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2018/5/27

【宜蘭】龜山島繞島、賞鯨豚、登島

2018-05-26 (星期六)

一早(6:30)從台北出發前往宜蘭頭城烏石港,
8點抵達烏石港,
準備搭8點半的船遊龜山島和賞鯨豚。
(前往龜山島需事先申請 https://www.necoast-nsa.gov.tw/coast/Default.aspx)

龜山島,又稱龜山嶼,
最早的名字叫菸斗嶼;
國際海圖名稱為五獅嶼,
頭城人常稱為龜島或龜嶼(維基百科)。

龜山島為一火山島,屬活火山,
位於宜蘭縣頭城鎮東方,
距烏石港約10公里的太平洋上,
面積2.841平方公里,
東西寬3.1公里、南北長1.6公里。

坐標:24°50′31″N 121°57′6″E 



從烏石港出發後,
船隻航行至龜山島南側的海域,
在這裏邊等待邊找尋鯨豚的蹤跡,
終於見到鯨豚緩緩的在前方悠游著,
大家放低聲量,
靜靜的觀察海豚的特徵,
船長告訴大家這是「瓶鼻海豚」,
在溫暖水域常見的海豚。


龜山島的南側風貌  (龜首朝向東方) ↓




海豚出現了…↓



龜山島南側,
較多崩塌地,地表較無植被。↓



地表多光凸凸,在海平面附近有「海蝕洞」↓



龜山島南側,
這個角度已見到龜首的正面,
是近垂直的峭壁,
也是光凸凸較少植被覆蓋。↓




右側為龜首,左側為龜山島最高處--401高地,
其實龜山島最高點的海拔為398公尺,
在最高點上的碉堡,高3公尺,
所以才稱為「401高地」,
要登上401高地,需走完1,706階的石階步道才能抵達。↓




龜首最高點附近的崩塌是受地震影響而導致岩層崩落 ↓


越來越接近龜首,開始聞到硫磺味。

龜山島是一座活火山,
約形成於20萬至數萬年前,
而從該島西北海岸的火山碎屑岩中推算其形成年代,則約在7000年前。

龜首下方的海域,
遠看呈現淡藍色的一條線向東方延伸,
越靠近,看到的則是一整片的淡藍色海域,
這是海底熱泉湧出之地,
水溫雖高,這裏卻住著硫磺怪方蟹,
靠著熱泉的礦物質生存著。









海底熱泉湧出的地方,
海水呈現淡藍色。↓







繞行過龜首後,來到龜山島的北側。↓


海蝕洞 ↓



龜山島的北側,地表較多的植被覆蓋 ↓


海蝕洞
海蝕洞若離海平面越來越遠,
 則為地殼抬升的證據。↓





海蝕洞 ↓



從北岸碼頭登上龜山島,
碼頭很小,
每次只能停一艘船,
而且不得在此逗留。



登上島後,進入遊客中心稍做休息,
看了部龜山島的介紹影片,
也可到中心內的商店買些補給或紀念品。






遊客中心前方為昔日龜山島上的聚落,
聚落坐落的位置接近龜尾、在半鹹水半淡水的龜尾湖旁。

1977年之前,
島上約有106戶、500多位居民,以捕魚為業,
而後因軍事管制,才遷居至頭城鎮的大溪。




普陀巖
舊名為拱蘭宮,主祀媽祖,為島民的信仰中心,
但因集體遷村,島上居民就將媽祖一同請至頭城鎮大溪,
因將媽祖請出拱蘭宮,於是廟宇上方的屋脊兩側就被敲掉。

軍方管制後,重新迎請一尊觀音像坐鎮,並更名為普陀巖。
而普陀巖是島上唯一留有門牌的建物 
(頭城鎮龜山里282號)。 


照片右側(廟宇的龍邊)柱子的圓形咖啡色木製品就是門牌


普陀巖內的供桌上的兩隻天蛾。


龜尾湖與昔日聚落 ↓


環湖步道的景色 ↓



冷泉
龜山島的雨量夏少冬多,河流坡陡短小,
無法形成經常性的流水。
這一處湧泉位於普陀巖旁,
冬季有泉水持續湧出,名為「冷泉」,
居民有時取之為民生用水,
是島上居民的「生命之泉」。


環湖步道旁一座乾涸的井 ↓







果實顏色很鮮豔,是有毒的植物 ↓






昔日的龜山國小 ↓

龜尾湖、龜尾、太平洋 ↓






昔日島上駐軍的遺址 ↓


位於碉堡後方的坑道,
天然的冷氣房,
從主坑道進去,還有一些未開放的次要坑道,
主坑道的盡頭是一座面對大海、尚未使用過的大砲。↓












島上的柴油發電機 ↓

昔日的龜山國小 ↓


走入聚落,
目前僅留下部分的屋舍… ↓






環湖步道旁的爬山小徑,
這條上山步道只能到一個隱密的碉堡,
途中有一棵特別的毛柿樹,
當地人稱為毛柿公,
昔日島民會來此祭拜祈求平安。

在碉堡上遠眺龜尾、龜山國小、柴油發電機、昔日聚落…↓



板根 ↓

毛柿公 ↓

步道旁見到寄居蟹,
拖著蝸牛殼慢慢移用中…↓

在碉堡上遠眺龜尾、龜山國小、柴油發電機、昔日聚落 ↓





從普陀巖後方的步道下來 ↓


 走上遊客中心旁的堤防看龜尾 ↓


從北岸碼頭離開龜山島,再見了,
下次再來就要登上401高地。 ↓