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2019/11/10

中美貿易角力 促新南向開新局-北東協崛起 專家籲切勿躁進

2019年11月10日
工商時報【賴瑩綺、譚有勝╱台北報導】
https://tw.news.yahoo.com/%E4%B8%AD%E7%BE%8E%E8%B2%BF%E6%98%93%E8%A7%92%E5%8A%9B-%E4%BF%83%E6%96%B0%E5%8D%97%E5%90%91%E9%96%8B%E6%96%B0%E5%B1%80-%E5%8C%97%E6%9D%B1%E5%8D%94%E5%B4%9B%E8%B5%B7-%E5%B0%88%E5%AE%B6%E7%B1%B2%E5%88%87%E5%8B%BF%E8%BA%81%E9%80%B2-215007206--finance.html


中美貿易戰讓不少台商選擇挺進東南亞,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表示,目前較看好堪稱未來亞洲工廠的北東協五國「CLMVT」(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泰國),但台商宜從政治、成本、貿易協議等因素全盤考量投資地,「切勿躁進」。

自2018年7月美國對中國價值16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後,大陸台商加速轉移產線,東協國家則卯足全力向台商招手。

徐遵慈表示,泰國正推動「泰國4.0」、「東部經濟走廊」(EEC)政策印尼則推動以電子、車輛、化工、紡織和服裝、飲料五大產業的「工業4.0」,建議科技、電子業台商往這兩國移動。至於家具、自行車、輪胎、紡織成衣等傳產業者,不妨考慮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的柬埔寨、緬甸、越南

不過,越南2018年對美出口成長近30%,不僅被美國總統川普點名,也被美方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再加上該國人力、土地成本持續飆漲,不少受訪台廠直接轉向考察緬甸及印度。至於享有普遍優惠制(GSP)的柬埔寨及緬甸,則分別因政治穩定性及羅興亞人權問題,遭到歐美重新檢視

徐遵慈指出,東南亞各國的變動性很高,包括貨幣、政策、土地、工資等問題都需全盤考量,且轉單效應會持續多久也有待思考。國發會前主委、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則表示,目前在大陸的台商約有10萬家,遷出仍屬初期階段。由於小型廠商獨自到東南亞投資有一定難度,需要和大廠一同轉移生產基地,才能夠達到成效。此外,電子業供應鏈較長,大廠轉移可能要帶走20∼30家廠商,相較下,目前傳統產業轉向東南亞布局可能是個契機。




11.2億加高五股堤防 中央埋單

2019-10-28
新聞來源:聯合報 記者王敏旭/新北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11322/4129339
 
行政院長蘇貞昌(中)昨視察五股疏左堤防,宣布堤防加高總經費11.2億元將由前瞻預...
行政院長蘇貞昌(中)昨視察五股疏左堤防,宣布堤防加高總經費11.2億元將由前瞻預算支付。 記者王敏旭/攝影
新北市府今年9月提前瞻計畫補助,盼五股疏左堤防加高經費,能由中央協助。

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前往視察,並且宣布總經費11.2億元將由前瞻預算來支付,疏左堤防高度將從現有6公尺提升到10公尺,達到200年的防洪標準

蘇貞昌表示,近日哈吉貝颱風造成日本多人死傷,颱風路徑沒人知道,假設來到台灣該怎麼辦;他當過縣長知道照顧這麼多人不簡單,該堤防已經要求水利署盡快施作,也希望新北市政府快點準備好後續的規劃。

新北市副市長陳純敬說,新北目前有14個整體開發區,其中五股區的疏洪道左岸就碰到困難;受限於大台北防洪洪水平原管制的影響,五股的都市發展必須將堤防加高跟對岸一樣,但目前只有20年的防洪標準

陳純敬表示,新北整體財務計畫困難以及考量都市計畫開發效益,導致堤防加高工程延宕,不過目前五股區發展繁榮,成泰路以西有1.6萬戶約5.8萬人口,堤防不加高會造成該區淹水,因此請求中央政府協助。

經濟部水利署長賴建信表示,2010年行政院核定「台北地區(社子島地區及五股地區)防洪計畫修正」,決議這些區域要達到大台北地區一致保護標準,今年2月新北請求中央協助治理,9月再提報前瞻計畫。

