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2019/8/31

面積如曼哈頓 火山浮石筏攜新物種漂向澳洲

2019-08-26
新聞來源: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8/26/n11478631.htm


一個面積如曼哈頓大小的浮石「筏子」正在漂向澳大利亞。它有望給受到嚴重破壞的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珊瑚(如圖)帶來新的希望。(Toby Hudson/維基百科)


【大紀元2019年08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言編譯報導)一個面積像曼哈頓大小的浮石「筏子」正在漂向澳大利亞,攜帶的海洋生物有望給近幾年受到重創的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珊瑚帶來新的物種和生機。

專家說,如果這些浮石進入大堡礁,它可以幫助補充一些失去的海洋生物。據信,這個「筏子」是螃蟹和珊瑚等生物的家園。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觀測站(NASA Earth Observatory)的數據,8月初,位於太平洋島湯加(Pacific Island of Tonga)附近的水下火山爆發。8月9日,水手首次發現了這個巨大的浮動火山岩。

火山爆發幾天後,一艘名為「漫遊」(ROAM)的雙體船正在前往瓦努阿圖(Vanuatu)的途中。船上的澳大利亞水手們發現了這些海量的火山浮石,「小到像彈珠,大到像籃球,海水都(被蓋住)看不見了。」


「漫遊」上的工作人員邁克爾(Michael)和拉里莎·霍爾特(Larissa Hoult)告訴CNN說,當時他們已經在海上停留了10天,然後有一天晚上看到了這個灰色漂浮物。

「實際上,這景象很令人毛骨悚然。」拉里莎說,「整個洋面都是啞光的——水面上看不到月亮的影子。」

邁克爾補充說,「岩石在我們周圍有點呈閉合狀。所以我們看不到船的蹤跡(或尾跡)。只有回到正常水域時才又看到——月夜中閃亮的水面。」他說,這些浮石來自四面八方。

拉里莎說,「這有點神祕,我們不知道它來自多深(的海底)。看起來很可能還有更多的(浮石)從下面的火山冒出來。」

兩人解釋說,這些浮石上盡是窟窿眼,像冰山一樣浮在水面上。水下部分(體積)約90%,水上部分約10%。

他們預計,在接下來的7到10個月內,這種浮石會順著水漂流到澳大利亞海岸。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會對那裡的微生物產生積極影響。

昆士蘭科技大學地質學和地球化學專業教授斯科特·布萊恩(Scott Bryan)說,目前浮石筏在以每天大約10到30公里(6到19英里)的速度漂移著。它的速度和方向很大程度上是海面水流、波浪和風共同作用的結果。

布萊恩說,像這樣的事件每五年發生一次——產生數萬億塊浮石,小到如彈珠、大到賽籃球。

浮石筏是海洋生物重新分配方式之一

2012年,布萊恩和其他人在類似水下火山事件後所做的研究發現,浮石筏是海洋可以重新分配多樣化海洋生物的一種方式。

當浮石進入大堡礁時,附著的海洋生物也會隨行,可能帶來各種新的藤壺、珊瑚等生物群。

「每一塊浮石都是一種(海洋生物)可以附著和生長並通過海洋遷徙的媒介物。」布萊恩告訴CNN說,「我們一下子將有數百萬至數十億不同物種的個體齊聚海岸線,個個健康,而且都有可能找到一個新家。」

布萊恩說補充珊瑚有一些挑戰,因為它們不能像螃蟹這樣的生物一樣可以輕鬆地跳下來找到新的棲息地。

但如果新珊瑚搭乘浮石遷徙的話,就可能對(澳洲)珊瑚礁起到補充作用。「浮石被淹水或浮力下降、沉入海底並被卡在那裡,然後那些植物和動物以及海洋生物就可以繼續在這個新的地方生存和成長。」布萊恩說。

布萊恩還說,本月的火山爆發可能會產生類似的積極影響,但也有可能將入侵物種引入該地區。

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昆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統,有2900多種珊瑚。2016和2017年,海洋熱浪造成大堡礁大約一半的珊瑚,以及世界各地的許多珊瑚死亡。#


2019/8/29

繞半個地球…亞馬遜雨林大火 為何元凶竟是中美貿戰

2019-08-29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https://tw.news.yahoo.com/%E7%B9%9E%E5%8D%8A%E5%80%8B%E5%9C%B0%E7%90%83-%E4%BA%9E%E9%A6%AC%E9%81%9C%E9%9B%A8%E6%9E%97%E5%A4%A7%E7%81%AB-%E7%82%BA%E4%BD%95%E5%85%83%E5%87%B6%E7%AB%9F%E6%98%AF%E4%B8%AD%E7%BE%8E%E8%B2%BF%E6%88%B0-070855805.html


自去年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大陸掀起貿易戰以來,大豆一直是雙方攻防焦點,而中國為反制川普加稅,正使用巴西大豆取代美國大豆,但全球大豆最大買主的這項舉動,卻可能讓目前面臨野火浩劫的亞馬遜雨林成為貿易戰最大受害者。

