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2016/8/28

【高雄】紅毛港文化園區


紅毛港原與旗津相連,為高雄外海一狹長的沙洲,並以南側的大林蒲與高雄市陸地相接,西側為台灣海峽,東側則為一「潟湖」。民國56年(1967年)第二港口正式破土開工,紅毛港從此與旗津沙洲陸離,成為小港區邊陲的沙洲,長約三公里,寬度約三百到五百公尺。

2007年紅毛港遷村,改建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僅留下一隅「紅毛港文化園區」,園區內運用意象呈現和創意策展,凝結紅毛港聚落緜延400年文史底蘊,見證高雄港開港100年發展歷程。

現在的地景除台電大林火力發電廠仍存在,多數已拆遷或新建,成為貨櫃中心及文化園區。

高雄市紅毛港名稱的由來有許多種說法。其一,根據相關文獻及耆老訪問,約在明末,「大林蒲」與「紅毛港埔頭仔」之間有一潮流口,此一潮流口可能就是今天的紅毛港,其理由是:根據荷據時期1662 年《手繪台灣海圖》<北港圖>所示,可清楚呈現出大林蒲與紅毛港之間的潮流口,旗后至紅毛港地區形成之狹長沙洲,在荷蘭時代尚未與台灣本島完全相連,而此未相連之處,即是寬廣水域,荷蘭人之船隻可能在此進出活動,上述的潮流口即是紅毛港。其二,也有人認為,在「中洲」(旗津區最南端,今二港口附近)與「紅毛港」之間,有個地勢較低的地方叫「崩隙」,四百年前仍是個缺口。(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紅毛港文化園區官網)








園區內呈現老房子的原本構件,結合仿古建築手法,仿如過去在紅毛港聚落生活時的虛擬實境。
















照片右側為「天空步道」,此步道前身是台電大林火力發電廠的運煤輸送帶,在紅毛港遷村前,這條運煤帶是藍色的,並穿越狹長的紅毛港聚落上空。現在在文化園區內保留此運煤帶,並將原本具有工業意象的藍色改漆為白色。

五根馬賽克燈柱:分別象徵紅毛港的海澄里、海昌里、海豐里、海原里、海城里五個里,這五個里中又以楊、吳、李、洪、蘇五個姓氏人口為最多。此外,這五根燈柱上拼貼的圖騰分別表示紅毛港的五大文化特色,從左而右分別為「捕烏魚與卡越仔」、「帆筏風華」、「潟湖」、「角頭廟」與「蝦苗養殖」。

高雄港擴建二港口時,將紅毛港與旗津的陸地聯繫截斷,並在兩岸各設一座信號台,都以「高」字為建築物形狀(照片右側),相互瞭望。在此可近距離觀看大船的出入港。







架在牛隻脖子上的「牛軛」



紅毛港原為高雄港內傳統漁村聚落,從事捕魚與養殖相關漁業,照片為漁民的生財工具





參考資料: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紅毛港文化園區官網 http://hongmaogang.khcc.gov.tw/home01.aspx?ID=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