散出去的。相關報導:《構樹遺傳多樣性成重要拼圖 學者證實南島語族「出台灣說」》可連結至網址 http://e-info.org.tw/node/110713。
雄花穗

三、碧潭風景區與碧潭攔河堰

碧潭攔河堰位於新北市新店區新店溪碧潭大橋下方,昔日具有灌溉取水功能,現則以觀光為目的,攔河堰上游即為碧潭風景區。攔河堰的主體結構為堰頂設橡皮壩之混凝土堰,堰前形成水域以供觀光遊憩。原橡皮壩為充水式,由台灣省水利局興建,堰全長216公尺(含混凝土溢流段),完工後曾遭人為破壞及山洪雜物擊破,於民國76年由台北縣政府改建成現狀。
攔河堰上游有國道3號(福爾摩莎高速公路)及碧潭吊橋橫跨碧潭潭面。此外右岸還有瑠公圳取水口舊址及紀念碑。

國道3道橫跨新店溪(碧潭)的橋樑

國道3道及後方橫跨新店溪(碧潭)的吊橋
碧潭的夜晚景色 (拍攝時間:2017-01-21)




碧潭攔河堰,可控制碧潭水位的高低。
上方橋樑為碧潭大橋



四、新店溪左岸的堤防

過了碧潭大橋後,沿著新店溪左岸堤防步行前往溪洲部落,這座堤防(束洪)新建不久,且因應氣候變遷而將高度加高。


步行在堤防上,原堤防高度為路面,右側則為加高一米左右的防洪牆。



堤防步道的盡頭有一大片公園,昔日這裏是垃圾掩埋場。


看到溪洲部落的指標,這個指標上有兩個地方有問題,看出來了嗎?
看完對溪洲部落的介紹後,再回過頭來思考一下。



五、溪洲部落 ~「我們蓋了都市,卻被都市趕出來」

今天實察的重點就是溪洲部落。
溪洲部落是臺北都會區都市邊緣地帶的阿美族部落,由於部落位於溪洲路上,故名為「溪洲部落」。

溪洲部落的形成是由於70年代臺灣西部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勞動力需求,在臺灣東部的阿美族人陸續遷移至此(阿美族本就是個近水部落,到都市後在新店溪左岸找到一塊和原鄉相像的土地,原在此種菜和捕魚,漸定居了下來),從事營建業、木工、模板工…等工作,並自力造屋建造家園,如今溪洲部落約有45戶、200多人,居民主要來自花東觀音、馬太鞍、太巴塱、樟原、壽豐、加禮洞等地。

1984年附近居民牽設營業用電,部落才有完整的水電供應,飲用水則為地下水,並沒有自來水。

部落前有一座竹子做成的牌樓,部落將其稱為「凱旋門」,為凸顯阿美族對於部落範圍的認同感,族人將只有豐年祭才會搭建使用的門作為溪洲部落的入口意象,並作以區隔部落的內外部空間。部落內隨處可見以竹子為材料而做成的東西,如:圍籬、瞭望台…。


進部落前,先走個祕密通道來看看部落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菜園
充分利用空地自行耕作種菜養雞,飲食自給自足。







一走進部落,就見竹圍籬



來到部落的廣場
左側有個「瞭望台」,作為看守與防衛之用。
中間有個「精神保壘」,86年的大火後所興建,上有象徴豐收的「杵臼」。
右側有個「聚會所」 86年的大火失去原有的集會空間,後來居民藉由募資與自身的建築技術,重新蓋起這個部落聚會所,提供集會的據點。

瞭望台

精神保壘


廣場旁的民宅

聚會所

廣場前就是新店溪,這裏沒有加高的堤防,2015年8月蘇迪勒颱風來襲,水淹有160公分高。
溪洲部落的對岸也有一個部落,為小碧潭部落,原漢混居。

溪洲部落對岸的小碧潭捷運站與美和市建案

部落民宅與巷道



部落民宅後院的麵包樹,這棵樹有86年大火燒過的痕跡,還是繼續萌芽生長了下來。這棵麵包樹的樹苗,來自花蓮縣玉里鎮觀音部落,約在溪洲部落生長了三十年,每年結出的果實,都是部落居民的食物。

因為有了臨時門牌,部落的孩童才能在這裏上學。
在沒有編列門牌之前,部落的孩童到了就學年紀,就必須離開父母回到原鄉就讀。




目前的溪洲部落位於地勢較低之處,易受洪患侵襲,
規劃未來將遷移至附近堤防邊較高之處。
往斜坡上去就是新的堤防高點,目前的溪洲部落所在地較為低漥


在堤防上遠眺有13棟建築的美和市

堤防上

目前看到的這塊空地是填高的,與堤防同高,是溪洲部落未來落腳地

沿照片左側的紅線是要興建200年洪水頻率的堤防,但往前方畫過去卻會經過目前溪洲部落與菜圃所在,故需先將部落遷至這塊空地後,才能繼續堤防的興建工程。
這塊土地原為農業用地,故需先將土地使用方式變更為原住民生活專用區,才能給溪洲部落使用。



堤防高度為200年洪水頻率


聚會所旁有一塊象徵祖靈的石頭,這是溪洲部落耆老萬福全特地重返花蓮觀音,依循傳統儀式,從故鄉尋覓並不辭辛勞地肩扛北上,安放在溪洲部落裡。


部落的理事長在介紹野菜,
阿美族人的菜餚裏有很多來自隨處可得的野菜。



最後,來學習原住民的釀酒


蒸糯米

拌涼、加水

用手將結塊的糯米撥開

先將麴敲碎至粉狀

均勻地將麴倒入糯米中,並用手拌勻


完成,可裝瓶了



阿美族傳統為母系社會,女性地位比男性高,由女人做主,包括財產繼承與某些祭祀權,但漸受都市外來文化影響,此制度漸趨弱化。

頭目制度:阿美族社會體系基礎主要在於領袖制度與年齡層級。最高領袖是大頭目,其權力表現在對外交涉與對內安排公眾事務。

資料來源:溪洲部落導覽手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