從一場「大豆戰爭」開始

彭博資訊報導,目前燒毀巴西亞馬遜雨林的大火,看似跟美中貿易戰中的緊張外交關係毫不相干,但事實上,兩者相關性比想像中還高,因凍結美國大豆每年3000萬噸至4000萬噸採購量,是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主要報復行為之一,而這讓中國較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依賴巴西大豆來填補需求缺口。中國在4月為止的一年裡,進口了7100萬噸的巴西大豆,相當於中國2014年從全球進口大豆的數量。

中國的龐大需求帶動了巴西農業投資熱潮,Nutrien跟Mosec等主要農產企業利用北京希望擺脫對美糧食供應依賴跟分散進口來源的願望,紛紛把重心轉移至南美洲。

畜牧業被迫走向雨林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不應該會對亞馬遜產生直接影響。數巴西大豆種植於亞馬遜雨林南部和東部被稱為「塞拉多」的廣大熱帶草原,而農業投資集中於將塞拉多內目前用來放牧的土地,改成種植大豆等作物。

上述作法讓耕地大範圍擴張,看似不會影響亞馬遜雨林。然而,即使是巴西,土地也是有限的,過去十年巴西耕地的大部分擴張似乎都犧牲了再生森林,而再生森林又往往不像亞馬遜這樣的原生森林受到保護。今年的野火,則可被視為因為耕地從塞拉多被趕走的牧場業者,想在亞馬遜剛被燒毀的雨林地區尋找新牧場

自稱「電鋸隊長」的總統

這個情形特別讓人感到沮喪,因近幾年保育活動似乎已開始收到成效,且即便再生林地持續遭到砍伐,巴西原生森林的砍伐在過去十年幾乎停止。不過,巴西總統波索納洛卻承諾將更積極開發亞馬遜,完全蔑視環境問題,甚至開玩笑地稱自己為「電鋸隊長」。

即便砍伐活動遠離了亞馬遜,改變土地用途也會對大氣有破壞性影響。巴西塞拉多牧場內的森林相當密集,要把這些林地轉變成栽種作物,就必須將有碳封存功能的樹幹連根拔除,這也是此過程昂貴且高難度的原因之一。此外,放牧用的牧地能有效將大氣中的碳鎖在土壤中,每年都要耕耘的耕地卻無相同功用。

森林火災1年增加84%

巴西森林火災在過去一年增加了84%,火勢之強很可能是乾旱所造成,但火災數量增加幾乎肯定是由於人為活動。這些森林火災逾半發生在亞馬遜雨林,另有3成在塞拉多,其餘大多數發生在大西洋沿岸的森林。

當前形勢的危險在於中國對大豆的需求,恐破壞近來停止砍伐森林的進展。經過20年談判,歐盟在6月跟南美洲巴西等主要大國組成的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達成貿易協議,但巴西總統波索納洛對亞馬遜災情的冷漠態度,對必須批准協議的歐洲各國政府來說是個絆腳石。巴西農企業已開始遊說波索納洛政府採取更大行動阻止森林砍伐,因為擔心他的對抗立場恐危及和歐盟的貿易協議並損害出口。

袖手旁觀的貿易夥伴

另一方面,中國往往是個袖手旁觀的貿易夥伴,對糧食安全的長期擔憂意味北京一直積極拉攏巴西。中國手上豐富的外匯,可能讓波索納洛忽視巴西企業要他保護林地的要求,依照自己的直覺行事。

這將是當前貿易戰所產生的悲慘及意料外結果。川普政府留下的最糟糕氣候遺產很可能不是來自能源政策,而是來自貿易。



2019/8/22

鏡頭背後/地球之肺燃燒中:巴西「亞馬遜森林大火」頻繁破紀錄

2019-08-21
新聞來源:轉角國際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001751

全球最大熱帶雨林——亞馬遜森林——正遭遇有紀錄以來,最頻繁的森林大火。 圖/路透社


地球之肺燃燒中:巴西「亞馬遜森林大火」頻繁破紀錄

「『地球之肺』亞馬遜,終有一天無法再呼吸...?」全球最大熱帶雨林——亞馬遜森林——正遭遇有紀錄以來,最頻繁的森林大火。巴西國家太空研究所(Inpe)20日警告:2019年至今,亞馬遜雨林已發生超過7萬2,000起火災,打破了歷史紀錄。巴西亞馬遜州也在8月初,因頻繁大火而進入「緊急狀態」;遠在森林千里之外的聖保羅市,日前更因森林大火濃煙帶來的氣候衝擊,出現白天變黑夜的末日光景。但對巴西總統博索納羅來說,燃燒中的地球之肺卻似乎只是「正常發揮」?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亞馬遜雨林因潮濕環境,在歷史上比起其他森林地帶,相對較少出現森林大火的嚴重天災。然而在全球暖化、森林濫伐,乾旱與沙漠化的雙重衝擊之下,亞馬遜森林大火近年卻越來越頻繁。

根據INPE的監測,「地球之肺」亞馬遜森林從2019年1月至8月,一共發生7萬2,843起森林火災事件,不只比去年同期暴增83%,更打破2013年開始監測以來的最高紀錄。頻繁肆虐的森林大火不只讓鄰近的巴西亞馬遜州,在8月進入「緊急狀態」,更衝擊了千里之外的聖保羅市。

