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2016/10/23

【新北】三貂角燈塔與三貂角


三貂角燈塔

三貂角燈塔位於台灣東北岸三貂角山頂(北緯25度00分37秒,東經121度59分36秒)。

民國十八年(1929年)及二十年(1931年),三貂角附近先後撫順丸及華南丸船隻沉沒後,開始籌建燈塔,為指引台灣東北岸船舶轉向北上進入基隆或南下花蓮而設置。

1931年動工興建,1935年完工,塔身為圓型白色鋼筋混凝土塔,燈為三等煤油白熱燈,每28秒連閃白、紅光二次,有色分弧指示龜山之方位,民國31年改裝電燈,二戰時曾遭炸射損壞,民國35年修復發光。
塔高有16.5公尺;燈高有100.6公尺(海水的高潮面至燈火中心)




照片拍攝時間:2016-10-22

  







三貂角

三貂角與富貴角、鼻頭角合稱為「北台灣三角」。
三貂角為臺灣本島的極東點,也是雪山山脈的起點。在地形上,「角」與「岬」、「鼻」、「頭」同義,指的是向海突出的陸地,地勢通常較高,因此常為燈塔設置之處,如上述的三貂角燈塔。與「角」相反者為「灣」或「澳」,這是指凹進來的海灣,可闢建為港口,例如:卯澳。

臺灣北部海岸即為「灣岬海岸」,成因有二:一為海岸線與山脈走向垂直,海平面上升後淹沒低處形成「灣」,較高處則突出於海上形成「岬」。另一個原因則是軟硬岩相間排列,軟岩易受波浪侵蝕成「灣」,硬岩則抗蝕性較強而形成「岬」。

據傳明朝天啟六年(西元1626年)西班牙船艦由菲律賓開抵臺灣東北角海域,因不詳地名而為便於記載航海日誌,便以拉丁文命此地為San Diego(聖地牙哥),早期本地先民便以此譯為閩南語音「三貂」,「三貂」的地形是突出於海上的岬角,因此名為「三貂角」。(資料來源: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官網)

北台灣三角




從極東觀景台上俯瞰的海岸景觀:海蝕平台及在海蝕平台上開挖出的天然海水九孔養殖池

海蝕平台

天然海水九孔養殖池

海蝕平台與天然海水九孔養殖池



位於岬角山頂上的「三貂角燈塔」
 


在極東觀景台上向北眺望,遠處突出於海上者為「鼻頭角」,鼻頭角為太平洋與東海海流交會的自然分界線,海流交會靠近東方處形成較為洶湧的波浪。



照片左側白色建物為交通部民航局三貂角雷達台;右側為風剪樹,風從右方海上吹來
這張解說牌是在三貂角上拍攝的,大家來找找哪裏有誤???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