賴建信指出,未來五股疏左堤防加高工程,從國道一號以北至觀音坑溪,總長約4公里,工程總經費11億元,工期48個月,屆時會與新北市府加速合作,把未加高的堤防盡快完成。




2019/11/9

柏林圍牆倒塌30年 美麗新世界待努力

2019-11-09
新聞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40851


1989年11月10日,布蘭登堡門附近的柏林圍牆。(圖:取自維基百科)


今天(9日)是結束冷戰時代的柏林圍牆(Berlin Wall)倒塌30週年紀念日,當年在柏林圍牆倒塌後,東西德接著統一,而東歐共黨政權也一個個垮台,打開鐵幕走向民主。不過,30年後的今天,邊界和孤立主義並未終結。

柏林圍牆成為冷戰代名詞

二戰之後,德國柏林被當時的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蘇聯成立東德政府,而美、英、法的佔領區則成立西德政府。

一開始,柏林市民可在各區內自由活動,但是隨著冷戰對抗加劇,1952年東西柏林的邊界開始關閉。1961年8月13日,東德開始建造柏林圍牆,這道高牆把柏林一分為二

冷戰代名詞之一的柏林圍牆,長155公里高約3至4公尺,透過瞭望台、鐵絲網、水泥牆分成數道防線。當時東德稱柏林圍牆是「反法西斯防衛牆」,但真正目的則是阻擋東德人奔向自由。

據波茲坦近代史研究中心指出,柏林圍牆從興建到1989年倒塌的28年間,確定至少奪走125條人命。大多數罹難者都很年輕,他們因為警報、警犬、地雷、通電鐵絲網、壕溝、拒馬等設施而喪命,含恨死在圍牆邊。

30年前推倒圍牆的那一刻

1989年秋天,東德各地發生群眾示威運動,原本當局希望有計畫地放寬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沒想到當時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夏波夫斯基(Guenter Schabowski)誤以為要開放柏林圍牆,意外造成上萬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

1989年11月9日傍晚,就在夏波夫斯基在記者會上宣佈,東德公民自由離境的新規定立即生效的一刻,象徵民主與共產分界的柏林圍牆就在東西德人民的合力下傾倒。

這道圍牆倒塌結束了柏林28年來的分裂,並導致1991年德國統一、正式結束柏林長達45年的被佔領狀態。世人興高采烈,夢想著一個開放、合作、自由的美麗新世界到來。

今日世界圍牆反而越來越多

如今30個年頭過去了,隔離世人的圍牆並未被終結。

人為的分隔再度興起,不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計劃在美國和墨西哥邊界築牆以色列政府也打算在約旦河西岸(West Bank)占領區興建隔離牆(Separation Wall)匈牙利也已在和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的300公里邊界上,興建了反移民鐵絲網圍牆。

紐約國際和平研究所(International Peace Institute)的高級研究員諾弗塞洛夫(Alexandra Novosseloff)就表示,圍牆仍在,而且增加了好幾倍,現今的圍牆比30年前更多。

德國柏林圍牆建於一九六一年八月,是二次大戰後德國分裂、冷戰和分割東西歐鐵幕的象徵,至少有一百卅六人因試圖翻越柏林圍牆到西德而死。柏林圍牆於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倒塌,翌年十月東西德統一。





尼羅河大壩爭端 埃衣蘇三國盼明年1月解決

2019-11-07
新聞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40588


由衣索比亞在尼羅河興建的「雄偉復興大壩」(Grand Renaissance Dam, GERD)。 (網路圖片)


埃及、衣索比亞和蘇丹6日設定目標,期盼在明年1月15日前解決尼羅河水壩爭議。這項龐大的工程已經引發因為稀有水資源而升高爭端的疑慮。

在埃及的要求下,美國總統川普同意在華盛頓邀請3國進行調停。

衣索比亞境內藍色尼羅河(Blue Nile)上的「大衣索比亞復興水壩」(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工程,引發這三個國家之間的爭議。埃及擔心供應該國90%用水的尼羅河河水流量將在水壩竣工後減少,並對蘇丹和埃及等尼羅河下游國家構成社會和環境衝擊。衣索比亞則強調,這個水壩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希望藉由這個水壩,成為非洲最大的電力輸出國。衣索比亞認為,這項耗資40億美元的大壩工程不會產生埃及所擔心的後果。