19日下午3點左右,遠在亞馬遜森林2,700公里之外的聖保羅市,本該明朗的天空卻被濃雲慘霧籠罩,一片黑暗。彷彿末日奇景的景象,持續了約1個小時左右,引發當地居民與網友熱議。而這樣的異常氣象,正是受到亞馬遜森林大火影響——巴西氣象局(Inmet)表示,亞馬遜森林大火的濃煙,隨著強勁風勢飄往聖保羅方向後,與城市沿海的濕冷空氣相遇,才形成了濃厚漆黑的雲霧。

根據衛星圖可見,巴西境內的亞馬遜森林,其上空出現大火產生的煙霧瀰漫。根據INPE的監測,「地球之肺」亞馬遜森林從2019年1月至8月,一共發生7萬2,843起森林火災事件,不只比去年同期暴增83%,更打破2013年開始監測以來的最高紀錄。 圖/NASA




頻繁肆虐的森林大火不只讓鄰近的巴西亞馬遜州,在8月進入「緊急狀態」,更衝擊了千里之外的聖保羅市。圖為2013年的亞馬遜森林大火,示意圖。 圖/路透社


不過亞馬遜森林的頻繁起火,都是乾燥自燃的天災嗎?INPE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都表示,森林在乾季的確也會自然起火,但近年異常頻繁的火災,卻是「人類濫砍濫伐的傑作」。



根據INPE,巴西光是6月在亞馬遜的森林砍伐活動,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8%。由於亞馬遜森林今年氣候目前並無異常,人類砍伐與焚燒森林,才是大火頻傳的關鍵主因。然而,INPE對森林濫伐的警告,反而觸怒了今年1月上台以來,熱切主張「亞馬遜大開發」的博索納羅。他先是怒罵INPE「說謊」「用不實數據破壞巴西形象」,之後更在8月初炒了INPE的署長卡爾旺(Ricardo Galvao)。

至於2019年的亞馬遜頻繁大火,博索納羅日前則向《路透社》這樣表示:「過去大家叫我『電鋸隊長』(Captain Chainsaw,指他縱容森林濫伐),現在我又變成讓亞馬遜燃燒的尼祿(Nero,被認為縱火焚燒羅馬城的羅馬皇帝)。但現在本來就是(農人燒田的)『燃燒季節』嘛!」

8月20日,《路透社》拍下亞馬遜森林在被木材業者與農夫焚燒森林後的景象。 圖/路透社

「過去大家叫我『電鋸隊長』(Captain Chainsaw,指他縱容森林濫伐),現在我又變成讓亞馬遜燃燒的尼祿(Nero,被認為縱火焚燒羅馬城的羅馬皇帝)。但現在本來就是(農人燒田的)『燃燒季節』嘛!」上台以來主打發展優先於環保的巴西總統博索納羅,儘管被各界指責,但對於亞馬遜森林大火現象惡化,似乎也不放在心上。 圖/路透社

========================================================================
亞馬遜地區的大部分森林火災都不是天然森林火災,通常是由人類引起的,通常是農民和畜牧業主(主要是大豆農場和養牛場)。巴西和亞馬遜地區盛行的農業方式,是砍伐樹木後將其點燃,以便將土地用於農業用途。



2019/8/20

為抗暖化改變農作方式 荷蘭共享農場餵養500人

2019-08-19


為防全球暖化導致這低窪國家遭淹沒,荷蘭出現共享農場模式,200個家庭決定改變飲食及農作方式,共同營運合作社自給自足。圖為大家農場合作社社員於農場情形。(圖取自facebook.com/herenboerenwilhelminapark)


(中央社荷蘭博克斯特爾19日綜合外電報導)荷蘭出現共享農場,為防全球暖化導致這低窪國家遭淹沒,200個家庭決定改變飲食及農作方式,共同營運合作社自給自足,從離家不遠的農場直接獲取蔬果、肉類等糧食。

法新社報導,荷蘭南部的博克斯特爾(Boxtel)合作社由當地數以百計消費者組成,共同決定種植的數十種蔬果,並雇用農民照料供應肉類及雞蛋的15頭乳牛、20隻豬及500隻雞。

大家農場(Herenboerderij)合作社共同負責人柯亭(Douwe Korting)說:「成員主要目標是採行較能永續的方式,吃到天然產品,並讓產地靠近居住地。人們真的開始看見不同飲食方式的改變是至關重要的。」

支付2000歐元(約新台幣6萬9602元)的入社費,即可用一人每週10歐元(約新台幣348元)的價錢,自共享農場取得當地各類當季食材。只要從城裡騎腳踏車10分鐘,就可抵達這片占地20公頃的農場。

大家農場負責人驕傲地表示,這些新鮮食物現在占500人三餐的6成。創辦人范德維爾(Geert van der Veer)表示,農場的指導原則是「就算使用新科技,所有事物也要環繞著自然的需求與資源」。

根據荷蘭中央統計局(CBS),集約式農業成功讓荷蘭成為僅次美國的全球第2大農業出口國,共享農場在這個國家是個破天荒的想法。但這個1/4國土低於北海(North Sea)海平面的國家,對全球暖化特別沒有抵抗力,科學家更認為農業是造成暖化的要角。

