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2015/9/1

登革熱破三千例之因應


2015-09-01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網
作        者:金傳春(作者為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及台灣公共衛生促進會顧問)

今年第二型登革熱病毒在台南的流行病學特徵是:(一)感染初期有些患者不發燒,以及腸胃道病徵易誤為腸炎;(二)三個月後,病例飆升;(三)家庭群聚病例不少,易增此病毒的人群傳播力;(四)由北區向外,速散至他區;及(五)波及外縣市。

現逢九月初開學,登革熱疫情是否如昔因人聚集而續升?或因抓對防治重點而趨緩、速降?以及嚴重與死亡病例的未來趨勢如何?均是衛生決策者與疫區民眾關注焦點。當疫情擴散達三千多病例,防疫策略已非「點」作戰,須提升至整體戰,並審慎評量各防疫作為是否有效;更有賴民眾配合、資源人才整合、流行病學的充分掌握及公共衛生至上的態度與熱誠。

流行病學評量上,首應降低流行的嚴重度與致死率。登革熱病患需嚴防細菌等其他感染,家中有老人或癌症、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腎病、氣喘等病患,其病程有較高機率趨於嚴重,更需審慎防蚊,尤其家居周遭易積水處(如屋頂排水導溝、家庭大型廢棄物等),雨後需徹底清理。

(記者余雪蘭攝)

其次是減少流行幅度,掌握病例的空間分布與流行走向,整合病例、病媒蚊、病毒與蚊孳生環境的四種偵測數據,串聯流行病學調查的感染源在何處,再由調查結果反推何處須強化偵測,一旦偵測數據愈佳,評量防疫作為會更能「即時」掌控。疾管署最近強化快篩病毒NS1蛋白提升時效,但請留意其陰性要避免二次感染漏球,需他法驗證。

因第二型登革病毒易致嚴重流行,防疫首要目標是勿讓此病毒在台灣久居,減少後患。其次必須徹底明瞭不同地的埃及與白線兩斑蚊分布,尤其前者愈高處,愈須快速「徹底」消滅埃及斑蚊,降低重症與死亡病例。

民國八十七年中區流行第三型登革病毒時,發現流行後期較中期的嚴重登革出血熱病例比率為高;另民國七十六至七十七年與九十六年台南北區曾流行第一型,再加上台大病毒傳染流行病研究室與疾管署合作自二○○八至二○一○年在北區的學童與社區血清流行病學研究,均發現第二型登革病毒群體免疫力極低,顯示在此兩區及人口密度較高區,尤需以影片讓居民知斑蚊喜藏處,減少斑蚊孳生。

眾志成城,讓台南成為成功消滅埃及斑蚊之都,是上上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