在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以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總裁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主導下,這3個非洲國家外長於第一天會議結束後表示,未來將就大衣索比亞復興水壩進行4次技術性會議。

3國外長聯合發表的聲明中指出,同意共同合作,尋求在2020年1月15日以前達成協議。

聲明中表示:「外長們重申,尼羅河對埃及、衣索比亞和蘇丹人民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以及跨界合作和達成協議後共享利益的重要性。」

3國的水資源部長將參與技術會議,聲明中並未具體說明可能的解決方案。

聲明中說,如果無法在明年1月15日前達成協議,將把這個問題交由國家領導人處理,或尋求進一步的外界協調。

尼羅河流經10個國家,是非洲最長河流,也是這些國家的供水和發電的重要來源。

尼羅河的主要支流白尼羅河藍尼羅河,在蘇丹首都喀土木匯集,然後向北流經埃及,最終流入地中海。

專家表示,如果爭議無法在水壩開始運作前解決,這3個尼羅河盆地國家恐將陷入衝突。

這3個國家的談判在今年破局,導致埃及轉而尋求國際調停。

衣索比亞從2012年開始建造這座大壩,最初預期2017年啟用。這座大壩如果完工,將產生6000兆瓦的電力,相當於6座核子電廠。

尼羅河流經10個國家,是非洲最長河流,也是這些國家的供水和發電的重要來源。埃及90%的灌溉和飲水仰賴尼羅河,並主張依據1929和1959年簽署的協定,擔保埃及對尼羅河享有「歷史權利」。


資料來源:高中地理龍騰版

2019/11/6

印度拒RCEP 避免對中國貿易逆差擴大

2019-11-05
新聞來源:中央通訊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1911050360.aspx

(中央社記者康世人新德里5日專電)印度昨晚宣布拒絕參加「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有幾項理由,包括印度政府智庫根據東協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經驗分析,可避免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更加擴大。

印度總理莫迪昨晚宣布,印度不參加「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主要有幾個理由。

首先,印度正面臨最嚴重的經濟放緩,印度從推出廢鈔、商品與服務稅(GST)後,中小企業和農村經濟受到重創,從2018年第1季,印度連續5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放緩,今年第2季的GDP成長率為6%,更是6年來成長最緩慢的一季。

印度商工部最新公布報告更顯示,印度9月的核心工業產出指數比去年同期下滑5.2%,是14年來最糟糕的一次。專家都預料印度今年第3季的GDP成長,可能比第2季還糟。

因此,如果印度加入RCEP,勢必要開放市場,將對已經嚴重放緩的經濟造成更大衝擊。

其次,印度官方智庫Niti Aayog的分析報告,更讓印度政府對於沒有完善傾銷防衛機制的RCEP感到憂慮。

今日印度(India Today)引述Niti Aayog的報告顯示,印度與世界上幾乎所有經濟強國都呈現鉅額貿易逆差印度與其他15個RCEP參與國的貿易關係,與其中11個存在嚴重的貿易逆差,也包括中國

中國是印度貿易赤字的最大來源,印度去年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近600億美元;過去10年,中國對印度的貿易順差超過7500億美元;即使中國宣稱,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已削減100億美元,印度多位專家批評,在中國對許多印度產品沒有開放市場之下,仍只是杯水車薪。

因此,一旦印度加入RCEP,印度政府擔心與中國等RCEP會員國的貿易逆差將更加擴大,對印度經濟造成嚴重打擊。

此外,Niti Aayog的報告發現,印度對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利用率很低,僅5%到25%。過去10年,印度與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簽署FTA,但印度對已簽署FTA的國家出口成長,也沒有超過印度整體的出口成長

印度專家指出,由中國主導的RCEP,是保護中國製造業免於承受產能過剩及其他自身壓力而崩潰,把參與國家變成消化過剩產能的市場

Niti Aayog報告以中國和東協簽署的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協定為例說,東協6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2010年對中國出現53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但2016年在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後,反而對中國出現54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一旦簽署RCEP,印度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將為中國企業提供自由進入的市場,在美中貿易戰壓力下,印度市場將成為中國企業的續命丹。

因此,印度要求在RCEP納入對傾銷問題的自動防衛機制,在中國無法接受下,莫迪決定印度不參加RCEP

「今日印度」一篇文章認為,這可避免印度成為「中國貿易帝國主義的垃圾場」。(編輯:陳永昌)108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