聯合國(UN)近來發布報告警告,為遏止全球暖化,得儘快改變世界各國目前用土地生產糧食的方式,否則糧食安全與健康將會陷入風險之中

范德維爾表示:「如果想讓雙腳保持乾燥的話,我們的生產系統與飲食方式需要有根本上的改變。」

荷蘭農業部長史考登(Carola Schouten)6月揭曉1.35億歐元的新補助計畫,要幫農場主往「循環」農業轉型。這份計畫目的是「不再盡可能低價生產,而是在生產時把原物料的損失減到最少,以及管理土壤、水與自然」。

隨著第2座共享農場要在荷蘭中部開張,范德維爾強調,擁抱更簡單的農產方式,不代表要避開新科技。他說:「農業發展道路過去幾年逐漸變窄,現在撞上牆了。我們在運用今日的科技之際,必須回到1950年代的農耕方法,因為當時我們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柯亭也說:「肯定的是,農業必須得改變。」(譯者:侯文婷/核稿:林治平)1080819

辛巴威天災糧食短缺 經濟可能更惡化

2019-08-20
新聞來源:中央通訊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1908200169.aspx

(中央社記者徐梅玉約翰尼斯堡20日專電)非洲國家辛巴威人民的主食玉米今年歉收,僅得80萬噸,較去年減少53%。經濟學家預料此一現象將導致原已不穩定的經濟現狀更為惡化,猶如雪上加霜。

根據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me)估計,辛巴威農村人口中有超過1/3,約360萬人,將面臨糧食不足危機。此一數字至2020年1月將達到550萬人,糧食短缺已經迫在眉睫。

南非新聞網站「財政24」(fin24)日前引述南非農業商會(Agricultural Business Chamber of South Africa,Agbiz)首席經濟學家西羅玻(Wandile Sihlobo)表示,乾旱導致辛巴威2018/2019年的播種季節被迫延後。雖然最終迎來雨季,卻又因為雨量過多以至於農作物受損嚴重,例如3月份的熱帶氣旋伊代(Idai)釀成重大天災。

他指出,乾旱或洪水總是對農作物具有巨大的破壞性。然而對於經濟已呈窘迫的國家,例如辛巴威,氣候不佳所導致的嚴重後果通常會在極端氣候結束後的幾個月開始發酵。

西羅玻說,如果辛巴威是一個經濟穩定的國家,擁有正常的市場機制、政策與基礎建設,農作物收成下降所產生的影響會得到政府的援助,或是進口他國農產品,而得以緩解。

他說:「然而辛巴威並非如此。經濟、政治環境和國家資源依然十分脆弱,玉米市場運作不佳。」

根據西羅玻的看法,辛巴威保守估計至少需要進口100萬噸玉米才能符合未來一年所需數量。

他認為,南非、尚比亞與墨西哥都是辛巴威政府採購的潛在對象。除白玉米外,辛巴威政府可能會向巴西、阿根廷、烏克蘭與美國採購黃玉米。

辛巴威土地面積約3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615萬,1965年脫離英國管轄獨立。現任總統、77歲的姆南加瓦(Emmerson Mnangagwa)於2017年罷免掌權近40年的前總統穆加比(Robert Mugabe)後,接掌國家。人民原以為新任總統可以帶領國家脫離經濟困境,但似乎事與願違。(編輯:馮昭)1080820



2019/8/17

川普肖想買格陵蘭 遭嘲諷

2019-08-17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3993889?from=udn-relatednews_ch2


美國總統川普傳出多次私下向顧問表示想買下全球最大島嶼格陵蘭,但丹麥政治人物對此想法嗤之以鼻,16日還輪番嘲諷。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報導,房地產大亨出身的美國總統川普,起心動念想購買丹麥屬地格陵蘭已經有一陣子,有時候顯得非常認真,有時則不以為意,但他確實常常把格陵蘭掛在嘴邊。




消息人士指出,川普曾在開會、晚餐或閒談時,頻頻詢問顧問美國否能買下終年覆蓋在冰雪之下的格陵蘭;他興致勃勃地聆聽大家討論格陵蘭蘊含的豐富資源和地理重要性,也詢問顧問能否採納這項意見。

華爾街日報報導引述消息人士說法,指川普去年春天在某場晚宴提到,有人告訴他丹麥在援助格陵蘭上有財務困難,建議他可以考慮買下,他問在場人的意見。這位人士認為,與其說川普的提問是認真的,倒不如說他是要表達:「我權力大到可以買下一個國家」。

不過,丹麥前總理拉斯穆森率先在推特開砲,「這一定是愚人節笑話,完全不合時宜」。丹麥人民黨外交事務部發言人伊佩爾森也說,「若他認真考慮這件事,最後只會證明他一定是瘋了」。

丹麥第二大黨因紐特人共同體(IA)議員拉爾森認為,「比起美國,我很確定多數格陵蘭的居民長期來看寧願與丹麥建立關係」。

川普預計9月造訪丹麥,這是他任內首次出訪丹麥,但與買下格陵蘭島應該無關。

格陵蘭島位於北大西洋和北極海中間,人口約5.6萬人,面積則有210多萬平方公里,但80%被冰雪覆蓋,仰賴丹麥的經濟支持。由於格陵蘭具有戰略地位和豐富礦產,目前愈來愈受中俄美等全球超級強權關注。
丹麥和美國間的防禦條約可追溯至1951年,該條約賦予美軍在北格陵蘭圖勒空軍基地的權力。


