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2016/9/3

【新北】石門洞~海蝕拱門、貝殼沙、藻礁


新北市石門區是台灣所有鄉鎮市區中,位置最北端者。日據時期,由於當地奇特的海蝕地形,讓日人大為驚嘆,而留下碑文以茲紀念,並將此地命名為『石門庄』,台灣光復後,仍以「石門」為鄉里命名迄今。2002年,交通部觀光局將此區與觀音山風景區合併,屬於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

海蝕拱門(海蝕門)

「石門洞」的地形,在地形學名上為「海蝕拱門(海蝕門)」而非「海蝕洞」,是因為海水侵蝕岩層並已切穿而形成拱門。

拱門兩旁的石壁上,可見大大小小、有如鑲在上面的石頭,在地質上,這主要是由火山集塊岩所組成,包含角礫岩、安山岩塊、火山碎屑等。在大屯火山噴發時,因為大屯火山的熔岩為酸性,以爆炸的方式噴發,噴發時,原本地表上的物質被炸開搬運到此地堆積。大體積的石塊相互堆疊,中間的縫隙則被火山灰給填滿,經過長時間的成岩作用下,石塊間空隙的火山灰經過壓密作用後慢慢的變成石塊之間的膠結物,而以岩層的型態出現,層理明顯則是水中沉積的證明。

石門的「海蝕拱門」成因是海浪持續的拍打崖壁,崖壁在節理方向產生破裂。當海水持續不斷的拍打,岩石的破裂也會愈來愈大,最後發生崩落的情況。最後當海水切穿了崖面,成為海蝕拱門的肇始。由於地層不斷的上升,海水不斷的侵蝕接近海水面高度的岩壁,上方未被侵蝕破壞、岩石相連的部分被保留了下來,形成了拱門,即是現在的樣子。

上方有一塊大理石匾額,面向公路的一面由當時的省政府主席黃杰題字「精忠照海」(民國53年);面海的一面則由當時的台北縣長蘇清波題字「海天勝境」(民國55年)。

石門海蝕拱門內部被侵蝕的凹壁及洞穴

石門海蝕拱門內部被侵蝕的凹壁及洞穴


右側石碑的正面題字「北石門名勝」,立於民國六十年元旦;背面題字為「海蝕石門天然紀念物」為日據時代的命名。



貝殼沙

貝殼沙是由大量生活在海中的淺灘貝類死亡的遺體,被海浪沖上海岸所形成。這些沖上岸的貝殼,由於海浪的能量十分強大,貝殼大多呈破碎狀,大約佔沙灘組成物質的50%以上。這裡的沙灘是礫灘,較細粒的沙子不會出現在灘面上,大部分都被強勁的風力吹到下風側堆積,形成沙丘景觀。




海蝕平台 (波蝕棚)、白色拱橋下為海蝕溝





前方突出於海上的岬角為富貴角,上有富貴角燈塔

藻礁

照片拍攝日期:2015-11-14

藻礁的外型與生成方式都與珊瑚礁極為類似,一開始生長在海面下的基盤—火山集塊岩上,待舊的海藻死亡後,新生的海藻繼續在先前的遺骸上生長茁壯。久而久之,持續不斷堆積的藻類遺骸就形成了類似礁岩的「藻礁」。藻礁與珊瑚礁兩者有所不同,珊瑚礁是由死亡珊瑚蟲的骨骼所堆積而成,藻礁則由藻類所堆積而成。雖然兩者乍看十分相似,但是卻有很大的差別。尤其是珊瑚蟲主要生長在岩岸有堅硬底床的地區,但北海岸地區生長藻礁的地方主要為沙灘,這就是兩者很明顯的區別。





藻礁上有許多的寄居蟹




石門洞旁的「石門漁港」



參考資料:
交通部觀光局 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官網。http://www.northguan-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4002494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官網。http://tour.ntpc.gov.tw/page.aspx?wtp=1&wnd=136&id=123e7fe499500000ba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