雅加達快沉了…印尼擬遷都

2019-08-17 
新聞來源:聯合報 編譯羅方妤/綜合外電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11314/3993831

印尼首都雅加達正在下沉,一名男子行經北區一座沉沒在水中的廢棄清真寺。 (法新社)



印尼總統佐科威在十六日紀念獨立七十四周年的年度國情咨文中,呼籲民眾支持將首都遷離太擁擠、正在下沉且受汙染的雅加達,改在婆羅洲島的加里曼丹建立新都

佐科威在獨立日前夕告訴國會議員和高階官員,首都不僅是國家認同象徵,也是進步的代表。

他說:「我請求全體印尼民眾的祝福和支持,將我們的首都遷至婆羅洲。這是為了實現平等和經濟正義,為了印尼的前景。」

遷都討論 已數十年

印尼討論在婆羅洲島上建立新都已有數十年。佐科威今年四月批准將首都遷離爪哇島雅加達的計畫,使遷都一事終於往前邁了一小步。爪哇島是印尼人口最多的島嶼

佐科威沒有指名新都的確切地點,但婆羅洲島東加里曼丹省的丘陵地區經常被傳是新都可能地點。

由於抽取地下水不受控制,雅加達容易發生洪患且迅速下沉。該城市是典型的亞洲巨型都市,城市功能已經失調,造成河川大規模汙染和汙染供應城市的地下水。據估計,交通壅塞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可達六十五億美元。

改善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基礎設施不足是佐科威的政策,這幫他在今年四月總統大選贏得連任。佐科威接受美聯社採訪時,重申想要建立新都,並提議新都應在爪哇島外。爪哇島聚集全國人口百分之五十七,印尼有近二點七億人

政經分離 蘊涵商機

他說:「我們想區分首都功能,政治中心自雅加達分離,而雅加達就作為商業和經濟中心。我們不想要財富只存在於爪哇島,也想要財富在爪哇島以外的地方產生。」

建立新都 耗資天價


印尼國家發展規劃部部長班邦表示,建立新都將需要三萬至四萬公頃的土地和一百五十萬人口。遷都至比較安全且人口較不稠密的地區將耗資高達三百三十億美元。

遷都費用包括大約一百五十萬公務員的住房,預期二○二四年開始搬遷。

官員表示,新都要具備許多條件。它必須位於印尼中心,自然災害發生風險也應低於其他地區。印尼擁有超過一萬七千座群島,東西端橫跨五千公里,且時常受地震、洪水和火山噴發侵襲。

印尼並非第一個遷都的東南亞國家。緬甸軍政府二○○五年將首都突然從仰光遷至距其三百廿公里的偏遠山區奈比多。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行政機構一九九九年從吉隆坡搬遷至布城,分散吉隆坡的擁擠。


2019/8/15

印度南部發布洪水警報 全國豪雨成災釀244死

2019-08-14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 中央社 新德里14日綜合外電報導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3989020


雨季豪雨重創印度,全國死亡人數攀升到至少244人,印度當局今天針對南部克勒拉省(Kerala)部分地區,發布最新洪水警報。

當局警告克勒拉省當地居民,受雨季重創的部分地區在未來24至48小時內,將會出現豪雨或強降雨情形。

包括克勒拉省、卡納塔卡省(Karnataka)、馬哈拉什特拉省(Maharashtra)和古茶拉底省(Gujarat)的部分地區飽受暴雨侵襲所苦,已有超過12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大多數前往政府設立的緊急避難所避難。

克勒拉省警方今天告訴法新社,今年雨季在克勒拉省造成的死亡人數增加到95人,另有至少59人失蹤。

鄰近的卡納塔卡省至少有58人喪命,當局已在洪患災區救出約67萬7000人。

熱門觀光地區克勒拉省去年遭逢近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洪災肆虐,造成約450人死亡,包括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遭破壞,還在致力重建的克勒拉省如今再度在雨季豪雨成災中首當其衝。


========================================================================

熱浪大雨接連侵襲 印度雨季上百人喪命
新聞來源:民視新聞網
2019年7月17日 上午10:31

南亞國家包括尼泊爾、孟加拉、印度,目前適逢雨季。季風雨來得又急又強,至少130人死亡,好幾百萬人受到影響。其中,印度的狀況更是極端。不久前,印度才飽受高溫旱災之苦,現在卻有許多地區大水成災。

一開始是高溫旱災襲擊,在全印度造成130人死亡。光是北部的比哈爾省就有100人熱死,是比哈爾省史上熱死人的最高紀錄。

印度西部的馬哈拉斯特拉省則是遇上數十年最嚴重的旱災。但現在,卻又出現淹水成災的景象。一乾一濕,災情同樣慘重。

CNN氣象主播賈瓦赫利報導:「藍條柱代表6月初到7月中旬,實際的降雨量,正常雨量是綠色這一條線,每一天降雨量都低於正常雨量,一直到前幾天雨量激增超過正常值,這是大問題,但2019年季風雨量仍是偏低。」




商業大城孟買的水災是十多年來最嚴重的,整個城市幾乎停擺,火車站和高速公路通通積水。

才熱死最多的人比哈爾省,這下子大雨下個不停,洪水滾滾來襲,周邊省分和鄰國尼泊爾、孟加拉也都遭殃,已傳出死亡災情。專家表示,氣候變遷的危機使天氣在極端擺盪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氣候專家郭許說:「1980年中期到2010年中期這段期間,印度遇上過300個極端氣候,絕大部分出現在2005年之後,可以說極端氣候的強度和頻率都增加了。」




印度第六大城市清奈正是極端氣候的最佳代表。2015年罕見的大雨,清奈許多地區淹水成災。但今年由於雨量出奇的少,缺水嚴重。

更糟的是,清奈的基礎建設完全無法應付。不過專家警告,不只是清奈,這將是全印度必須面對的大問題了。

郭許說:「我們的基礎建設無論是雨水下水道系統,防洪措施、社區防洪等,尤其是較貧窮社區還有交通系統,都要更有彈性。」

如果基礎設施不趕快跟上來,印度除了有重大的經濟損失外,還會有數以百萬計的民眾生命財產面臨威脅。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
問題:

印度半島氣候年分三季,分別是哪三季? 月份及影響因素分別是什麼?



2019/8/11

【美中貿易戰】 全球進出口大洗牌 美國大豆農另尋出路轉銷歐洲

2019-08-11
新聞來源:上報、YAHOO奇摩https://tw.news.yahoo.com/%E7%BE%8E%E4%B8%AD%E8%B2%BF%E6%98%93%E6%88%B0-%E5%85%A8%E7%90%83%E9%80%B2%E5%87%BA%E5%8F%A3%E5%A4%A7%E6%B4%97%E7%89%8C-%E7%BE%8E%E5%9C%8B%E5%A4%A7%E8%B1%86%E8%BE%B2%E5%8F%A6%E5%B0%8B%E5%87%BA%E8%B7%AF%E8%BD%89%E9%8A%B7%E6%AD%90%E6%B4%B2-230100466.html


大豆是中美貿易戰的關鍵貨物。雙方貿易衝突持續升高之際,中國5日宣布停止採購美國農產品,報復川普政府再加徵關稅。但美國豆農協會則認為,若少了美國,根本無法有足夠供給滿足中國的大豆需求,因此中方強硬立場並不可行。

大豆被認為是美國最有經濟價值的出口農產品。《雅虎財經》報導,美國豆農、明尼蘇達大豆種植者協會的祕書強森(Darin Johnson)表示,巴西身為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國,根本沒辦法獨立生產足夠大豆,來滿足中國膨脹的中產階級的需求。

在過去1年之中,因為貿易戰關係,中國轉向巴西、阿根廷等國採購大豆。強森認為,中國沒辦法消除對美國大豆的需求,世界上根本沒有足夠的大豆來滿足中國。

中國中產階級膨脹 大豆需求提高

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國巴西無法獨立生產足夠的大豆來滿足中國膨脹的中產階級需求。在過去一年中,隨著中美貿易戰持續,中國已轉向巴西和阿根廷等大豆生產國,這些國家預計將在下一個銷售年度增加出口。報導指出,美國各農業貿易組織代表認為,這種情況是站不住腳的。

北卡羅來納州大豆協會首席執行官瓦格納(Owen Wagner)說,「事實上,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第二大大豆出口國(僅次於巴西),全球需要美國農產品」

瓦格納認為,即使北京政府對美國大豆徵收報復性關稅,中方在這場貿易戰中能取得的「成就」基本上就是促使美國的大豆促銷,但它們無法有效消除對美國大豆的需求。

瓦格納表示,另一個原因是中方進一步針對美國大豆生產商進行報復的能力正在減弱。因為中國進口美國大豆在2018年下降多達98%,幾乎觸底,已無報復能力。

瓦格納還表示,中方減少對美國大豆的依賴使得美國豆農尋求替代市場,讓全球貿易活動重新洗牌。他說,確實看到美國增加對歐洲和墨西哥的出口量,「他們(歐洲)在過去一年中(進口了)接近1000萬噸(美國大豆),這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從未見過的水準。」

瓦格納認為,目前中國可以靈活地大幅削減美國大豆進口量的一個主要因素是該國對生豬飼料的需求低迷。生豬飼料是用豆粕生產的。非洲豬瘟的爆發預計會使中國的豬群到2019年末減少50%,代表畜牧業將減少對豆粕的需求。


2019/8/5

人口重大危機 台灣首見 死亡數超過出生數

2019-08-05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https://tw.news.yahoo.com/%E4%BA%BA%E5%8F%A3%E9%87%8D%E5%A4%A7%E5%8D%B1%E6%A9%9F-%E5%8F%B0%E7%81%A3%E9%A6%96%E8%A6%8B-%E6%AD%BB%E4%BA%A1%E6%95%B8%E8%B6%85%E9%81%8E%E5%87%BA%E7%94%9F%E6%95%B8-215005340--finance.html

工商時報【彭?琳、呂雪彗╱台北報導】

人口結構再出現嚴重警訊!我國人口1到6月有8萬8,098人死亡,卻只有8萬5,961人出生,今年上半年死亡人數與新生嬰兒數首度出現交叉,台灣人口自然增加率首次由正轉負,若下半年趨勢不變,將比國發會預期2020年人口自然增加由正轉負,提早一年發生。

對此,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表示,政府若不採取對策,我2022年人口負成長(含移民等社會增加人口)、2027年人口紅利完全消失,對台灣競爭力形成重大威脅。

她說,日本都是老人國,勞動力銳減,4月甫修改入管法,打開14種行業別外來移工大門;我國也有《新經濟移民法》在立法院待審,在不影響國人就業及薪資下,延攬及補充外國優質人才與人力進來,可強化產業升級,避免人口結構快速惡化。

國發會人口推估指出,2020年我國死亡人數為18.1萬人,出生人數為17.8萬人,自然增加率將由正轉負,2021年總人數將達到最高峰2,361萬人,2022年總人口數開始呈現負成長

不過,內政部戶政司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1月份自然增加人數517人,自2月份起死亡人數開始大於出生人數,累計上半年死亡人數比出生人數多了2,137人,人口自然增加率為千分之-0.09。我國人口不但快速老化,自然增加率恐提前於今年由正轉負。

官員認為,現在才8月份,通常下半年出生嬰兒人數比較多,有時候出生和死亡人數有變化是單年現象,還需要觀察更長的趨勢。人口自然增加率雖出現負值,官員認為,可仰靠移入、外配來台等方式,帶動社會增加,今年上半年社會增加4,236人,高於自然增加的負值,加加減減後,今年總人口增加數仍可維持正成長。

國發會人力處長林至美表示,社會增加率往後數十年呈平穩狀態,我國移入正成長,平均每年約1.1∼1.2萬人,至2065年約1.5萬人,略增但呈水平趨勢。但若死亡與出生出現交叉,總人口成長率(社會增加與自然增加的總和)估2022年接近零成長、甚至負值。

林至美說,明年國發會將會再作一次人口推估,105年工作年齡人口減少,但勞參率提升,估五年內我勞動力人口可呈正成長,而因自動化及科技技術提升,每人生產力仍會提升,競爭力不致立即下降。

我老化趨勢陡峭超過日本,出生率又低於日本1.4人,會影響1∼20年後人口結構惡化,非靠出生率提升可改善;除非有移民進來,方可減緩人口結構不均衡,否則坐視其惡化,令人擔憂。



2019/8/1

創紀錄高溫肆虐 法德核電發電量被迫縮減

2019-07-26
新聞來源:中央通訊社

(中央社巴黎/法蘭克福26日綜合外電報導)歐洲遭到創紀錄高溫熱浪席捲,加上氣候持續乾燥,導致法國和德國的核電廠被迫縮減發電量因當地河水溫度高且流量不足,影響用來冷卻核反應爐的能力。

西歐連月遭逢的第2波熱浪昨天威力達到巔峰,法國數個城市都打破史上最高溫紀錄。

法國電網營運公司電力傳輸網絡(RTE)的數據顯示,法國核電廠昨天發電量減少約5.2十億瓦(GW)或8%。格林威治時間25日8時40分(台北時間25日下午4時40分),法國有6座核反應爐發電量縮減,另有2座反應爐暫停運轉。

德國電力公用事業公司意昂(E.ON)旗下核電公司PreussenElektra也表示,由於威塞河(Weser River)水溫過高,今天可能讓格隆德(Grohnde)核電廠的反應爐暫停運轉。

負責法國58座核反應爐運轉的法國電力集團(EDF)表示,由於隆河(Rhone River)水溫高且流速低,他們將布傑(Bugey)、聖艾班(St-Alban)和特利卡斯汀(Tricastin)的核電廠降低發電,恐怕今天過後才恢復正常。

法國電力集團還說,因南部加倫河(Garonne River)水溫過高,發電量2600百萬瓦(MW)的戈費契(Golfech)核電廠2座反應爐暫停供電。

核電滿足法國75%以上電力所需昨天法國核電可供應量占全國可發電量比例,較24日減少1.4個百分點至65.3%。

德國的PreussenElektra則發布聲明說,發電量1430 MW的格隆德核電廠預計今天中午起至28日暫停運轉。若氣候改變可能調整計畫。(譯者:張正芊/核稿:陳政一)1080726



衛星影像看歐洲熱浪 大地通紅如陷赤焰之中

2019-07-30
新聞來源:中央通訊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1907300148.aspx


衛星影像顯示,歐洲大陸歷經6月的極端高溫後,7月又被熱浪席捲。(圖取自twitter.com/ESA_EO)

(中央社倫敦29日綜合外電報導)歐洲近日飽受熱浪帶來的極端高溫。一幅紅通通的歐洲衛星影像,凸顯歐洲大陸歷經6月的極端高溫後,7月又被熱浪席捲。

根據歐盟「哥白尼計畫」(Copernicus program)蒐集資料而成的衛星影像,呈現歐洲各地6月底與7月底的高溫,特別是荷蘭、比利時與德國。根據歐洲太空總署(ESA)發表聲明,巴黎近日出現攝氏41度高溫,打破1947年的舊紀錄。

科普新聞網站SPACE.com指出,地球雖會進入變暖、變冷的自然循環,個別的氣候事件一般也無法歸因於氣候變遷。但目前的暖化趨勢與其他劇烈氣候,則肇因於前所未有的人為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所致;二氧化碳是常由車輛與工廠活動排放出的溫室氣體。

相較遠古始新世(Paleo-Eocene)出現大暖化得耗時數萬年,今日的全球暖化150年就達成,速度驚人。

除巴黎創下氣溫新高,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安道爾、盧森堡、波蘭與德國也都相繼改寫高溫紀錄。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當高氣壓吸引來自北非、葡萄牙、西班牙等地的熱空氣後,歐洲北部就會發生熱浪,出現高溫與潮濕的天氣。

歐洲中期氣象預報中心(ECMWF)預報團隊主管修森(Timothy Hewson)表示,晴天也會增加日照強度,讓氣溫進一步升高,乾燥的土壤條件 讓能使地表降溫的水汽變少,助長熱浪威力。

雖然熱浪並非罕見,但氣象專家表示,全球氣溫上升會讓熱浪變劇烈,且可能變得更頻繁,這是氣候變遷更可預見的衝擊之一。

英國氣象局氣候專家麥吉(Grahame Madge)表示,雖然氣候變化會自然產生,今日的世界已較工業化之前升溫約1度,極端氣候也因此變得更容易出現。(譯者:陳亦偉/核稿:劉文瑜)1080730


歐洲近日飽受熱浪帶來的極端高溫,西班牙一處森林遭野火肆虐。(路透提供)


熱浪襲擊北歐,包括法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創了高溫新記錄。圖為法國西部羅亞爾河乾燥的河床。(法新社提供)


法國今夏第2波熱浪25日達到高峰,巴黎氣溫高到攝氏42.6度,打破1947年以來紀錄,其他多個城市也各自創下新的高溫紀錄。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攝 108年7月26日


法國遭受史上罕見的熱浪侵襲,許多民眾直接跳入艾菲爾鐵塔對面的噴泉中納涼。(中新社提供)


法國巴黎氣溫近日居高不下,艾菲爾鐵塔對面的噴泉因噴出巨大水柱而形成一道彩虹。(中新社提供)


法國今夏第2波熱浪25日達到高峰,巴黎氣溫高達攝氏42.6度,打破1947年以來紀錄,異常炎熱。圖為一名男子在電器行挑選風扇。(美聯社)


席捲整個歐洲的極端高溫天氣使德國連續兩天刷新最高氣溫紀錄。德國氣象部門當天在下薩克森州林根市錄得42.6攝氏度的氣溫,為該國自188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溫。圖為25日下午,柏林市中心一處公園內曬太陽的人。(中新社提供)


熱浪襲歐洲,法國首都巴黎25日下午3時左右氣溫達到攝氏42.6度,刷新1947年7月出現的40.4度紀錄,許多民眾到巴黎托卡德洛花園噴水池戲水。(美聯社)


近期熱浪席捲歐洲,各地飆破攝氏40度以上。(安納杜魯新聞社提供)


比利時近日籠罩在熱浪中,7月25日全國最高溫達到攝氏41.8度,創下新高溫紀錄,布魯塞爾則也達到40度,比媒形容熱浪快讓全國當機。(資料相片)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布魯塞爾攝 108年7月26日


熱浪席捲歐洲 氣象專家:台灣不會這麼熱

2019-07-27 09


近期熱浪席捲歐洲,氣象專家吳德榮說,由於台灣夏季有海洋調節,不致於會有極端高溫。(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余曉涵台北27日電)近期熱浪席捲歐洲,各地飆破攝氏40度以上,讓不少人憂心熱浪是否會出現在台灣。氣象專家吳德榮說,由於台灣夏季有海洋調節,不致於會有極端高溫。

歐洲全境近來籠罩在打破高溫紀錄的凶猛熱浪,各地飄破40度以上,甚至不少地區還打破歷年高溫紀錄。

台灣是否也會出現類似熱浪的極端高溫,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表示,巴黎7月25日下午締造42.6度的歷史高溫紀錄;根據當時當天早上8時500百帕高空圖分析顯示,正如6月底,歐洲再度被氣象上所謂的「阻塞高壓」盤據,兩側則為低壓槽,大氣型態變化緩慢。

吳德榮說,北非「撒哈拉沙漠」乾熱的大氣,持續向北輸送,帶給歐洲4、5天的「熱浪」

他也說,台北是不可能這麼熱的,並分析台灣夏季大多是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因海洋調節,不致於有極端高溫。

吳德榮指出,偶有「熱帶大陸氣團」由中國大陸移出,帶來乾熱的大氣;但因台灣海島型氣候有海風(海溫最高約僅30度左右)調節,限制極高溫的發生,故台北最高溫紀錄僅39.3度,39度以上也就這麼一次。

若說台北40度以上會成常態,吳德榮強調,那是有違常識的,除非太平洋消失。(編輯:張芷瑄)108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